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在朋友家见过一件粗瓷,远远看去,倒也圆润,索来细瞧,却见斑斑点点。朋友说因为有这些岁月的痕迹才更显其珍贵。其时,我对那历史价值是不以为然的。但朋友所介绍的瓷器的生产过程包括坯料制造、坯体成型、瓷器烧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值得回味,作为教师,我的成长过程像极了它。
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
说实话,农村的天地并不怎么广阔,方方面面的禁锢让人窒息。从教之初,我曾被校长叫到办公室谆谆教导,大意是我的课堂上学生太活跃,没有树立稳重的教师形象。那时的我多想给领导留个好印象啊!很长一段时间,我虚心学习的结果是发现课堂上照本宣科就会让学生安静下来,继而昏昏欲睡。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是屈从,还是保有自我?如果在日日的分数奔波中只保留了“教”而丢失了“育”,岂不等同于困于精神之牢里的囚犯?沉思过后,我便学萨米耶·德梅斯特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了。一个教师的身上总得有一点自我精神的光芒,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骄傲”。我在留有自我空间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与他们充分互动,并
享受其中的喜悦。我固执地认为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虽然不那么热闹,但是可以细细磨制最好的坯料。
聆听窗外的声音
制瓷工序细可分作72道,就如教师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听听窗外的声音吧!我相信,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其创造力就会有多大。窗外有书。爱读书,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去审视表面现象,能够透过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视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扩展开来。窗外有网。网络是虚拟的,但知识是真实存在的。在网络世界里最妙的就是“超链接”,有了它,视野不断扩展。我在无限的生活和无限的网络中,挖掘和提炼更精粹的知识和信息,拓宽着个人的视野。我把来自教与学两方面的问题记录下来,开动脑筋寻求解决办法,获得认识即转化成课堂行为,再探究其效果。几年的时间里,我用Email投递的教育论文已有50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网络,为我搭建了正确诠释和理解眼前这个现实的教育世界和生活的桥梁。窗外有人。我在教育论坛上结识了诸多热情而又才华横溢的网友。当我对某个教学设计或教育现象有困惑时,因为坚守人文教育的信仰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不知所措、需要温暖时,一个个难题在网友的帮助下得以迎刃而解,即便得不到彻底解决,也能与他人共同分担困惑、互相鼓励。窗外的天籁之音,其实一直都在回响,我听到了,便窃以为自己有了饱满、优雅而开阔的人生。也许,可以说瓷器的坯体已然成型?
我只不过是一件粗瓷
瓷器的生产过程中各个工艺阶段、各个工序之间的移动,在时间上是紧密衔接的、连续的,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停顿与等待现象。《列子》中有一则小故事,秦青向薛谭学唱歌,学了些日子后,秦青自以为已经学到家了,无需再学了,便向老师告辞,薛谭并没有阻止他。在饯行时,薛谭当着秦青之面唱了一首男高音歌曲,只见其歌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秦青被惊呆了,自己的水平与老师水平差远了,才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最终又重新返回到老师的身边。两人都是历史上音乐界响当当的人物,而秦青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薛谭的音乐水平之高及善于教育有极大的关联。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教师自身水平必须要高并且要善于教导学生,这才是当之无愧的好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知识,在思想上与时代同步。我每天都在用心守护,即便只能烧就成一件粗瓷,不能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但努力的过程总是快乐的。
再来看那件瓷器,其斑斑点点对我来讲也真正有了历史性的价值。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走一些弯路,有一些不完美,但只要我们能够站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便会去其糟粕,精选出上好的“坯料”——知识。然后,把它输送给学生,并教会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其如“坯体”一般成型。这个师生共同经历“烧结”的过程,也就是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
瓷器,那么易碎的物件,要精心呵护,才会有岁月的积淀和优雅。我,即便仅仅是为了一份师者的良知,也要守好自己的岗位。
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
说实话,农村的天地并不怎么广阔,方方面面的禁锢让人窒息。从教之初,我曾被校长叫到办公室谆谆教导,大意是我的课堂上学生太活跃,没有树立稳重的教师形象。那时的我多想给领导留个好印象啊!很长一段时间,我虚心学习的结果是发现课堂上照本宣科就会让学生安静下来,继而昏昏欲睡。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是屈从,还是保有自我?如果在日日的分数奔波中只保留了“教”而丢失了“育”,岂不等同于困于精神之牢里的囚犯?沉思过后,我便学萨米耶·德梅斯特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了。一个教师的身上总得有一点自我精神的光芒,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骄傲”。我在留有自我空间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与他们充分互动,并
享受其中的喜悦。我固执地认为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虽然不那么热闹,但是可以细细磨制最好的坯料。
聆听窗外的声音
制瓷工序细可分作72道,就如教师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听听窗外的声音吧!我相信,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其创造力就会有多大。窗外有书。爱读书,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去审视表面现象,能够透过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视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扩展开来。窗外有网。网络是虚拟的,但知识是真实存在的。在网络世界里最妙的就是“超链接”,有了它,视野不断扩展。我在无限的生活和无限的网络中,挖掘和提炼更精粹的知识和信息,拓宽着个人的视野。我把来自教与学两方面的问题记录下来,开动脑筋寻求解决办法,获得认识即转化成课堂行为,再探究其效果。几年的时间里,我用Email投递的教育论文已有50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网络,为我搭建了正确诠释和理解眼前这个现实的教育世界和生活的桥梁。窗外有人。我在教育论坛上结识了诸多热情而又才华横溢的网友。当我对某个教学设计或教育现象有困惑时,因为坚守人文教育的信仰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不知所措、需要温暖时,一个个难题在网友的帮助下得以迎刃而解,即便得不到彻底解决,也能与他人共同分担困惑、互相鼓励。窗外的天籁之音,其实一直都在回响,我听到了,便窃以为自己有了饱满、优雅而开阔的人生。也许,可以说瓷器的坯体已然成型?
我只不过是一件粗瓷
瓷器的生产过程中各个工艺阶段、各个工序之间的移动,在时间上是紧密衔接的、连续的,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停顿与等待现象。《列子》中有一则小故事,秦青向薛谭学唱歌,学了些日子后,秦青自以为已经学到家了,无需再学了,便向老师告辞,薛谭并没有阻止他。在饯行时,薛谭当着秦青之面唱了一首男高音歌曲,只见其歌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秦青被惊呆了,自己的水平与老师水平差远了,才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最终又重新返回到老师的身边。两人都是历史上音乐界响当当的人物,而秦青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薛谭的音乐水平之高及善于教育有极大的关联。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教师自身水平必须要高并且要善于教导学生,这才是当之无愧的好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知识,在思想上与时代同步。我每天都在用心守护,即便只能烧就成一件粗瓷,不能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但努力的过程总是快乐的。
再来看那件瓷器,其斑斑点点对我来讲也真正有了历史性的价值。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走一些弯路,有一些不完美,但只要我们能够站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便会去其糟粕,精选出上好的“坯料”——知识。然后,把它输送给学生,并教会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其如“坯体”一般成型。这个师生共同经历“烧结”的过程,也就是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
瓷器,那么易碎的物件,要精心呵护,才会有岁月的积淀和优雅。我,即便仅仅是为了一份师者的良知,也要守好自己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