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在中国现代野生动物保护中挑选一个最为成功的物种,可能大部分人会选择大熊猫。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到今天野生熊猫的整体数量已近两千只,大部分有熊猫分布的地方都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当地的山水和林地都纳入到自然保护体系之中。人工养殖的熊猫数量突破了300只,并且开始了笼养熊猫野化放归的尝试……可以说,大熊猫面临的绝灭风险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熊猫成了中国自然保护的标志,它们拥有了比其他任何一种动物高得多的地位和知名度。似乎每个一人都了解熊猫,都熟悉这个黑白相间的可爱动物。情况真的如此吗?
熊猫在哪里
实际上,野生大熊猫的分布区域比大部分人心目中的要大得多。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条漫长的条带状区域。这个区域东起陕西秦岭,蜿蜒向西南方向,跨过甘肃的达部舟曲,进入四川岷山,邛崃山,穿过大小相岭之后,结束于四川南部的凉山山脉。我们的熊猫就分布在这个绵延千里的“熊猫条带”上,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
可以说,“熊猫条带”是一条对于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之中,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改变了山麓南北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和文化,岷山,邛崃山和相岭庇护着四川的天府之国,成为横断山脉以东山地和平原的分隔地带,而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更因为“七擒孟获”的故事闻名天下。这个区域流淌着汉水、岷江、涪江,金沙江、大渡河,每一条江河都灌溉着千里沃野。大熊猫的分布区就在这些伟大的江河山川之间,就大地貌而言属高山深谷,选择季风所及的迎风面,在秦岭为南坡,岷山、相岭和凉山基本上是东坡,而邛崃山为东南坡。这些坡面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温暖潮湿的微环境,使大熊猫在数百万年的竞争之中得以存活下来。
野生熊猫的危机
然而到了今天,熊猫漫长的分布区域也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严重的是栖息地的高度破碎化。
秦岭和岷山相隔数百公里。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平原被开垦成为农田一个又一个居民聚落发展成村庄和城镇。到今天,数十个城市和数百万人口完全占据了低海拔的土地,使秦岭的三百多只熊猫和四川甘肃完全分隔。
四川岷山是熊猫最大的栖息地,可原本连绵的整体被分成三块,破定名为岷山A岷山B岷山C种群。2004年起,岷山C种群的九寨沟,若尔盖等区域出现了大面积竹子开花,原本正常的自然现象因为栖息地破碎而给熊猫造成了极大威胁。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熊猫种群实际间隔只有数十公里,但是因为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公路,电站和矿山使得熊猫在山系间的移动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栖息地的破碎化会加剧熊猫的近亲结合,导致熊猫生存能力的下降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更为严重的是,根据生物学中“最小可存活种群”理论,一些数目小于30只的熊猫种群面临消失的危险, 些数量不足十只的熊猫孤立小种群处于首当其冲的绝灭风险之中!
要保护熊猫,首先就要恢复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用走廊带将破碎的熊猫栖息地连接起来。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恢复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就意味着待建公路改道,电站和水库换址,意味着退掉耕地,搬迁厂房。这听起来和今天的发展浪潮背道而驰!所以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们的所有工作之中——为了几只熊猫,值得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
横纵千里的“熊猫区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水土涵养区域之一,保护熊猫的同时也就保护了这片区域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小区域的森林重点恢复,可以使江河下游千百万的居民免受洪水和泥石流之苦,拥有洁净的水源,这实在是善莫大焉。
而熊猫的保护工作对人们生活的好处不止于此——节能灶,沼气池等更为清洁的能源被带到了当地社区,使当地居民拥有了更为易用的能源,也减少了薪柴的砍伐。在四川,陕西,甘肃,中药种植试点和新式养蜂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在大熊猫栖息地的社区开展,绿色种植产品直接被送到家乐福的专柜出售。村民因此有了新的致富可能,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于自然资源的攫取……这些改变之中,熊猫保护工作起到了无可忽视的巨大推动。
同时,“熊猫区域”也是“金丝猴区域”,“羚牛区域”。大熊猫和千万种其他动植物分布在同一片栖息地之中。对于大熊猫的关注,使千百种和大熊猫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拥有了健康的栖息地。
生态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伞护物种。而我们的大熊猫。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保护工作中,成为了像伞盖一样庇护着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物种。
熊猫在哪里
实际上,野生大熊猫的分布区域比大部分人心目中的要大得多。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条漫长的条带状区域。这个区域东起陕西秦岭,蜿蜒向西南方向,跨过甘肃的达部舟曲,进入四川岷山,邛崃山,穿过大小相岭之后,结束于四川南部的凉山山脉。我们的熊猫就分布在这个绵延千里的“熊猫条带”上,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
可以说,“熊猫条带”是一条对于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之中,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改变了山麓南北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和文化,岷山,邛崃山和相岭庇护着四川的天府之国,成为横断山脉以东山地和平原的分隔地带,而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更因为“七擒孟获”的故事闻名天下。这个区域流淌着汉水、岷江、涪江,金沙江、大渡河,每一条江河都灌溉着千里沃野。大熊猫的分布区就在这些伟大的江河山川之间,就大地貌而言属高山深谷,选择季风所及的迎风面,在秦岭为南坡,岷山、相岭和凉山基本上是东坡,而邛崃山为东南坡。这些坡面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温暖潮湿的微环境,使大熊猫在数百万年的竞争之中得以存活下来。
野生熊猫的危机
然而到了今天,熊猫漫长的分布区域也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严重的是栖息地的高度破碎化。
秦岭和岷山相隔数百公里。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平原被开垦成为农田一个又一个居民聚落发展成村庄和城镇。到今天,数十个城市和数百万人口完全占据了低海拔的土地,使秦岭的三百多只熊猫和四川甘肃完全分隔。
四川岷山是熊猫最大的栖息地,可原本连绵的整体被分成三块,破定名为岷山A岷山B岷山C种群。2004年起,岷山C种群的九寨沟,若尔盖等区域出现了大面积竹子开花,原本正常的自然现象因为栖息地破碎而给熊猫造成了极大威胁。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熊猫种群实际间隔只有数十公里,但是因为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公路,电站和矿山使得熊猫在山系间的移动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栖息地的破碎化会加剧熊猫的近亲结合,导致熊猫生存能力的下降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更为严重的是,根据生物学中“最小可存活种群”理论,一些数目小于30只的熊猫种群面临消失的危险, 些数量不足十只的熊猫孤立小种群处于首当其冲的绝灭风险之中!
要保护熊猫,首先就要恢复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用走廊带将破碎的熊猫栖息地连接起来。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恢复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就意味着待建公路改道,电站和水库换址,意味着退掉耕地,搬迁厂房。这听起来和今天的发展浪潮背道而驰!所以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们的所有工作之中——为了几只熊猫,值得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
横纵千里的“熊猫区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水土涵养区域之一,保护熊猫的同时也就保护了这片区域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小区域的森林重点恢复,可以使江河下游千百万的居民免受洪水和泥石流之苦,拥有洁净的水源,这实在是善莫大焉。
而熊猫的保护工作对人们生活的好处不止于此——节能灶,沼气池等更为清洁的能源被带到了当地社区,使当地居民拥有了更为易用的能源,也减少了薪柴的砍伐。在四川,陕西,甘肃,中药种植试点和新式养蜂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在大熊猫栖息地的社区开展,绿色种植产品直接被送到家乐福的专柜出售。村民因此有了新的致富可能,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于自然资源的攫取……这些改变之中,熊猫保护工作起到了无可忽视的巨大推动。
同时,“熊猫区域”也是“金丝猴区域”,“羚牛区域”。大熊猫和千万种其他动植物分布在同一片栖息地之中。对于大熊猫的关注,使千百种和大熊猫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拥有了健康的栖息地。
生态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伞护物种。而我们的大熊猫。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保护工作中,成为了像伞盖一样庇护着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