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后的抉择:陈嘉庚眼中的重庆和延安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官贪将骄,民不聊生
  1940年3月26日,由南洋华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率领的南侨回国慰问团一行50人,乘飞机抵达重庆珊瑚坝机场。抗战期间,华侨的无私捐献是除了美援之外最重要的外援。当时,国民政府为支撑财政不断发行救国公债,国内民众虽出全力却自救不暇,1940年的公债认购仅得800万元,可谓杯水车薪。在这样的情形下,华侨成为被寄予厚望的一个群体,从1937年至1942年间,南洋华侨认购公债达11亿元,可谓居功阙伟。而在南洋诸国日夜奔波、总其事者,就是67岁的陈嘉庚。此次,慰问团冒着被日机击落的危险归国,当然是大大激励国民士气。当日,200多个团体的上千人到机场热烈欢迎。
  慰问团抵重庆后,自蒋介石以降所有的党国政要纷纷宴请。谁料,正是这份热情让陈嘉庚的担忧一日盛过一日,他在这里看到的景象竟是歌舞升平,官贪将骄,民不聊生。
  慰问团一行下榻的是当时重庆最豪华的饭店嘉陵宾馆,有人告诉陈嘉庚,这是孔祥熙的私人财产,他十分惊讶不敢相信。在孔祥熙前来拜访时,他当场问及真假,孔祥熙坦然承认,陈嘉庚在当晚日记中写道:“余至此深讶我国政治,与外国相差甚远。英国政府公务员,不但不得私设营业,亦不得买卖公司股份,虽地皮业产,银行及政府债券亦然,防弊甚严,违者立即开革科罚……”陈氏的这段感慨很发人深思,自李鸿章、盛宣怀办洋务以来,官商身份纠缠,国事私事不分,一直是众所周知的积弊,这也是中国改革常常变形和倒退的重要根源之一。
  陈嘉庚在重庆60多天,无日不被邀请赴宴,常常一天要赶两场,因而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之感叹。有一次,他去参观成都武侯祠,却看到旁边正在为死去的前任四川省主席刘湘建造硕大的坟墓。他很天真地问:“试问刘湘后人款自何来,是否民脂民膏?”陪同者无人敢应。他还听说,四川农民的钱粮税竟已经征收到了民国七十年(1981年),不由大为咂舌。在全国经济学社的年会上,陈嘉庚作演讲,对国内政局表达了忧虑:“光复之后,军阀劣绅,土豪盗匪,欺凌抢劫,甚于满清,华侨几于视家乡为畏途,空身回省庐墓尚不自安,奚敢言及投资祖国哉?”在他演讲之后,经济学家马寅初上台继续控诉:“现国家不幸遭强敌侵略,危险万状。而保管外汇之人,却不顾大局,盗窃外币,贪利无厌……”坐在陈嘉庚旁边的四川平民银行总经理周季梅悄悄对陈嘉庚说:“这种话除了马寅初,已无人敢说。”
  鲜明的对照:延安军民的亲密融洽
  在大后方观察近两个月后,陈嘉庚的笑容日渐消失,最后竟心事重重。他在后来出版的《南洋回忆录》中写道:“那些国民党中央委员,都是身居要职,但都假公济私,贪污舞弊,生活奢华。那些人都是四五十岁,既不能做好事,又不会早死,他们至少还要尸位二三十年,中国的救星不知在哪里,即使出世了,或者还在学校读书,恐怕还要三几十年才能出来担当国家大事,国家前途深可忧虑。”正是在失望之下,陈嘉庚把目光投向了西北。5月底,他辗转抵达陕西延安。
  他受到了与重庆一样热烈的欢迎,自毛泽东以降的中共高层全数接待了慰问团。当时国内外舆论对中国共产党和它的部队很感好奇与神秘。陈嘉庚在延安参观了七天,他看得十分细致,特别是关于商业的部分。
  延安城外一里路,有一条百米长的小街,当地军民称它为“新市场”,是唯一的商业街。陈嘉庚专门前往观察。这里有百多家商铺,还有一家照相馆,土特产不少而工业品奇缺。陈嘉庚问一个店主:“政府有没有存货公卖?”答:“没有,都是我们自行经营的。”又问:“这里大商店大概有多少资本?”答:“大商店很少,听说有十万和二三十万的,大多是收买土产生意的。”回到招待所后,陈嘉庚遇到从南洋归国投奔延安的女学生,又悄悄问:“这里有没有国家经营的店铺?”女学生答:“没有国营的,所有的店铺都是民营的。”
  最让陈嘉庚感慨的是延安军民的亲密融洽,他亲眼看到总司令朱德杂坐在勤务兵的人群中,狼吞虎咽地吃同样的杂粮。他与毛泽东闲聊南洋趣闻时,很多人都跑来围听,顷刻座位告满。有个勤务兵就往毛泽东所坐的长板凳上挤,毛泽东扭头看他一看,自己移开一些,让他坐了下来。这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恰与重庆的官气森严形成了鲜明对照。
  客观地说,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前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经济政策,因为身处在野,没有任何的包袱和既得利益,因而,所有经济关系均十分简单。也正是这种清明简快的状态,使很多到过延安的人顿时有了深刻的印象和好感。
  延安之行后,陈嘉庚对国共两党形成了新的看法。回到南洋,他随即发动商人捐献了一批药品和医用器材运到延安。而他在大陆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带头驱赶了家乡福建省的国民党大员。
  〔选自《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中信出版社〕
其他文献
近代维新派改革家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公德》中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的确,如果要评选清代最为人熟知的官箴,清、慎、勤可谓当仁不让,这要归功于清代帝王的大力提倡。  清康熙年间,朝廷把清、慎、勤三字当作钦定的官箴,康熙皇帝还亲自书写这三字送给朝中大臣。一时间,只要有衙门的地方,都能看到这三字官箴,所谓“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  其实,清、慎、勤三字并不是清代
期刊
人为什么会伤心、烦心、忧心、痛心、担心、惊心、贪心呢?你上一次开心是为了什么?曾经伤心又是因为什么?其实一切改变,从心开始。李焯芬教授借一百余则心灵小故事,让我们跟自己的内心对话,与身边的人心连心。以坦诚的心念去做好自己,用美好的心灵去看世界。问心、发心、修心——这是你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十三经说略  二十五史说略  这两部书全面、精炼、准确地介绍了“十三经”和“二十五史”的书名缘起、编纂始末
期刊
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汉学家和科学史专家)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曾在多种场合说过,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了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的现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被人们称作“李约
期刊
历史的大变局并非仅限于晚清,晚明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突然提出晚明的历史大变局,并非故意耸人听聞,而是希望人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回过头去看一看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的中国曾经发生的巨变。  “全球化”初露端倪的时代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以及美洲新大陆,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
期刊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于忠肃集》)  【解读】  明代名臣于谦刚正廉洁,在处理边患、扶持君主等大事上决断有力。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一意孤行,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俘虏。瓦剌以英宗为要挟,明朝君臣人心慌乱,于谦扶持代宗登基,坚决主战,大破瓦剌军,也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
期刊
西汉后期政治史上有两个重要人物:霍光(?—前68)与王莽(前45—23)。两人有二同二异。先说二同:同样有外戚身份;同样在拥立皇帝上下过手,权势煊赫。再说二异:霍光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王莽却是一個大学者;霍光被后世尊为楷模,有“伊尹、霍光”连称,王莽被后世骂为奸臣,常常“王莽、董卓”并举。我们在这里只谈霍光。  顾命大臣 辅佐幼主  霍光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兄长——霍去病(前140—前117)。霍去病是
期刊
沈括(1031—1095)是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他著述的《梦溪笔谈》,被现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赞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宋史·沈括传》说:“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他尤其精通数学,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至今为中外学者所称道。不仅如此,沈括在人文科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深,对许多名家的诗文书画也有所评论和批评。但由于他往往习惯于用自然科学家特
期刊
在中国古代,“公车”对官员们来说,既是代步的工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王公贵族们都以乘坐公家的车为荣。西汉开国时,由于连年战争的原因,马匹奇缺,汉高祖刘邦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一些官员只得屈尊乘坐公家牛车。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认为,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在公车使用上也应该节俭,所以费用相对低廉的牛车再次盛行,直到经济恢复后牛车才又被马车取代。  由于当时没有规定
期刊
史弼,字公谦,陈留郡考城县(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人,东汉桓帝、灵帝朝大臣,历任北军中侯、尚书、平原相、河东太守、彭城相等职。  黎民百姓的庇护神  史弼为官一任,振兴一方。难能可贵的是他特别注意体恤民情,抑制豪强,关爱百姓。据《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记载:“弼为政特挫抑豪强,其小民有罪,多所容贷。”  史弼任平原相时,皇帝诏令郡国州县检举揭发“党人”,各郡国举报出来相互牵连的“党人”多达几百,
期刊
国家的富和强是两个概念,国富不等于国强,富而不强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强,应该是一个民族除了经济实力之外,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强大,是具有道德魅力的人文精神集体意识的确立,是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渗透力的强大的民族价值体系。  荀子曾说过“强国”有三种模式:“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荀子·强国》)第一种是以“道德之威”实现强国,所谓道德之威就是行善政,为人民做好事,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