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片复兴运动与“母亲”形象的建构

来源 :当代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3268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国片复兴运动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在五四运动落潮之后,国片如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母亲形象,并借助这种形象完成了家国一体新叙事的建构.在国片中,母亲不再是困于家族伦理的礼教母亲,家庭也不再是游离于民族国家之外的家庭.国家和家庭之间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业内人士采访和网络公众问卷调查等途径,对后疫情时代国内线上影展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驱动线上影展的核心要素,归纳了线上影展的主要模式,并结合笔者自身策展实践经验,对未来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给出意见和建议.
从“自然即媒介”到“人体即媒介”,再到“媒介即基础设施”,显现了学界和业界对于媒介认知的观念与机制演变.伴随着政策导向、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媒介基础设施内涵、外延还将继续演化.在此视域下观照,影像的传播呈现如下特征:在用户个体对影像管理权力的内容层面,形成了自由与束缚悖论化并存的“单景茧房”;在用户群体与媒介之间的影像传播形式层面,处于“液态环境”交互流动与边界消融“熵增困圆”的双重境地;在对未来影像传播的愿景层面,提出构建超级共享的“影像云”、实现“长尾效应”的开源理想.
20世纪80年代的民营制片在国内学术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失焦的境况.本文选取这一时期的民营制片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首个冲破体制的“电影个体户”张刚及其拍摄的“阿满”系列喜剧进行解读,不仅可以重新发现国营制片背后被遮蔽的“游拍”体系、运营机制与制片策略,同时可以深刻介入到体制、政策、市场等错综复杂的时代场域,从而更加完整地还原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的制片生态.
流媒体平台作为连通内容提供方和用户/观众的中介平台,在发展中,因为拥有了数据和算法而获得了数字权力.这种通过对信息占有而获得的权威以及通过进入平台的评级等手段完成的操控,使流媒体平台事实上控制了内容的生产和用户的观看.这种数字权力的集中,从表层效力看确实是多方共赢,但必须警惕其发展与深化之后形成的视听霸权.
没有任何征兆,有人喊了一声:“嘿,你!”这种方式的询唤正是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石之一,(1)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更简单的表述:为影片所言说(即感受到一部影片试图吸引我们,并向我们表述我们共享的这个世界)是纪录片的一个标志.从诗意式纪录片中轻声细语的“来看下这里吧”,到说教式纪录片中的“注意听着”,纪录片祈使句式的言说很少像著名的阿尔都塞式的“主体的召唤”那般充满对抗性,它更多是与特定形式的意识形态相联结,而较少涉及主体本身的建构.这种表达有别于大多数剧情片所具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