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体备课是教育领域内持续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学在各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集体备课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对母语教学产生重要影响。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的创造性并不冲突,只有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才能使集体的力量更加强大。本文从“知识教学、课堂效率提高、课程预设与生成、文本解读”四个方面探讨教师个人创造性在集体备课中的发挥,以期避免相当程度上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曲解语文教学实质、缺乏实效”的问题,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个人创造性;集体备课;语文教学
《说文解字》中释“备”为“慎也”,可见备课也是一件需要谨慎的事情。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备课方式,其按教学计划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并达成共识,最终生成一个集体教案的活动。集体备课被很多学校采用,它是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师合作方式,为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集体备课更需要的是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如何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教学的强化
“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性质之争中一直占据上风,加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相关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前者似乎要对“语文是什么”予以解决,但是,众多的讨论声中语文性质越来越模糊,学者们甚至避开这类话题。张悦群在一篇文章中就避开谈语文性质的问题,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其观点的集合,而其建议便是“不妨弄清楚语文课让学生得到什么,从‘形而下’反观‘形而上’在他看来“课标”的表述很多地方是模糊不清、经不起逻辑推敲。
后者更是模糊,语文知识教学到底是强化还是淡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需不需要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应该系统掌握的是哪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商榷。王鹏伟指出“近年来,语文知识教学处在尴尬境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浅尝辄止;二是似是而非;因为这两点语文教学反而并不能引导学生习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所谓“不要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告诫,并没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集体备课中应注重“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在备课时有所权衡,从而避免在“语文性质之争”的问题上走向极端。
二、破除假象提高课堂效率
当下语文教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课堂中主动探究和交流的现象增多。但是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否就代表着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呢?现在活跃的气氛是否就意味着真正高效率呢?这还有待商榷。鉴于此,“教学实施就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什么;二是单位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课堂教学的底线可以说就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如果这个底线还达不到,那么“学会学习”就真成了空喊的口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媒体教学掩盖教学的实质内容”、“偏离文本的空泛讨论”等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便会甚嚣尘上。
对于即将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不要只追求中学语文课堂的“热闹假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现象其实需要的是怀疑精神。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从自己对于课堂的“明察秋毫”出发,关注每一个可能会被忽视的死角,考虑各个班级的特殊性。
三、在情境中预设和生成课程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在真實的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把事实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可以看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情境化”。基础教育课程该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现状,转而强调探究性学习。其实,现在的教学指向依旧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所以,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那么根据建构主义观点,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就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如果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就把课堂上每一分每一秒都设定好,这样不但会束缚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而且对于教师和学生知识的生成都起着阻碍的作用。
就课程生成而言,重点不在学生观点是否正确,而在于能否引发讨论,讨论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在能否深入解读文本。因此,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要引导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生成属于自己的新东西。找到课程预设的依据和生成契机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课程预设的依据不应该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或现有的教参,而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体验和对学生解读文本的多种假设。
四、文本多元解读和误读的错位
语文教学在很多地方都有盲点,文本的多元解读名列其中。“艺术作品不仅有意义并呼唤读者去对其作出解释,而且其意义从未得到过决定性的解释和穷尽——人们可以把艺术的语言意译为另外的话语,却不能由此而穷尽其丰富的内涵。”故伽达默尔的“艺术中始终存在着意义过剩”是有道理的。教材中文选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可违背作者的本意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张隆溪还指出“我们不应该感到被任何理论、概念和方法所束缚,而应该充分考虑到阅读和欣赏中所有有关的因素。”在集体备课中,重要的是对于与己不同的解释和评论作批判和考察。
本质上文学欣赏是个人的追求,它不应该束缚于某种僵化观点和方法,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须意识到这。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春老师提出“深度备课”,即以教材文本研究作为备课的起点,同时先不依凭相关资料解读文本。这样好处是能以一个语文学习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而有利于独立思考的展开。现在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备课中一味地参考现成的资料,久而久之,便失去的自己思考的机会,这样很不利于语文的学习,对学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竭泽而渔”的方法,在语文备课中尤为重要,对于形成语文教师个性化的备课方案更为实用。
结语:集体与个人的发展相辅相成,集体的力量来自于集体中每个人的力量的集合,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推进集体的更大进步。而当集体前进的同时个人成长的环境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总的来说,我国中学语文集体备课文献数量不多,但在研究中同样取得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成果。不过在这背后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加以改善,从而更好地改进集体备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悦群.比“性质论争”更重要的……[J].西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
[2]王鹏伟.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59,163.
[3]张隆溪.道与逻各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79,299.
关键词:个人创造性;集体备课;语文教学
《说文解字》中释“备”为“慎也”,可见备课也是一件需要谨慎的事情。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备课方式,其按教学计划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并达成共识,最终生成一个集体教案的活动。集体备课被很多学校采用,它是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师合作方式,为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集体备课更需要的是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如何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教学的强化
“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性质之争中一直占据上风,加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相关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前者似乎要对“语文是什么”予以解决,但是,众多的讨论声中语文性质越来越模糊,学者们甚至避开这类话题。张悦群在一篇文章中就避开谈语文性质的问题,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其观点的集合,而其建议便是“不妨弄清楚语文课让学生得到什么,从‘形而下’反观‘形而上’在他看来“课标”的表述很多地方是模糊不清、经不起逻辑推敲。
后者更是模糊,语文知识教学到底是强化还是淡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需不需要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应该系统掌握的是哪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商榷。王鹏伟指出“近年来,语文知识教学处在尴尬境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浅尝辄止;二是似是而非;因为这两点语文教学反而并不能引导学生习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所谓“不要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告诫,并没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集体备课中应注重“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在备课时有所权衡,从而避免在“语文性质之争”的问题上走向极端。
二、破除假象提高课堂效率
当下语文教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课堂中主动探究和交流的现象增多。但是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否就代表着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呢?现在活跃的气氛是否就意味着真正高效率呢?这还有待商榷。鉴于此,“教学实施就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什么;二是单位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课堂教学的底线可以说就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如果这个底线还达不到,那么“学会学习”就真成了空喊的口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媒体教学掩盖教学的实质内容”、“偏离文本的空泛讨论”等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便会甚嚣尘上。
对于即将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不要只追求中学语文课堂的“热闹假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现象其实需要的是怀疑精神。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从自己对于课堂的“明察秋毫”出发,关注每一个可能会被忽视的死角,考虑各个班级的特殊性。
三、在情境中预设和生成课程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在真實的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把事实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可以看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情境化”。基础教育课程该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现状,转而强调探究性学习。其实,现在的教学指向依旧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所以,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那么根据建构主义观点,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就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如果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就把课堂上每一分每一秒都设定好,这样不但会束缚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而且对于教师和学生知识的生成都起着阻碍的作用。
就课程生成而言,重点不在学生观点是否正确,而在于能否引发讨论,讨论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在能否深入解读文本。因此,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要引导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生成属于自己的新东西。找到课程预设的依据和生成契机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课程预设的依据不应该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或现有的教参,而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体验和对学生解读文本的多种假设。
四、文本多元解读和误读的错位
语文教学在很多地方都有盲点,文本的多元解读名列其中。“艺术作品不仅有意义并呼唤读者去对其作出解释,而且其意义从未得到过决定性的解释和穷尽——人们可以把艺术的语言意译为另外的话语,却不能由此而穷尽其丰富的内涵。”故伽达默尔的“艺术中始终存在着意义过剩”是有道理的。教材中文选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可违背作者的本意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张隆溪还指出“我们不应该感到被任何理论、概念和方法所束缚,而应该充分考虑到阅读和欣赏中所有有关的因素。”在集体备课中,重要的是对于与己不同的解释和评论作批判和考察。
本质上文学欣赏是个人的追求,它不应该束缚于某种僵化观点和方法,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须意识到这。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春老师提出“深度备课”,即以教材文本研究作为备课的起点,同时先不依凭相关资料解读文本。这样好处是能以一个语文学习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而有利于独立思考的展开。现在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备课中一味地参考现成的资料,久而久之,便失去的自己思考的机会,这样很不利于语文的学习,对学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竭泽而渔”的方法,在语文备课中尤为重要,对于形成语文教师个性化的备课方案更为实用。
结语:集体与个人的发展相辅相成,集体的力量来自于集体中每个人的力量的集合,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推进集体的更大进步。而当集体前进的同时个人成长的环境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总的来说,我国中学语文集体备课文献数量不多,但在研究中同样取得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成果。不过在这背后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加以改善,从而更好地改进集体备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悦群.比“性质论争”更重要的……[J].西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
[2]王鹏伟.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59,163.
[3]张隆溪.道与逻各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7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