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四种形式论述了语文教学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一、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渲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二、通过正面人物形象激励和陶冶学生。三、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有利形式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形式 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对德育教育工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达到促进德育教育的效果。
一、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渲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情感渲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感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其健康高尚的人格。“文学即人学”,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有深厚蕴藉的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的感染力。
1.利用朗读,以声传情,以情动心。“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是他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从文章学角度说,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文章从来都是“有情而发”。引导学生细致体味作者的感情,就会使学生入境生情,产生情感共鸣。特别是诗歌,让学生反复朗读、吟咏、品味,不仅“其义自见”,更能感受其中的精神真韵。
2.发挥想象与联想,受到美的陶冶,激起热爱生活的感情。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联想和想象能使学生将内容变得形象、可感,把人物带到美好的情境中去,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感受。“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要让学生分清是非、明白道义。
3.从优美的词句中陶冶情操。不仅是好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就是优美的词句也会引发学生热爱山川大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锤炼重点段落、名句美语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感染美、升华美。
二、通过正面人物形象激励和陶冶学生
苏姆霍林斯基曾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中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越强烈。”用英雄模范的光辉形象和典型事迹激励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以具体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描写塑造出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形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这些英雄事迹,在精神上感悟英雄精神产生崇高的道德感。
三、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生活。有了真实鲜活的感受,学生才会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积累。
其次,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平等对话”,切实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要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需要包容和引导。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确的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指教师要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意蕴,发挥其认识生活、改造世界、陶冶性情、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高尚人格的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形式 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对德育教育工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达到促进德育教育的效果。
一、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渲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情感渲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感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其健康高尚的人格。“文学即人学”,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有深厚蕴藉的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的感染力。
1.利用朗读,以声传情,以情动心。“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是他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从文章学角度说,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文章从来都是“有情而发”。引导学生细致体味作者的感情,就会使学生入境生情,产生情感共鸣。特别是诗歌,让学生反复朗读、吟咏、品味,不仅“其义自见”,更能感受其中的精神真韵。
2.发挥想象与联想,受到美的陶冶,激起热爱生活的感情。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联想和想象能使学生将内容变得形象、可感,把人物带到美好的情境中去,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感受。“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要让学生分清是非、明白道义。
3.从优美的词句中陶冶情操。不仅是好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就是优美的词句也会引发学生热爱山川大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锤炼重点段落、名句美语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感染美、升华美。
二、通过正面人物形象激励和陶冶学生
苏姆霍林斯基曾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中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越强烈。”用英雄模范的光辉形象和典型事迹激励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以具体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描写塑造出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形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这些英雄事迹,在精神上感悟英雄精神产生崇高的道德感。
三、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生活。有了真实鲜活的感受,学生才会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积累。
其次,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平等对话”,切实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要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需要包容和引导。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确的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指教师要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意蕴,发挥其认识生活、改造世界、陶冶性情、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高尚人格的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