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乐器皇后”之称的小提琴在二十世纪初传到中国,它歷史悠久,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无论独奏还是合奏,小提琴都展现了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百年来小提琴和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生活、艺术、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渗透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小提琴创作具备情感美的审美特性。小提琴是在明末清初传入我国的,最初的小提琴创作相较于西方音乐比较稚嫩,而且中西方的审美观念也大相径庭。西方音乐作品中包含着对立和冲突的音乐主题,与中国崇尚的平衡与和谐的审美追求相矛盾。中国的小提琴作品中渗透着几千年的哲学思想,秉持着中庸的儒家价值取向和“以和为贵”、顺应自然的处世之道。在乐曲中常常表现为在共性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和谐。在情感表达上多展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意境。比如马思聪的《思乡曲》以如歌如诉的悠扬旋律表现浓郁的乡思、乡情、乡愁,曲调刻画了“举目回望,四野荒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的画面和情感。当年,一经演奏,立刻拨动了无数被日寇所逼而背井离乡的中国人的心弦,成了一首流传全国的抗战乐曲,具备中国乐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中国小提琴创作具备韵律美的审美特性。中国小提琴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审美特点,集中体现在音乐框架和韵律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越剧,整个乐段采用了江南小调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而重点乐段的旋律多来源于戏曲和民间小调。比如“哭灵投坟”的整段音乐采用了越剧的嚣板和绍剧的“二凡”腔,展现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而脍炙人口的“化蝶”是由一段昆曲改编而成,其悠扬的旋律是从《游园惊梦》的昆曲曲牌中提炼出来的,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品位。很多中国的音乐创作的音乐结构和旋律灵感都根植于中国民族音乐,因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意识。
中国小提琴创作具备意境美的审美特性。中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充满了意境和韵味。中国的传统审美讲究曲折美,讲究静、虚、淡、远的留白和气韵,因此在小提琴的音乐创作上也弥漫着清净、淡雅、空灵、缥缈的音乐境界,主要表现在音量和音色上。很多音乐作品在创作和演奏上都体现了意境美的特点,比如《夏夜》《苗岭的早晨》《梁山伯与祝英台》《牧歌》等等。以《苗岭的早晨》为例,节奏比较自由,乐曲呈现散型的结构状态,以即兴的速度模拟百鸟的鸣唱,极大地丰富了表演的张力,也为演奏者提供了发挥的空间。琴音在高音处自由跳跃很长一段时间,忽然轻轻停住,余味无穷。意境是中国音乐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小提琴创作具备大众化的审美特性。小提琴创造之初是西方贵族阶层的专宠,传入中国后经过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呈现出大众主流的趋势。这与小提琴的创作主题扎根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一大批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感的优秀作品至今还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内蒙舞曲》《秋收舞曲》《山歌》《跳龙灯》等等。在西方,小提琴演奏注重华丽的炫技,以高超的演奏技巧征服世界,而我国的小提琴创作更多的表现民族个性和内涵。随着大众媒体的传播和普及,通过小提琴比赛和各种音乐会的展现和助推,小提琴越来越为人熟知和青睐,受到大众普遍欢迎。近年来,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无论从专业层面还是民众角度都有所提升。在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创新和突破小提琴的创作和演奏,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考验。相信在小提琴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小提琴发展会更好、更成熟。
责任编辑 李蕊
中国小提琴创作具备情感美的审美特性。小提琴是在明末清初传入我国的,最初的小提琴创作相较于西方音乐比较稚嫩,而且中西方的审美观念也大相径庭。西方音乐作品中包含着对立和冲突的音乐主题,与中国崇尚的平衡与和谐的审美追求相矛盾。中国的小提琴作品中渗透着几千年的哲学思想,秉持着中庸的儒家价值取向和“以和为贵”、顺应自然的处世之道。在乐曲中常常表现为在共性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和谐。在情感表达上多展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意境。比如马思聪的《思乡曲》以如歌如诉的悠扬旋律表现浓郁的乡思、乡情、乡愁,曲调刻画了“举目回望,四野荒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的画面和情感。当年,一经演奏,立刻拨动了无数被日寇所逼而背井离乡的中国人的心弦,成了一首流传全国的抗战乐曲,具备中国乐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中国小提琴创作具备韵律美的审美特性。中国小提琴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审美特点,集中体现在音乐框架和韵律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越剧,整个乐段采用了江南小调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而重点乐段的旋律多来源于戏曲和民间小调。比如“哭灵投坟”的整段音乐采用了越剧的嚣板和绍剧的“二凡”腔,展现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而脍炙人口的“化蝶”是由一段昆曲改编而成,其悠扬的旋律是从《游园惊梦》的昆曲曲牌中提炼出来的,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品位。很多中国的音乐创作的音乐结构和旋律灵感都根植于中国民族音乐,因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意识。
中国小提琴创作具备意境美的审美特性。中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充满了意境和韵味。中国的传统审美讲究曲折美,讲究静、虚、淡、远的留白和气韵,因此在小提琴的音乐创作上也弥漫着清净、淡雅、空灵、缥缈的音乐境界,主要表现在音量和音色上。很多音乐作品在创作和演奏上都体现了意境美的特点,比如《夏夜》《苗岭的早晨》《梁山伯与祝英台》《牧歌》等等。以《苗岭的早晨》为例,节奏比较自由,乐曲呈现散型的结构状态,以即兴的速度模拟百鸟的鸣唱,极大地丰富了表演的张力,也为演奏者提供了发挥的空间。琴音在高音处自由跳跃很长一段时间,忽然轻轻停住,余味无穷。意境是中国音乐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小提琴创作具备大众化的审美特性。小提琴创造之初是西方贵族阶层的专宠,传入中国后经过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呈现出大众主流的趋势。这与小提琴的创作主题扎根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一大批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感的优秀作品至今还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内蒙舞曲》《秋收舞曲》《山歌》《跳龙灯》等等。在西方,小提琴演奏注重华丽的炫技,以高超的演奏技巧征服世界,而我国的小提琴创作更多的表现民族个性和内涵。随着大众媒体的传播和普及,通过小提琴比赛和各种音乐会的展现和助推,小提琴越来越为人熟知和青睐,受到大众普遍欢迎。近年来,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无论从专业层面还是民众角度都有所提升。在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创新和突破小提琴的创作和演奏,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考验。相信在小提琴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小提琴发展会更好、更成熟。
责任编辑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