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俊生的风格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isheav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薄俊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苏州市首批教育名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从教以来,开展过学法指导、思维训练、活动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性课堂教学等课题的研究,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奖三十余项。出版《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信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等著作,新作《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列入教育部组编的“教育家成长”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曾在上海、浙江、广东、吉林等省市及本省各地作示范教学和专题讲座百余场次。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
  
  一、平和、平实:薄俊生的风格
  
  薄俊生是有自己风格的。
  风格需要概括。如果用一些关键词对薄俊生的风格作些概括的话,那就是平和与平实。所谓平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然质朴,平静和谐,是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人生态度,也是我永远的教育追求”。所谓平实,亦如他自己所说,“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如果把薄俊生平和、平实的风格再诗意表达的话,大概就是他自己的描述,“执著似泉,唱响心底的旋律”,“清淡如茶,追求本真的境界”。
  人的整体风格与教学风格是一体的、互动的,即人的整体风格影响着并决定着他的教学风格,而教学风格则是教师整体风格的集中体现。薄俊生的教学风格正是这样:平和、平实。听过他上《惊弓之鸟》。整个一堂课,薄俊生始终微笑着,站在讲台旁,不多动,不大动,稍稍移动着,给人平静、稳定的感觉。他不急不慢、轻声细语,像是与小朋友在聊天儿,和风细雨,心灵之门悄悄敞开。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每一个问题,而他耐心等待着,期盼着,相机引导着。在平和的氛围中,学生没有停下思维,没有淡化情感,扬着天真的小脸,与薄俊生倾心交谈。课后,我对这堂课的评价是:平和中的循循善诱,平实中的激情飞扬,轻声中的思维挑战,低语中的智力紧张。他,不去惊动儿童稚嫩的心灵,却惊动了儿童亟待苏醒和开发的潜能。
  确实,平和、平实的教学风格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平静和思维的激荡,而对于薄俊生本人来说,正是他的不懈追求:铅华洗尽见本真。对此,沈春媚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评述:在淡与浓之间,薄俊生的淡雅引导学生潜心体味、密咏恬吟、比照探幽、细心品味、吸取养分;在入与出之间,薄俊生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的语言文字,深入内蕴,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真实而智慧地表达。无论是淡与浓,无论是人与出,学生得以尽情地表现,用周国平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丰富的安静”。
  说到这儿,我想,平和与平实,是一种和谐,是一种境界。因此,我们不能轻慢平和、平实,尤其是当下。吕型伟老先生曾经抨击过当下的教育现象:浮躁、浮夸、浮华。恰恰是在大家追逐时尚、时髦的当下,薄俊生用他的平和、平实作了坚守和阻挡。薄俊生的风格是值得提倡的。
  不轻慢平和与平实,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平和、平实决不意味着平淡与平庸,相反的是,在平和、平实的背后还有一些深意。这些深意需要我们寻找与发现。寻找与发现的结果是,薄俊生的风格的深意中,隐藏着辩证的逻辑,充满着思想的张力。
  
  二、成人、应世、农业:薄俊生风格的核心理念
  
  风格不是面具,也并非炫技。在希腊文中,风格表示的是一长度大于厚度的不变的直线体。在拉丁文中,风格意为雕刻刀。长度、厚度喻指什么呢?风格又是雕刻什么呢?福楼拜和别林斯基都作了解释。福楼拜说:“风格是思想的血液。”别林斯基则说,风格是“思想的浮雕”。他们的比喻与描述是同一个意思,即风格必须用思想来站立,教学风格要站立在教育理念之上。
  薄俊生的教育核心理念,他自己概括为三条。第一条,为成人而非成事。他说:“语文教育要以培养‘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生命精彩纷呈’的人为根本目的,即使语文中的字词句篇,也要把它们‘看作一颗颗美丽的种子,让它们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开出语言丰富、思维活跃之花,结出心灵纯洁、灵魂高尚之果’。”成事则不然。薄俊生认为成事的教育往往把分数置于人的幸福之上,使学生成为谋利的工具。因此,薄俊生的发展性语文,就是通过语文教育促使学生精神的发育、人格的完善。无疑,这样的核心理念是深刻的。第二条,重应世而非应试。薄俊生的解释是教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此处的“有用”准确地说应当是“有价值”,而且这样的语文所追求的价值是可以持续、可以再生、可以发展的。显然,这样的核心理念超越了“应试”,走向了素质。第三条,似农业而非工业。似农业,薄俊生对其要义作了三点解释:“教学,类似农业的方式——提供合适的环境而不过于精耕细作”;“学生,类似作物的状态——真实舒展而不异化压抑”;“教师,类似农民的品质——充满期待而不埋怨指责”。当然还应当有第四点,即语文,类似田野——真实、丰富、开放、多元。无疑,这样的核理念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现代的、先进的,而且是个性化的、具体的核心教育理念,成了薄俊生风格的灵魂,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我把它叫做教学主张。薄俊生有这样的主张实属不易。
  
  三、上善若水:薄俊生风格的核心品质
  
  平和、平实是以平等为前提和基础的,缺失平等,平和必然无所依托,平实也容易技术化和工具化。因此,薄俊生平和、平实的风格,表达的是平等的品质。
  细说薄俊生平等的品质,在于他对学生的尊重。他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多元需求……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的方式,是道德的方式、文化的方式。与学生的平等,必定要“放低”身段,自觉地克服强势倾向,有时还得“隐藏”自己——不是虚假和作秀,而是教育理念生长起来的智慧。其实,这平等的品质,如水。
  是的,薄俊生喜欢水,喜欢“上善若水”这一古语。他这么引用孔子的话:“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以出以入,以就鲜絮,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薄俊生的理念中,水是真君子、真道德,厚德方能载物。薄俊生重视德的修养。其一,他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追求永远奔流的品质。其二,他真爱学生,如雨润物。他说:“每一位老师都要把每一个学生看作好学生,要横着排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第一。”其三,他执著坚守,从不言退,从不放弃。无论是读书,还是教学;无论是实践,还是科研;无论是讲学,还是笔耕。他说,静静地唱响教育旋律,没有高音,却吟自心底。其四,他创新领跑,在水的奔流中寻找新的方向和路径。他在队伍里,感受队伍行走的节律,但又离开队伍,走在前面。领跑,为的是青年教师,为的是学校的发展。
  布封说,风格是关于人本身的。薄俊生正是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倾听群众,接纳教师,倾听学生,走进学生,塑造自己的人格。在他看来,教书育人,首先是育自己。
  
  四、厚薄之间:薄俊生风格的学养与智慧
  
  说厚薄之间,不是拿薄俊生的名字说事。当然,也许是一种暗示,他的名字让他对学养与智慧有了一种独特的领晤。
  厚薄厚薄,首先是厚。薄俊生喜欢读书,善于思考,躬于实践,善于总结,勤于笔耕。一次,省教育厅开会,召集大家对省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意见。薄俊生不紧不慢,不叫侃侃而谈吧,至少是从容表达,顺流而下。他没有谈具体的条文修改,而是谈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并且走向教育强省所应确立的主导思想和理念。印象中他说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到了杜威,提到了雅斯贝尔斯,提到了卢梭……没有平日的阅读积淀,他不会如此自然地表达,可见长期以来他总是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养。写到这儿,一个情景突然浮现眼前: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江苏教育》杂志举办“教海探航”征文及其研讨活动,薄俊生在座谈会上说,他要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他信守承诺,用自己的学习去践行。教学风格有了学养的充实与支撑,内涵才会丰富与厚实,才不会贫乏、平庸。薄俊生走到今天,正是他的学养引领着他。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学养的直接表现,学养是厚的,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表达却应当是“薄”的。此“薄”是“厚”的提炼,也是“浅出”的方式。苏南小学教学流派的研究对风格的概括有一个关键词:清简,我以为这在薄俊生的身上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体现。
  清简、浅出,薄俊生在探索的基础上有了不少深切的体会,比如,文本语言与再造语言的统一,语言理解与言语表达的统一,线性教学与散点教学的统一,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的统一,等等。不难看出,厚与薄,这一对应的理念引出了多少统一结构。清简在统一中,丰富也在统一中;浅出在统一中,深刻也在统一中。这是智慧。
  风格是人的背影。我们常常欣赏薄俊生的背影,在他的背影中看到了他那平和的微笑,发现了平实的作风与品质。薄俊生的风格,犹如一朵花,素朴,然而灿烂。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摆脱了单纯传授技能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写实性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生活与艺术联系,鼓励学生自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