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为何爱喝茶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ye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斯坦丁·马科夫斯基的油画《喝茶女》

  早前读苏俄文学,几乎每一部都会出现茶炊,如“茶炊在桌上扑扑地响着,屋子里漂荡着奶渣煎黑面饼的热哄哄的味道,这逗起了我的食欲”(高尔基《童年》),“聂赫留朵夫刚要走到茶炊旁去斟茶,忽然听见阿格拉芬娜的脚步声……”(托翁《复活》)。此外,茶炊还出现于《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名著,其家庭地位堪比中国的筷子!
  既有茶炊必有茶。今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期间使用的神秘杯子,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兴趣。事后,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揭开了谜底:“那只不过是总统一直用的茶杯。”
  总统也爱茶?事实上,不仅总统爱茶,俄罗斯老百姓也爱茶。有数据为证—
  在全球超过160多个喜欢饮茶的国家与地区中,俄罗斯人以每人年均2.768斤的饮茶量位居全球第四,远超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产茶国。
  2014年曾有民调显示,94%的俄受访者有喝茶习惯;201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俄罗斯93%~94%的人喝茶,平均每人每天喝茶3杯,10%的人每天至少喝6杯,而年纪在35~45岁的低收入俄罗斯人更爱喝茶,俄罗斯女人比俄罗斯男人更爱喝茶;2016年,“欧睿国际”一项研究表明,78%的俄罗斯人在对“茶/咖啡”二选一时选了茶。

俄茶其源


  这么多人爱喝茶,茶从何来?据悉,俄罗斯人消费的茶叶99%靠进口,主要来自斯里兰卡、印度、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肯尼亚。索契所在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是俄罗斯唯一的产茶区。

  索契所在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是俄罗斯唯一的产茶区。

  这个俄罗斯“茶园”,主要分布在高加索山脉菲什特山及黑海沿岸地区。在那里,来自黑海的暖湿气流,为当地茶树的繁盛提供了很好的庇护,也打破了在高纬度、高寒地区无法种植茶叶的定论。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始终闪现着中国人的身影。
  史载,1888年,中国茶人刘俊周带领12名茶叶技工,应邀赴沙俄指导茶叶生产,并带去了数千公斤茶籽、数千株茶苗,直接奠定了如今的俄罗斯种茶业基础。
  虽然俄罗斯人爱喝茶,但历史并不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638年,距今不足400年。300多年来,茶作为别具魅力的“宫廷特使”,飞入寻常百姓家,将俄社会各阶层“团结”在一起,成为全民族的共同爱好和交集,这个过程并不曲折漫长。
  1638年,沙俄贵族瓦西里·斯塔尔科夫送给沙皇4普特(约64公斤)中国茶叶。沙皇一喝上瘾,从此一发不可收,茶就此进入俄宫廷,随后扩大到整个贵族皇室群,也催生了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
  清康熙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史料载,中俄之间确曾有过“万里茶道”。俄史中,该茶道被称为“伟大的茶叶之路”。
中俄两国建立的茶贸易线,绿色为18世纪的航线,红色为19世纪的航线
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地区,Matsesta茶厂的种植园

  茶道形成于17世纪,具体年份尚无确切考证,不过有两条最古老的主线:一是“直指武夷山下”—从福建武夷山下的梅村起,向西北穿赣至鄂,于汉口集聚后北上,纵贯豫、晋、冀,经由乌兰巴托至恰克图;二是自湖南安化起,沿资江过洞庭,穿越两湖汇聚于汉口,再北上至恰克图。两条商路在俄境内一路蜿蜒,经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喀山、莫斯科等,到达终点圣彼得堡。
  在一首诗中,我专门写道:“它飞越湖湘,飞越边疆/咂舌垂涎于海外异邦/首位啜饮黑茶之汤者,他未必思量/日后,这如同‘饮品石油’之黑金/是何等辉耀闪亮/一滴黑金之汤,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集无数辛劳无数汗水无数期盼/方冲泡一盏琥珀之光/下至江湖,上至庙堂/高贵典雅仪态万方,不卑不亢器宇轩昂/简简单单的植物 简简单单的水/顿成富丽堂皇之玉液琼浆……承潇湘之柔美兮,积正能量之阳刚/扬华夏之弘毅兮,屹世界之东方……”
  茶叶的俄语发音为“恰—依”,极似汉语发音。或许,这就是因为当年的俄罗斯人图个省事儿,直接“舶来”了中国读音?不得而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物流成本很高,自然数量有限。“物以稀为贵”,于是茶在17、18世纪的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喝茶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当时的马卡里叶夫(今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才在俄国各阶层盛行。
2016年10月,湖北省博物館和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共同举办《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展》,图为展出的茶炊和托盘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时特别提到,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由此及彼,肩挑车拉,船来舟往,骡马嘶鸣,驼铃声声,何等地“道阻且长”啊!
  由此可见,此“茶道”与彼“茶道”相比,并不“稍逊风骚”。

俄茶其味


  好女配好汉,好杯配好茶。由于处于高纬度地区,一年到头,严寒日子居多,所以俄罗斯人喜欢热茶,为此还发明了独特的饮茶工具—俄罗斯茶炊(самовар)。俄罗斯甚至有“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之说。这一点,颇像中国的“无鸡不成宴”。那么,茶炊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从外观看,它是一种颇似中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一样的大型仪器。事实上,茶炊只不过是个有着双壳、四围灌水在中间加热的烧水壶。如果不是封闭的话,倒是很像中国的传统铜火锅。不同的是,俄罗斯茶炊工艺相当精美,往往由银、铜、铁等多种金属原料或陶瓷制成,外形多样,造型各异—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及其他一些不规则形状的,不一而足。此外,俄罗斯的能工巧匠们还常将茶炊的把手、支脚和顶部,雕铸成金鱼、公鸡、海豚和狮子等形状,使得茶炊堪称精美的工艺品!
  茶炊现在虽成了装饰工艺品,但每逢重大节日,俄罗斯人一定会把茶炊摆上餐桌;家人、亲朋好友则围炉夜话,在茶炊旁边饮边聊。穆旦诗云:“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这首诗,用来形容俄罗斯的茶炊时光,应该是非常惬意的。
  除了茶炊,俄罗斯人还常常会在家里备上精美的茶杯、茶盘、茶壶等,著名的俄产“皇家瓷”是其最爱之一。据载,18、19世纪的俄罗斯乡村,非常推崇用小茶碟喝茶:人们不是把茶水倒入茶碗或茶杯,而是倒进小茶碟,用手平托着,然后用茶勺舀一勺蜂蜜送进嘴里含着,再将嘴贴着茶碟边,带着响声一口一口地吮。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чёрный чай,直译为“黑茶”)。称为“黑茶”,其实也说得过去:一来红茶在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况且,中国素有“指红为黑”的说法,比如把红糖说成黑糖。加之中国茶大量输俄,也可能受此影响。
  更奇葩的是,不像中国人那么偏爱原味茶,俄罗斯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大量加糖、柠檬片或牛奶。因此,在俄罗斯的茶文化中,茶和糖就像焦赞和孟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密不可分,所以人们常用“谢谢糖茶”来表示对主人盛情的谢意。
  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丢入茶里,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被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糖不足甚至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完全靠意念为自己想象出一片茶甜之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
  当然,俄罗斯人也不是干喝茶,他们往往会在茶桌上摆一些糕点、糖果、馅饼等,俨然一副英国下午茶的派头。

俄茶其趣


  莫斯科市中心有家名为“茶·咖啡”的百年老店,据说与中国晚清重臣李鸿章还颇有渊源。19世纪末,茶商谢尔盖·佩罗夫听说李鸿章访俄在即,身为生意人的他灵机一动,专门修建了一座三层楼高的中式建筑,希望能吸引李中堂前来下榻,好借机与清廷攀上关系,签订更多的茶叶合同。
《商婦品茗》,一把铜制茶炊高高立于餐桌,充分传递着俄罗斯茶文化的信息

  俄罗斯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大量加糖、柠檬片或牛奶。

  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结果相当出人意料:当时的莫斯科有两大茶叶贸易公司,一家属于谢尔盖·佩罗夫,另一家属于其兄谢苗·佩罗夫。老二既然能看到商机,老大也想讨好李鸿章。结果,哥哥顺利“中标”,尽管他那房子的条件远逊于其弟的店房。
  中方对此给出的官宣是,中国传统社会尊敬长者,谢苗为兄,理应长者优先。但实际上,也可能是因为谢尔盖把建筑装修得太惹眼了,使李鸿章颇为忌惮。毕竟身为人臣,还是低调为妙。
  虽然谢尔盖未能如愿,但因这独具匠心的中式建筑,其生意反而越来越红火。如今,这家店里的茶叶依然琳琅满目,客户络绎不绝,俄罗斯人对茶之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的茶文化,已成为俄罗斯艺术家的创作之源。无论是工艺品、绘画、文学还是雕塑,茶文化都随处可见。俄罗斯绘画界人士曾说,当人们一想起喝茶,马上浮现在脑海中的第一幅作品,或许就是特列季亚科夫美术博物馆收藏的油画《商妇品茗》。该画由著名画家巴·库斯托季耶夫创作于1903年。作品中,一把铜制茶炊高高立于餐桌,充分传递着俄罗斯茶文化的信息。
  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康斯坦丁·马科夫斯基的油画《喝茶女》。画中,饮茶少女用的正是那种小茶碟。她神情专注,脸被热腾腾的茶烘得红扑扑的,微微嘟起的嘴唇,仿佛在噗噗地吹着气,洋溢着一种别样、自然的幸福与满足。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亚历山大·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这样描述:“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说:“喝茶可以帮助工作,可以把身心潜力发挥出来。因为茶会唤醒萦绕在我灵魂深处的灵感。”看来,这两位俄罗斯人说出了更多同胞的心声。
其他文献
吉娜·哈斯佩尔  5月17日,美国参议院确认吉娜·哈斯佩尔(Gina Haspel)成为美国中情局第一位女局长。在100名议员参与的投票当中,哈斯佩尔获得赞同票54票,反对票45票,最终成功当选。  这位女局长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中情局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她唯一做过的工作。她将自己定义为“典型的美国中产”,“机缘巧合”做了一个特工。所做的工作充满危险和诡计。“血腥吉娜”  现年61岁的吉娜·哈斯
中国为全世界制造电视机,而世界为中国提供电视节目模式。  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电视综艺走过了野蛮生长期,节目制作从山寨模仿过渡到模式引进。2012年,以《中国好声音》的空前成功为标志,整个华人世界都见证了中国综艺的“大爆发”。而这一现象级综艺节目的出现,也让人们认识到了“模式引进”的巨大魅力。  这几年来,“外国模式,中国制造”已然成为国内综艺最主流的玩法,来自英国的“达人秀”,来自美国的“美国偶像
如果想创建一个国际性商业品牌,地点的选择很重要,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网络购物早已成为大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种消费方式,只要鼠标点一点,千里之外的人就能买到你的产品。不过古巴首都哈瓦那却是个例外,在这儿创建品牌可不是什么好主意。  古巴首都哈瓦那是一座饱含着岁月痕迹的城市,她就像一位迟暮的美人。走在熙熙攘攘的古城街道上,仍能瞧见许多西班牙式的古老建筑,就是这些由不同风格建筑组成的艺术宝库,赋予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历史很可能会重演。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会有惊人的相似。今天我们反思东亚的国际关系,不妨可以先看看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让欧洲作为东亚的一个参照物。从相互厮杀到走向一体,这条道路很不平坦,但欧洲的大国却走得很坚决。那么东亚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挣脱历史宿命的新兴国际关系道路,走向持久的和平与繁荣呢?相信这才是对东亚关键大国的真正考验。  2013年8月15日,在东京千代田区日本武道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朋友圈就会开始热火朝天的“晒妈大赛”,送礼物、祝福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白已经成为母亲节这一天的桥段。  一直以来,“母亲”都是一个非常繁重的职业,人们对她们的评价也总是很严苛。孩童是一种很脆弱的生物,他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失望、困难甚至有更糟糕情况发生的时候,而母亲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孩子出生的这天起,母亲就注定是责任方。  在文学上,有很多作品也探讨了母亲的责任
1945年的1月27日,是纳粹德国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解放的日子,后来,每年的这一天也成为了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从1940年起,这个位于波兰南部的死亡集中营,在5年内屠杀了约110万人,其中九成受害者是犹太人。拉莱与吉塔(小图)的感情最初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萌芽  然而在这段人类最黑暗的历史中,一段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恋情,曾悄悄地在集中营充满恐惧和死亡气息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集中营首席刺青师  1942年4
2月14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布劳沃德县一所高中发生枪击案,造成17人死亡,至少14人受伤。案发后,美国总统特朗普指示司法部制定新控枪措施,美国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士也纷纷采取行动,要求政府将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这一次呼吁控枪的声浪是空前巨大的,以致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美国控枪的“拐点”已经出现了。  其实校园枪击案在美国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相反,由于美国在校园内禁枪,看似一尘不染的校园反而成了枪
经常在匈牙利报纸和杂志出现的名流中,有一个人的频繁露面可能难以让外人所理解。这是一个一直以诞生很多(从人口比例上来说)诺贝尔奖得主和奥运会奖牌得主而自豪的国家,但这个人出现在该国媒体时,一般都是被冠以一个“奇怪”的前缀——总理的牙医。  牙医贝拉·巴托尔菲(Bela Batorfi)的成名可以追溯到2010年,保守主义的青民盟(Fidesz)在那年的国会选举中大胜,结束了社会党八年的执政。当年41
过了珀斯(Perth)继续向北,漫长的道路沿着印度洋蜿蜒,孤独地朝着远方的未知向前。该如何形容它呢?  它像一根丝带,巧妙地装饰着西边闪闪发光的海面;又像是湛蓝的天空伸了个懒腰,一不小心触碰到了远处的地平线。细碎的阳光洒在灼热的柏油马路上,踩着光影一路向北,灌木丛中点缀着一朵朵橘黄色的小花,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柑橘的味道。“弗里曼特尔医生”  这个阳光明媚的周六,又是我们在西澳度过的完美一天。唯一让
2019年12月2日,32岁的英国飞行员LeeMumford 在驾驶舱拍摄的夜空。过去五年,Lee 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飞往全球各地的路上,工作间隙他用镜头捕捉世界各地的风光。德国农民的抗议艺术2019年11月26日,多達5000辆拖拉机抵达德国首都柏林,抗议政府最新的农业政策和环保规定。某些区域交通陷入相对停滞,最终,抗议者聚集到柏林标志性建筑勃兰登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