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正常”扼杀孩子的灵气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端发脾气,只是表示你对自己很失望
  知识领域有一个魔鬼似的误区,悄然产生,慢慢成为习惯性的自然,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其中,以为一切都还正常。就从一个孩子和一部电话机说起。
  一个5岁的孩子在家里玩,电话铃响了。都市里5岁大的孩子都会接打电话,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没人发现一个巨大的隐患:电话的使用代替了电话的知识。这个5岁的孩子在听到电话铃声时,没有接电话,而是想到一个问题:一根电话线和一个电话机,究竟是怎样产生铃声的?于是,他找来螺丝刀,开始拆电话机,拆一件琢磨一阵,最后拆成一堆支离破碎的零件,再一個部位一个部位地琢磨,并认真地联想,寻找有关声音的答案。
  这时,他的爸妈回来了。所有父母看到这种场景,肯定是惊叫,然后训斥,甚至暴力,让孩子这种荒唐行为不再发生。因为所有父母早就在教育的误区之中,安于常规,不容破坏。
  但这个孩子的父母表现“异常”,没去惊动孩子,而是悄悄坐下来,微笑着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看了看父母,没有说话,开始装电话机,将拆下的零件一个个复原,竟然装好了。这时妈妈用手机拨了一下号码,铃声正常。这时孩子才说:“我是想知道铃声的原理,能告诉我吗?”父母没能满足孩子的要求,由此惊悟:5岁孩子想学习的知识,父母不一定能做他的老师。年轻的父母也没有想到,只要给孩子机会,一个5岁的孩子就可以拆装电话机。
  这个孩子就是蒋佳林。当时,他是深圳一家幼儿园里最调皮的孩子。父母的一次理解与宽容非同小可,可以说,就是这一次理解和宽容,让蒋佳林走上了与大多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道路。父母的教育理念决定孩子的命运。父母发现了蒋佳林动手的能力,以及对知识刨根问底的个性,是孩子让父母忽然想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大氛围一直都有一个误区,表面知识的被动教学扼杀了不少孩子的个性和主动性,以升学为目标的常规模式让许多人终生无所作为。
  父母观念的转变让蒋佳林如鱼得水,从上小学开始,他的学习完全是由自己的兴趣点来带动,自发而自动。当然,这就让他显得有点另类,让许多老师也无法接受。许多时候他根本不在听课,而是想自己的问题。大多时作业很差,但奇怪的是,他每次考试都是优秀。老师也发现,所有课程他完全可以在自学中掌握,他“个性钻探”式的学习方法让他的理解力和联想力远远超越常人。也就是说,他每次动手实验而钻透的一种知识,可以让许多周边知识一点即通。
  父母的支持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蒋佳林和《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一样,钻探知识的同时产生着巨大的破坏力。家里的手机、电脑之类常是支离破碎状态,因此,他才可以在8岁时就能熟练地组装电脑,修理大大小小电器,同时让小小的小学课程成了不值一提的小儿科。他做着多种化学研究,多次引燃阳台,阳台上的植物们一直是焦黑枯萎的模样,他将一堆烟花里的黑火药和化学物品按一定比例混在一起,发明出了“闪光弹”。
  进入中学的蒋佳林,“正规课程”一直就没投入多少心力,但却一直在尖子班,成绩优异,物理和化学根本不用听老师讲,课本他一看就懂。奇迹产生于方法,蒋佳林的“个性钻探”让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到了极限,一个个高端发明设想,让他对主动汲取所需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14岁的中学生们都在想什么?无外乎重点高中和将来的大学。14岁的蒋佳林想的不是这些。他有两个大设想并已经付之于行。一个是连达·芬奇、斯特尔都没发明成功的“永动机”,它可以源源不断对外做功,却又不需消耗任何能量,这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众多科学院都停止了此项目的申请。但蒋佳林说:“可以让外界先给它一个力,让这个力产生的能量永远在机器里循环,从而达到永动。”他已经做好了职业规划,先潜进中科院,申请项目拿到经费,正式展开研究。第二个是遥控机器人,让曾经风靡全球的动漫高达模型变身升级。
  20岁的孩子都在做什么?20岁的蒋佳林,正准备辞掉大学生身份,提前离校,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他肯定自己有了学习一切知识的能力,不再需要老师,也不再需要什么工作。蒋佳林的学业理念中根本就没有升学、工作这两样,有的只是对有用知识的个性钻探和实际功果的定向拼夺。
  从学业成败的角度说,仅仅一个“永动机”,就可以将那些大学生乃至博士生甩于不屑。仅此,就足以刺激一下“正规教学”“正宗家教”中的师者们和父母们:人和知识,谁为主动,这才是明智或愚昧的内在界定。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夏日的晌午,烈日炙烤着大地,空气中翻滚着热浪,与远处起伏的群山遥相呼应。  爷爷干活去了,小孙子在家,昏昏沉沉地趴在凉硬的地板上。老黄狗蜷伏在门槛下的阴凉里,伸出长长的舌头。突然,它听见了什么动静,箭一般冲向屋外,对着坡下的山路吠个不停。小孙子被惊醒了,赤脚追了出去。坡下有一个人,挑着一对沉重的担子,在赶路。  原来是挑客。生活在山区的人们一年大多数时间都忙于农事,加上离小镇又太远,一年难得去赶几
对他人宽容,对自己严格  1997年5月的一天,师从启功36载的陈启智,去啟功家拜访时,正赶上启功先生在写一幅书法作品,他就在旁边静立等候。  “‘清溪’的‘清’,有没有写成‘青草’的‘青’的?”见启功先生在问自己,陈启智一边答“应该没有,反正我没见过”,一边走上前去察看。原来,启功刚写的作品是唐代书法家张旭的《桃花溪》一诗:“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由于
2019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用女排世界杯11场全胜夺冠的成绩,为祖国70周年大庆献上一份大礼。《开讲啦》邀请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队长朱婷,和大家一起回顾2019年女排世界杯背后的点点滴滴,以及自己进入国家队后的经历和故事,她的一言一行都诠释了女排精神。  该拿的球必须要拿  演讲前,撒贝宁问:“有一场比赛,裁判误判中国队触网了,是不是在那个误判之后队员有一点微妙的变化被你察觉了?”朱婷说:“对,其
犹豫久了,勇气会消失  叶培建是中国“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一天,他刚走到办公室,负责轨道计算的研究员就向他汇报:“叶总,‘嫦娥一号’的轨道计算由哪所学校来完成,已经确定了吗?”  轨道计算是“嫦娥一号”的技术难题,要求非常精准,绝不能有半点差池。为此,叶培建考察了南京大学、国防科大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大学的研究所,但最终交给哪家来做却无法确定,因为三家都十分优秀。所以,大家都在等待叶
世间有多少人,因为贪恋虚名,而误了一辈子,最终一事无成。莎士比亚说:“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香如故。”只要有货真价实的本事,你终究会出类拔萃。生命如花,随时都会有禅机。走出家门,一片阳光普照。人生的旅途中,每一步都是修行,时光让无数梦想落地成花,蓦然回首,已然自渡。  我不喜欢到处旅游,我觉得,世界上再美的风景,也比不上我窗前这片宁静的绿色。我欣慰,一生成为艺术的人质,做了美的俘虏。  人生最忌的
这个演讲源起很简单,当时何瑫老师看我发的一条朋友圈,配了一张自拍照,照片里我在拿钢笔用手写作,说我已经不在互联网冲浪了。我在最近几个月写作大部分变成了手写,我的互联网脱退实验,还包括我基本上不关注任何的热点事件,跟人的微信沟通基本上保持在最小和最基本的频率里。  先讲讲我互联网脱退的动机和方式。  第一,就是我不再关注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今天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是从微博热搜,有一些话题确实承载
2016年12月13日,“童话大王”郑渊洁接到央视一个新建立的《朗读者》节目组的电话,节目组邀请他和父亲郑洪升去录制节目,朗读他自己的作品《父与子》。  电话这头的郑渊洁一听说是要他朗读自己的作品,当即拒绝:“这不行不行,我没学过播音主持,不会用丹田说话,朗读是我的弱项。”还开玩笑补充道,“如果我在央视朗读自己的作品,搞不好以后就没人买我的书了。”  尽管郑渊洁再三拒绝,可节目组编导还是不依不饶地
大家有大学问,更有大胸怀  2020年11月5日,文化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因病逝世,享年93岁。他一生师友众多,会的门类很多,不仅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京剧艺术家,还是一个交际家。他的挚友作家卞毓方将欧阳中石的做人之道归结为8个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欧阳中石不像有些名家深藏不露,他与外界的距离最近,近到只隔一根电话线,当你拨通他办公室的电话号码时,只要他在,他一准会
科学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艺术追求美  2021年1月24日,在汶川县映秀镇震中遗址,几名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不停地说笑,被导游看到后怒怼:“请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请出去!”  13年前那不堪回首的汶川之殇,回想起那一声声凄惨的哭嚎,我们仍会隐隐作痛。然而在震中遗址的残垣断壁前,卻有游客不时嬉笑,丝毫没有一点同情之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映秀震中遗址和一般的风景人文旅游景点不同,因为这里
道理全在书上  做人却在书外  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一群小孩放在同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然后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工作人员以后跟踪调查发现,没吃糖的孩子成人后在事业上大多都很成功,而吃了糖的那些孩子很少有大成就,并且失业率很高。  张九龄在《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中有句:“不能自律,何以正人?”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