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的德育功效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四种形式论述了语文教学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一、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渲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二、通过正面人物形象激励和陶冶学生。三、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有利形式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形式 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对德育教育工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达到促进德育教育的效果。
  一、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渲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情感渲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感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其健康高尚的人格。“文学即人学”,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有深厚蕴藉的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的感染力。
  1.利用朗读,以声传情,以情动心。“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是他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从文章学角度说,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文章从来都是“有情而发”。引导学生细致体味作者的感情,就会使学生入境生情,产生情感共鸣。特别是诗歌,让学生反复朗读、吟咏、品味,不仅“其义自见”,更能感受其中的精神真韵。
  2.发挥想象与联想,受到美的陶冶,激起热爱生活的感情。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联想和想象能使学生将内容变得形象、可感,把人物带到美好的情境中去,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感受。“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要让学生分清是非、明白道义。
  3.从优美的词句中陶冶情操。不仅是好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就是优美的词句也会引发学生热爱山川大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锤炼重点段落、名句美语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感染美、升华美。
  二、通过正面人物形象激励和陶冶学生
  苏姆霍林斯基曾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中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越强烈。”用英雄模范的光辉形象和典型事迹激励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以具体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描写塑造出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形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这些英雄事迹,在精神上感悟英雄精神产生崇高的道德感。
  三、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生活。有了真实鲜活的感受,学生才会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积累。
  其次,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平等对话”,切实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要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需要包容和引导。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确的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指教师要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意蕴,发挥其认识生活、改造世界、陶冶性情、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高尚人格的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效。
其他文献
摘 要:创设教学情境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中来,但最终应回归数学课堂。教师要思考数学课堂教学要素对它的影响:(1)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又要引导学生的兴趣;(2)要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又要关注“数学中的数学”;(3)要符合数学的严谨性要求;(4)要注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情境 影响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
期刊
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诚然,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发展。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浅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积极进行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似懂非懂、似知非知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
期刊
摘 要: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着学困生。然而,作为学生,谁都不愿意成为学困生;作为老师,谁也都不愿意自己的班级存在学困生。因此,转化学困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转化 学困生 爱 诚心 耐心  常言道:“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特点,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教育方法。”每天穿梭于孩子中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百上千,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优等生,而是别具特点
期刊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育学生的巨大力量,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听到赞美的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赞美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至于学生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对学生多一些爱心和赞美,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教师的爱犹如春雨滋润学生心田,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向上的力量。  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有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首先,创设探索性情
期刊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主要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否有特色,直接影响到这个班级的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呢?  一、把爱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石,以情育人  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热爱学生是教好学生的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千头万绪,常规工作纷至沓来,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因此,娴熟的工作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好两个效应  1.木桶效应。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研究指出:一只木桶盛水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提倡团队精神,要讲求科学规范。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实行目标管理、制度管理和民主管理,强化导向、约束和监督作用
期刊
摘 要:爱国主义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一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古诗文教学之中。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我国古代诗歌要体会古诗文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心田里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  关键词:古诗文 渗透 爱国主义  在初中语文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所以,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
期刊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人们在美的体验中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达到灵魂的陶冶和净化。审美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对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偏向自我的看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审美更是一种以人类共同认同的审美观为基准的普适性观点。人类生命的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审美实践的发展史,而审美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审美趣味和审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