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若文反对别人将香港冠以“文化沙漠”之名。对中国文化兴趣甚浓的他,尤爱香港的历史博物馆,如果有朋友来,还会极力推荐。
2008年8月14日,新任美国驻香港总领事唐若文(Joseph R. Donovan Jr.)抵港。作为总领事,他负责在香港特区及澳门特区的工作。“我每天都在学习,珍惜在亚洲每一学习机会。”之前的20多年,唐若文的外交生涯大多是在亚洲地区度过。他堪称一名“亚洲通”,从北京的厚重历史,到香港的自由和现代化,从台湾人的纯朴到东京的精彩,唐若文都如数家珍。因为太太是台湾人,现在,他不仅通晓中文、日语、韩语,就连方言闽南语也说得一口。
“非常享受”在香港的生活
在唐若文看来,香港是连接东西方的宝贵桥梁。
唐若文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以游客身份来港,他对这座城市“一见倾心”,后来多次以私人身份访港。而70年代末在美国驻韩国使馆工作期间,他更成了香港的常客,利用感恩节休假,还经常在酒店吃星期天“早午餐”。在首次驻北京期间,又经常陪同洛德大使来港出差访港;大儿子也在香港出生,太太当时还是专门从北京到香港的医院生产,还在香港“坐月子”,待了一个月。 这位香港的老朋友,见证香港过去30多年的变迁。
唐若文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香港时,还没有地铁,当时只有一条隧道。那时候,从天星渡轮下船看到的景致,与现在商厦林立的景象相比,大有沧海桑田之感。
在接受采访时,唐若文多次赞赏香港的灵活求变特质。他赞叹,香港是个不断成长的城市,多年来,一直在重新发现和塑造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区和全球经济环境。他以为,不变的是香港人非凡的活力。香港社会独立的司法系统、自由市场、信息新闻自由、以及对人权的尊重,都让这座活力之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也让整个城市蕴含源源不绝的能量。
他说,“我相信香港在逆流中有能力克服挑战,抓住机遇并继续取得成功,继续为中西沟通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唐若文强烈反对别人将香港冠以“文化沙漠”之名。对中国文化兴趣甚浓的他,尤爱香港的历史博物馆,如果有朋友来,还会极力推荐。“那里的展出很丰富,涵盖了史前、古代以至现代的历史”“与其它亚洲城市比起来,这里是多么与众不同。”唐若文说,他和家人都“非常享受”在香港的生活,这里能吃上热腾腾的四川牛肉面,品尝精致的广东点心,听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雄浑之声,参观一流的历史博物馆。
唐若文十分赞赏港府重视诸如电影、数码媒体及设计等创意工业的发展,认为“很有意义”。他指出,香港具备不少优势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香港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给艺术、电影和设计人才一个很好的创作土壤,让他们尽展所长,发挥创意、尝试新意念及勇于创新。香港有完善的法制及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为推动创意产业提供良好保障。
唐若文关注到,美国萨瓦纳艺术设计学院将开设香港学院。在他看来,这不仅有助于培育香港创意人才,还将吸引附近地区的创意精英在香港汇聚。
香港是“门户“与“平台”
唐若文认为,在金融海啸危机下,保持背靠中国内地、紧扣世界的优势,能让香港在全球金融海啸危机下转“危”为“机”。
唐若文说,过去30年,通过不断加深和内地的融合,同时与外国市场的紧密关系,香港一次次走出困境,创出辉煌。特别是近年来经历1997年金融风暴打击和2003年SARS肆虐的考验,香港人在逆境中展现了灵活性及创造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香港在适应性、开放性,以及灵活运用市场方面一向具有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可以泰然自若。”他预期,香港紧扣内地和世界,大有机遇。
据了解,有20%的内地企业希望以香港为平台大举对外扩张,“我相信,现在正是香港寻求与内地展开更多合作的绝佳机会。”唐若文认为,香港不仅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户,也成为中国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平台”,并且这角色应该进一步强化。他说,香港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商经验,强大的法制体系、专业的金融贸易服务,都为内地企业建立起走向国际的大平台。 他还建议香港发挥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创意产业、环保、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另辟蹊径。他举例说,香港特区政府豁免葡萄酒税的举措,使香港有望成为亚洲红酒展销、贸易及物流中心。
目前共有6万名美国公民以香港为家,超过1000家美国企业在港投资,所雇用的员工总数占香港劳动人口的一成。美国在港投资达470亿美元。香港公司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高达32亿美元。美国是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截至2008年10月底,港美双边贸易额约243.75亿美元。在教育领域方面,唐若文称,香港可鼓励更多内地及美国人来港留学。目前约有8000名香港本科和研究生在美国求学,每年亦约有1000名美国学生在香港高等院校学习。
唐若文说,香港和美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除了金融和贸易的紧密关系,在香港,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同样被认为是社会繁荣的动力,而且“我认为,这是香港继续保有活力和开放的关键。”不过,他又直言,港府应完善监督体制,以防个人从不完善的规则中获利,从而导致经济泡沫甚至危机。
2008年8月14日,新任美国驻香港总领事唐若文(Joseph R. Donovan Jr.)抵港。作为总领事,他负责在香港特区及澳门特区的工作。“我每天都在学习,珍惜在亚洲每一学习机会。”之前的20多年,唐若文的外交生涯大多是在亚洲地区度过。他堪称一名“亚洲通”,从北京的厚重历史,到香港的自由和现代化,从台湾人的纯朴到东京的精彩,唐若文都如数家珍。因为太太是台湾人,现在,他不仅通晓中文、日语、韩语,就连方言闽南语也说得一口。

“非常享受”在香港的生活
在唐若文看来,香港是连接东西方的宝贵桥梁。
唐若文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以游客身份来港,他对这座城市“一见倾心”,后来多次以私人身份访港。而70年代末在美国驻韩国使馆工作期间,他更成了香港的常客,利用感恩节休假,还经常在酒店吃星期天“早午餐”。在首次驻北京期间,又经常陪同洛德大使来港出差访港;大儿子也在香港出生,太太当时还是专门从北京到香港的医院生产,还在香港“坐月子”,待了一个月。 这位香港的老朋友,见证香港过去30多年的变迁。
唐若文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香港时,还没有地铁,当时只有一条隧道。那时候,从天星渡轮下船看到的景致,与现在商厦林立的景象相比,大有沧海桑田之感。
在接受采访时,唐若文多次赞赏香港的灵活求变特质。他赞叹,香港是个不断成长的城市,多年来,一直在重新发现和塑造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区和全球经济环境。他以为,不变的是香港人非凡的活力。香港社会独立的司法系统、自由市场、信息新闻自由、以及对人权的尊重,都让这座活力之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也让整个城市蕴含源源不绝的能量。
他说,“我相信香港在逆流中有能力克服挑战,抓住机遇并继续取得成功,继续为中西沟通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唐若文强烈反对别人将香港冠以“文化沙漠”之名。对中国文化兴趣甚浓的他,尤爱香港的历史博物馆,如果有朋友来,还会极力推荐。“那里的展出很丰富,涵盖了史前、古代以至现代的历史”“与其它亚洲城市比起来,这里是多么与众不同。”唐若文说,他和家人都“非常享受”在香港的生活,这里能吃上热腾腾的四川牛肉面,品尝精致的广东点心,听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雄浑之声,参观一流的历史博物馆。
唐若文十分赞赏港府重视诸如电影、数码媒体及设计等创意工业的发展,认为“很有意义”。他指出,香港具备不少优势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香港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给艺术、电影和设计人才一个很好的创作土壤,让他们尽展所长,发挥创意、尝试新意念及勇于创新。香港有完善的法制及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为推动创意产业提供良好保障。
唐若文关注到,美国萨瓦纳艺术设计学院将开设香港学院。在他看来,这不仅有助于培育香港创意人才,还将吸引附近地区的创意精英在香港汇聚。
香港是“门户“与“平台”
唐若文认为,在金融海啸危机下,保持背靠中国内地、紧扣世界的优势,能让香港在全球金融海啸危机下转“危”为“机”。
唐若文说,过去30年,通过不断加深和内地的融合,同时与外国市场的紧密关系,香港一次次走出困境,创出辉煌。特别是近年来经历1997年金融风暴打击和2003年SARS肆虐的考验,香港人在逆境中展现了灵活性及创造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香港在适应性、开放性,以及灵活运用市场方面一向具有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可以泰然自若。”他预期,香港紧扣内地和世界,大有机遇。
据了解,有20%的内地企业希望以香港为平台大举对外扩张,“我相信,现在正是香港寻求与内地展开更多合作的绝佳机会。”唐若文认为,香港不仅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户,也成为中国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平台”,并且这角色应该进一步强化。他说,香港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商经验,强大的法制体系、专业的金融贸易服务,都为内地企业建立起走向国际的大平台。 他还建议香港发挥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创意产业、环保、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另辟蹊径。他举例说,香港特区政府豁免葡萄酒税的举措,使香港有望成为亚洲红酒展销、贸易及物流中心。
目前共有6万名美国公民以香港为家,超过1000家美国企业在港投资,所雇用的员工总数占香港劳动人口的一成。美国在港投资达470亿美元。香港公司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高达32亿美元。美国是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截至2008年10月底,港美双边贸易额约243.75亿美元。在教育领域方面,唐若文称,香港可鼓励更多内地及美国人来港留学。目前约有8000名香港本科和研究生在美国求学,每年亦约有1000名美国学生在香港高等院校学习。
唐若文说,香港和美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除了金融和贸易的紧密关系,在香港,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同样被认为是社会繁荣的动力,而且“我认为,这是香港继续保有活力和开放的关键。”不过,他又直言,港府应完善监督体制,以防个人从不完善的规则中获利,从而导致经济泡沫甚至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