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变化及意义

来源 :中国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可能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ICM就诊的患者80例(ICM组),另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不同渗透压下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血浆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ICM组患者治疗前在多个氯化钠溶液梯度浓度(0.81%、0.72%、0.63%、0.54%、0.45%、0.36%、0.27%、0.18%、0.09%)下的红细胞溶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渗透脆性明显降低,治疗后ICM组患者的红细胞溶血率明显降低,红细胞渗透脆性改善.ICM组患者治疗前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丙二醛和SO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Na+-K+-ATP酶活性明显高于,血浆丙二醛和SOD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4.69±0.25)μmol/(mg·min)比(1.38±0.14)μmol/(mg·min)、(5.20±1.92)μmol/L比(42.10±3.81)μmol/L、(18±5)kNU/L比(52±8)kNU/L,均P<0.01].结论 ICM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较健康人群明显减低,提示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红细胞通过微小血管的能力降低,不利于组织灌注,可能是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的原因之一.而造成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的原因可能与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减低、血浆脂质过氧化增强有关.
其他文献
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对网络服务质量(QoS)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IP网络主要针对非实时业务设计,不保证传输数据的实时性,只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因此难
波束形成(Beamforming)是一种对脑磁信号(MEG)进行偶极子溯源的方法,目前应用较广,但其定位结果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提高定位准确度是目前研究的关键点。本文通过MATLAB仿真
全细胞催化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传统的全细胞固定化方法如包埋法、交联法、吸附法等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固定效率低、工艺复杂、细胞固定后催化活性低等。本
鸡卵清蛋白上游启动子转录因子(Chicken ovalbumin upstream promotertranscription factors;COUP-TFs)是一种孤核受体,属于类固醇/甲状腺激素受体超家族,其在哺乳动物中有2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