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本文就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等合理化建议,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 食用菌 发展
濮阳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600mm左右,年均总日照时数为2400小时以上,有效积温5020摄氏度,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日照充分,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较大,本地气候条件十分适合食用菌生产。全市共有林地面积139万亩,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244.8万吨,每年有大量的玉米秆、麦秆和棉籽壳等,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产资源。
1、食用菌产业特点
食用菌是一项朝阳产业,作为濮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产业,近年来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食用菌投料13.7万吨,鲜菇总产10.7万吨;2008年生产投料21.02万吨,鲜菇总产16.54万吨。二是生产相对集中。以清丰县城关、柳格、古城、高堡,阳邵、纸房等乡镇为主,南乐、范县一些乡镇也有较快发展。三是品种多样化。有平菇、白灵菇、金针菇、双孢菇、鸡腿菇、杏鲍菇等品种11个。四是标准化程度提高。我市积极推行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绿色食品,加强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提升生产档次,先后制定和发布《无公害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双孢菇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香菇生产技术规程》、《林下无公害双孢菇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五是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几年来,濮阳市重点扶持了申氏菇业有限公司、恒立佳泰农业有限公司、天马菌业公司、科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十几个龙头企业,以及清丰县农业园区、范县王楼乡等十几个食用菌产业基地。仅清丰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就达到260万平方米,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26个,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白灵菇生产基地,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白灵菇之乡”,3.3万菇农人均增收4000元。
2、食用菌生产的制约因素
2.1栽培技术相对落后。农民是栽培技术的主体,许多农民虽参加了一定培训,但缺乏系统性,更有许多农民未参加过培训,只是模仿其他人进行生产,对技术的操作和管理手段缺乏深刻的理解,造成生产效益低下,并出现了许多生产上的问题。
2.2产业化水平较低。加工能力是食用菌生产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濮阳市现有的食用菌加工技术只是一般性的脱水、盐渍等初级加工,且规模不大,加工能力比较有限,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大规模发展。缺乏精深加工直接影响的是产品的增值,使得相当一部分利润都流失于中间环节,减少了菇农收入和地方税收。另外,加工业跟不上,也增加了栽培的风险,如果遇到滞销,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2.3市场不健全、不规范。我市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生产出来的食用菌大都直接被外地的经销商收购,这样食用菌的价格命运基本上掌握在了这些经销商的手中,只能按照经销商定的价格出售,致使菇农卖菇难、收益低,影响着生产者的积极性。此外,全市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尚未形成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市场流通处于无序竞争中,价格波动较大,没有形成一批强势产品品牌。
2.4菌种市场缺乏统一管理。许多菌种生产者不具备生产资格,设备陈旧,技术粗糙,菌种质量差,坑农现象时有发展,致使出现毁种现象,严重影响群众种菇积极性。
3、主要工作措施及建议
3.1健全科技推广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研发与推广体系,科研机构可以与食用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挂钩,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路子,实行风险和利益共担;也可以与有关大专院校和上级科研单位结合,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技术和能力,以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促进濮阳市食用菌产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菇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针对菇农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建立和培养一支懂得专业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队伍。
3.2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伸长产业链。菇农生产出的新鲜食用菌在没有特殊处理和特殊设备的条件下。一般只能保存2~7天,而通过食用菌加工的方法,把食用菌加工成干菇、罐头、各种饮料、蜜饯、酒类、膏汁、冲剂等制品,则能使之保存较长时间不变质,而且可以全年平稳上市、均衡食用菌的市场供应,通过发展食用菌的深加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3.3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针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越来越高的严峻形势,必须把标准化生产作为食用菌发展的重要环节抓好。要按照已制定出的部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依循规程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从栽培环境、原料、水质、仓储,包装等方面严格要求。
3.4加强菌种管理,提高制种技术。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菌种的管理和质量鉴定、检查工作,逐步建立质量信誉制度、保障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菇农的经济效益。
3.5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要在现有“濮丰”、“恒立佳泰”、“申氏”等地方品牌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催生一批特色产品,以品牌战略带动产业化升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道路,实行订单生产,以规避市场风险,带动食用菌企业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 食用菌 发展
濮阳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600mm左右,年均总日照时数为2400小时以上,有效积温5020摄氏度,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日照充分,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较大,本地气候条件十分适合食用菌生产。全市共有林地面积139万亩,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244.8万吨,每年有大量的玉米秆、麦秆和棉籽壳等,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产资源。
1、食用菌产业特点
食用菌是一项朝阳产业,作为濮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产业,近年来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食用菌投料13.7万吨,鲜菇总产10.7万吨;2008年生产投料21.02万吨,鲜菇总产16.54万吨。二是生产相对集中。以清丰县城关、柳格、古城、高堡,阳邵、纸房等乡镇为主,南乐、范县一些乡镇也有较快发展。三是品种多样化。有平菇、白灵菇、金针菇、双孢菇、鸡腿菇、杏鲍菇等品种11个。四是标准化程度提高。我市积极推行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绿色食品,加强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提升生产档次,先后制定和发布《无公害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双孢菇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香菇生产技术规程》、《林下无公害双孢菇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五是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几年来,濮阳市重点扶持了申氏菇业有限公司、恒立佳泰农业有限公司、天马菌业公司、科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十几个龙头企业,以及清丰县农业园区、范县王楼乡等十几个食用菌产业基地。仅清丰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就达到260万平方米,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26个,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白灵菇生产基地,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白灵菇之乡”,3.3万菇农人均增收4000元。
2、食用菌生产的制约因素
2.1栽培技术相对落后。农民是栽培技术的主体,许多农民虽参加了一定培训,但缺乏系统性,更有许多农民未参加过培训,只是模仿其他人进行生产,对技术的操作和管理手段缺乏深刻的理解,造成生产效益低下,并出现了许多生产上的问题。
2.2产业化水平较低。加工能力是食用菌生产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濮阳市现有的食用菌加工技术只是一般性的脱水、盐渍等初级加工,且规模不大,加工能力比较有限,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大规模发展。缺乏精深加工直接影响的是产品的增值,使得相当一部分利润都流失于中间环节,减少了菇农收入和地方税收。另外,加工业跟不上,也增加了栽培的风险,如果遇到滞销,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2.3市场不健全、不规范。我市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生产出来的食用菌大都直接被外地的经销商收购,这样食用菌的价格命运基本上掌握在了这些经销商的手中,只能按照经销商定的价格出售,致使菇农卖菇难、收益低,影响着生产者的积极性。此外,全市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尚未形成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市场流通处于无序竞争中,价格波动较大,没有形成一批强势产品品牌。
2.4菌种市场缺乏统一管理。许多菌种生产者不具备生产资格,设备陈旧,技术粗糙,菌种质量差,坑农现象时有发展,致使出现毁种现象,严重影响群众种菇积极性。
3、主要工作措施及建议
3.1健全科技推广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研发与推广体系,科研机构可以与食用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挂钩,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路子,实行风险和利益共担;也可以与有关大专院校和上级科研单位结合,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技术和能力,以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促进濮阳市食用菌产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菇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针对菇农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建立和培养一支懂得专业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队伍。
3.2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伸长产业链。菇农生产出的新鲜食用菌在没有特殊处理和特殊设备的条件下。一般只能保存2~7天,而通过食用菌加工的方法,把食用菌加工成干菇、罐头、各种饮料、蜜饯、酒类、膏汁、冲剂等制品,则能使之保存较长时间不变质,而且可以全年平稳上市、均衡食用菌的市场供应,通过发展食用菌的深加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3.3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针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越来越高的严峻形势,必须把标准化生产作为食用菌发展的重要环节抓好。要按照已制定出的部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依循规程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从栽培环境、原料、水质、仓储,包装等方面严格要求。
3.4加强菌种管理,提高制种技术。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菌种的管理和质量鉴定、检查工作,逐步建立质量信誉制度、保障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菇农的经济效益。
3.5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要在现有“濮丰”、“恒立佳泰”、“申氏”等地方品牌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催生一批特色产品,以品牌战略带动产业化升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道路,实行订单生产,以规避市场风险,带动食用菌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