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理论上分析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弄清科学发展观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于提高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十七大报告
作者简介:冯程伟(1981-),男,河南灵宝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助教,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 保定071022)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保定 071051)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特别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弄清科学发展观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于提高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突出强调发展,体现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人们要想做到认识正确和实践成功,就必须坚持在一切活动中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认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针对国情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一心一意搞建设”、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正是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做到了实事求是。十七大报告提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发展的根本依据。”科学发展观就是从我国的改革和建设的大局出发,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客观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发展观,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1.全面发展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的特征。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具体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说,就是既要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也要重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决不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很多地方只重经济发展,忽略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致出现个别地方人民内部矛盾突出,群众和政府对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恶劣现象。那种只讲“经济发展”而忽略或否定“全面发展”的观点,会严重影响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效果,影响我们的整个治国方略,给我们的民族造成消极影响。
2.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的系统观
科学系统观是在当代普遍联系的思想走向具体化和深层化的重大成果之一。科学系统观是具体全面地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不把事物、过程看做是实物、个体、现象的简单堆积,而如实地把它们当做系统,以对系统的深入、全面的把握代替对事物内外部因素的孤立考察。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特征。构成科学系统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原则有: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定量化原则、最优化原则等等。
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按照科学系统观的要求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它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发展问题自然需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可持续发展,强调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之中,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正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
三、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条件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会起到或者加速或者延缓的不同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直接影响着物质生产的发展。
面对当代实践能力空前提高、实践的破坏性也随之增大的趋势,我们应该更加慎重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自觉地认识和尊重自然界固有的规律,树立普遍的生态意识,把人与社会的发展放到一个更广泛的系统——生态系统中去考虑。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本质上是强调人类整体参与创造自己的历史。无产阶级政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观点,包括: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这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应当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为人民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出发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的党的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七大报告中在提到坚持以人为本时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发展过程由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作用而显示其各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这就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统筹兼顾。
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2]肖前,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十七大报告
作者简介:冯程伟(1981-),男,河南灵宝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助教,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 保定071022)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保定 071051)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特别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弄清科学发展观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于提高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突出强调发展,体现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人们要想做到认识正确和实践成功,就必须坚持在一切活动中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认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针对国情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一心一意搞建设”、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正是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做到了实事求是。十七大报告提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发展的根本依据。”科学发展观就是从我国的改革和建设的大局出发,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客观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发展观,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1.全面发展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的特征。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具体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说,就是既要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也要重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决不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很多地方只重经济发展,忽略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致出现个别地方人民内部矛盾突出,群众和政府对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恶劣现象。那种只讲“经济发展”而忽略或否定“全面发展”的观点,会严重影响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效果,影响我们的整个治国方略,给我们的民族造成消极影响。
2.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的系统观
科学系统观是在当代普遍联系的思想走向具体化和深层化的重大成果之一。科学系统观是具体全面地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不把事物、过程看做是实物、个体、现象的简单堆积,而如实地把它们当做系统,以对系统的深入、全面的把握代替对事物内外部因素的孤立考察。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特征。构成科学系统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原则有: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定量化原则、最优化原则等等。
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按照科学系统观的要求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它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发展问题自然需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可持续发展,强调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之中,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正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
三、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条件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会起到或者加速或者延缓的不同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直接影响着物质生产的发展。
面对当代实践能力空前提高、实践的破坏性也随之增大的趋势,我们应该更加慎重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自觉地认识和尊重自然界固有的规律,树立普遍的生态意识,把人与社会的发展放到一个更广泛的系统——生态系统中去考虑。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本质上是强调人类整体参与创造自己的历史。无产阶级政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观点,包括: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这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应当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为人民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出发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的党的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七大报告中在提到坚持以人为本时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发展过程由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作用而显示其各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这就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统筹兼顾。
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2]肖前,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