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用网络在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分析法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产生的问题及其影响,提出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建议。
【关键词】使用网络;中学生;身心健康
当今,互联网在我国呈超高速发展之势,其社会影响力日益凸显。这一先进传播工具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有悖社会文明的负面因素。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如何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积极地将网络这个时代的产物引入到有益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来,这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了解中学生使用网络及网络成瘾情况,探讨使用网络状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人际交往、道德、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探讨其成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使网络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真正为中学生服务。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泉州市第十五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各100人,年龄13-15周岁。
2.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对上述3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二是访谈调查法与经常上网的部分中学生访问交谈,了解有关情况。三是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结合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281人有上网的经历,占调查人数93.7%。可以看出,互联网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和使用网络的地点。调查显示,中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有32%(96人)玩游戏;18%(54人)找人聊QQ;17%(51人)查找学习资料;12%(36人)关注新闻;11%(22人)收发E-mail,10%的人选择下载软件。上网地点方面,43%(129人)使用手机,20%(60人)在网吧,21%(63人)在家里,16%(48人)在学校。互联网为中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一些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做作业,收集学习资料等等,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将网络用于娱乐用途,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每周平均使用网络的时间及对网络的感受。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每周平均上网4小时以下的有43%;4-10小时的有29%;10小时以上的有8%。绝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将每周上网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但仍有少部分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48%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凡事不可当真,而20%持相反意见,认为网络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不容置疑。介乎于其间的44%则认为真真假假,取舍全靠自己,也有少数的(12%)认为无论虚拟与真实,网络都只是一个情绪发泄的垃圾场。
4.学校和家长对使用网络的引导。调查显示46%的家长是约束孩子上网的;8%的家长则是不管不问;46%的家长要求正确使用,避免不健康的东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量的网络信息极大丰富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思想单纯的中学生难辨真伪,极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如果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正确的引导,使用网络还是起积极作用的。
5.使用网络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据调查显示,79%的中学生认为长时间上网对身体有不良的影响,11%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玩电子游戏后感到眼睛痛的占81%;脖子酸痛的占68%;头晕的占62%。76%的学生觉得长时间上网会产生睡眠障碍,睡中多梦等现象,58%的学生因长时间使用网络接触电脑导致视力下降。
6.使用网络对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所需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老师。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网络上有不少中学生认为“我们是赞成使用网络的,作为学生我们不仅需要缓解学习压力,更需要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不可否认,我们当中的多数人上网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使用网络是有好处的。但是,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显示“看”的接受方式,而淡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本次调查显示发现:常“泡”在网上的学生,其写作文、分析问题、评论和欣赏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差一些。调查发现80%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15%认为没有作用,5%认为有副作用。在制作网页和小游戏方面,28%的学生回答会,72%的学生回答不会。49%的中学生表示在没人监控的情况下,不能自觉利用网络学习。11%的学生承认曾逃课去学校周边的网吧上网。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一是互联网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查对象中有93.7%有上网的经历;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是玩游戏、聊QQ、查找资料;上网时间基本控制在4小时内;46%的家长约束孩子上网。二是有79%的学生认为长时间的上网对身体有不良影响;80%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三是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了中学生的现代化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2.建议。一是传播积极、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网络文明的建构需要道德自律、法律约束与技术保障这三方面的合力,即需要道德、法治及技术三个层面的一体化。同时加大网络德育教育力度,大力加强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正面网络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不断提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内容,满足他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通过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揚网络之长、避网络之短来开辟网络德育的新天地,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学校和家长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网络观念。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进取的精神,教会学生必要的使用网络常识,指导和教育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安全使用网络,科学使用网络,高尚使用网络。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引导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加强对他们的精神关怀,让网络在中学生身心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对中学生进行安全上网的教育,消除中学生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掌握网络的使用和有关知识,能使其消除网络的神秘感,了解互联网作为应用工具的实质,“网络心理障碍”的发生几率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和家长要引导、教育中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提高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使中学生不仅成为电脑的使用者,更要做网络世界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四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网络秩序。利用已建立的校园网络阵地,构筑我们自己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孙银聪.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俞国荣.试谈网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EB/OL]
[3]熊讲团.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EB/OL]
[4]贺万锋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EB/OL]
【关键词】使用网络;中学生;身心健康
当今,互联网在我国呈超高速发展之势,其社会影响力日益凸显。这一先进传播工具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有悖社会文明的负面因素。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如何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积极地将网络这个时代的产物引入到有益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来,这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了解中学生使用网络及网络成瘾情况,探讨使用网络状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人际交往、道德、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探讨其成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使网络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真正为中学生服务。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泉州市第十五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各100人,年龄13-15周岁。
2.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对上述3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二是访谈调查法与经常上网的部分中学生访问交谈,了解有关情况。三是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结合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281人有上网的经历,占调查人数93.7%。可以看出,互联网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和使用网络的地点。调查显示,中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有32%(96人)玩游戏;18%(54人)找人聊QQ;17%(51人)查找学习资料;12%(36人)关注新闻;11%(22人)收发E-mail,10%的人选择下载软件。上网地点方面,43%(129人)使用手机,20%(60人)在网吧,21%(63人)在家里,16%(48人)在学校。互联网为中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一些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做作业,收集学习资料等等,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将网络用于娱乐用途,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每周平均使用网络的时间及对网络的感受。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每周平均上网4小时以下的有43%;4-10小时的有29%;10小时以上的有8%。绝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将每周上网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但仍有少部分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48%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凡事不可当真,而20%持相反意见,认为网络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不容置疑。介乎于其间的44%则认为真真假假,取舍全靠自己,也有少数的(12%)认为无论虚拟与真实,网络都只是一个情绪发泄的垃圾场。
4.学校和家长对使用网络的引导。调查显示46%的家长是约束孩子上网的;8%的家长则是不管不问;46%的家长要求正确使用,避免不健康的东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量的网络信息极大丰富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思想单纯的中学生难辨真伪,极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如果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正确的引导,使用网络还是起积极作用的。
5.使用网络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据调查显示,79%的中学生认为长时间上网对身体有不良的影响,11%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玩电子游戏后感到眼睛痛的占81%;脖子酸痛的占68%;头晕的占62%。76%的学生觉得长时间上网会产生睡眠障碍,睡中多梦等现象,58%的学生因长时间使用网络接触电脑导致视力下降。
6.使用网络对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所需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老师。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网络上有不少中学生认为“我们是赞成使用网络的,作为学生我们不仅需要缓解学习压力,更需要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不可否认,我们当中的多数人上网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使用网络是有好处的。但是,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显示“看”的接受方式,而淡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本次调查显示发现:常“泡”在网上的学生,其写作文、分析问题、评论和欣赏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差一些。调查发现80%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15%认为没有作用,5%认为有副作用。在制作网页和小游戏方面,28%的学生回答会,72%的学生回答不会。49%的中学生表示在没人监控的情况下,不能自觉利用网络学习。11%的学生承认曾逃课去学校周边的网吧上网。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一是互联网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查对象中有93.7%有上网的经历;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是玩游戏、聊QQ、查找资料;上网时间基本控制在4小时内;46%的家长约束孩子上网。二是有79%的学生认为长时间的上网对身体有不良影响;80%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三是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了中学生的现代化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2.建议。一是传播积极、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网络文明的建构需要道德自律、法律约束与技术保障这三方面的合力,即需要道德、法治及技术三个层面的一体化。同时加大网络德育教育力度,大力加强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正面网络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不断提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内容,满足他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通过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揚网络之长、避网络之短来开辟网络德育的新天地,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学校和家长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网络观念。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进取的精神,教会学生必要的使用网络常识,指导和教育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安全使用网络,科学使用网络,高尚使用网络。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引导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加强对他们的精神关怀,让网络在中学生身心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对中学生进行安全上网的教育,消除中学生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掌握网络的使用和有关知识,能使其消除网络的神秘感,了解互联网作为应用工具的实质,“网络心理障碍”的发生几率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和家长要引导、教育中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提高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使中学生不仅成为电脑的使用者,更要做网络世界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四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网络秩序。利用已建立的校园网络阵地,构筑我们自己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孙银聪.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俞国荣.试谈网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EB/OL]
[3]熊讲团.网络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EB/OL]
[4]贺万锋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