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结构及音高材料研究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茨·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钢琴之王”。李斯特的作品数量庞大,早期以钢琴作品为主,后来在管弦乐作品上的成就更为突出。他首创的交响诗,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新题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奥菲欧》《塔索》《哈姆雷特》《人生前奏曲》等。
  他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就是《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本文通过分析该曲的结构途径,从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部作品的形成以及在李斯特创作中的重要性,为研究这首钢琴作品提供更多的实践理论方案。通过对其音高材料的组织分析,来研究李斯特是如何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来完成整部作品,突破了古典奏鸣曲的传统结构,表现了李斯特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对钢琴艺术的表现力。

一、《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曲式结构途径


  《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在曲式结构上运用了古典奏鸣曲的结构,主要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以及两个附属的部分引子和尾声构成。其中引子从第1—34小节,呈示部从第35—180小节,展开部从第181—272小节,再现部从273—338小节,尾声从第339—373小节。由于再现时副部主题出现了调性的回归以及整首乐曲的写法特征,体现了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由于但丁《神曲》中的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所以李斯特将幻想曲特有的风格融入其中,使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别自由。





  《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呈示部是由四个部分构成,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
  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从第35—76小节。从乐句的数量上看,由2个乐句构成。第35—53小节为第一乐句a,第54—76小节为第二乐句a’。这两个乐句从主题材料上看为重复性主题材料,它们是合头的。从调性和声上看,为单一调性乐段d小调。从两个乐句长度上看,为非方整性乐段。从结构完整与稳定性上看,为开放性乐段。
  谱例1:《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第35—37小节)



  呈示部中的连接部从第77—102小节,主要的功能是连接过渡,从#c小调开始,以模进的手法进行调性扩展,进而使音乐转到#F大调上,为副部的出现作准备,加强和副部的融合,同时使音乐的张力更加强烈。
  谱例2:《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呈示部的连接部(第77—78小节)



  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从第103—156小节。与主部主题对比鲜明,在如下方面有所变化。在调性上,副部主题出现了新的调性#F大调;在主题材料上,副部主题出现了新的材料。同时副部主题运用了模进的手法进行展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并伴隨着调性的变化,造成这一段落的极不稳定;在速度方面,主部主题的速度是Presto,而副部主题的速度是Andante,有着鲜明的对比。但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也存在着联系,副部中从第115—123小节的主题材料就是由主部a发展变化而来。二者既存在统一,又存在对立。
  谱例3:《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呈示部的副部(第115—118小节)



  呈示部中的结束部从第157—180小节。其材料主要来源于主部主题a的变化发展,并在调性上转到#F大调,进而巩固副部,使副部在呈示部中占有统治地位,体现出古典奏鸣曲式结构特点。
  《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再现部进行减缩,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主部、副部以及结束部。
  再现部的主部主题从第273—289小节,再现部的副部主题从第290—326小节。二者相比,副部主题出现了新的主题材料,并且在织体上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速度上,与主部形成对比。从主部的Tempo rubato e molto ritenuto到副部的Andante,最后到Allegro,都有着明显的对比。
  谱例4:《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再现部的主部(第273—274小节)



  谱例5:《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再现部的副部(第290—291小节)


  而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较,在调性上产生对比,速度上也各不相同,并且规模上也有着明显的缩减。再现部去掉了连接部,并且各部分的小节数也有一定的变化。
  《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展开部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引入,第二个部分是展开实质。展开部的引入从第181—188小节,其材料主要来源于引子中的三全音进而发展,调性是从#F大调转到了c小调上。展开部的展开实质从第189—272小节,根据材料的划分可以分成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第189—198小节,共10小节。材料是由右手的颤音伴随着三连音的节奏进行发展。
  谱例6:《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展开实质的第一阶段(第189—192小节)



  第二阶段从第199—210小节,共12小节。这一部分材料主要是由左右手八度的半音上下行进而发展。
  谱例7:《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展开实质的第二阶段(第199—201小节)



  第三阶段從第211—233小节,共23小节。这一部分材料不再出现三全音程,而是用完全四、五度去代替。
  谱例8:《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展开实质的第三阶段(第211—212小节)



  第四阶段从第234—272小节,共39小节。材料多以八度快速音群和低音区的装饰九和弦为主,最后呈示在一段圣咏般的主题旋律中。
  谱例9:《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展开实质的第四阶段(第234—236小节)


二、音高材料的组织


  1.音高材料的呈现
  《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呈示部包含两个对比性的主题——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但是主部和副部的音高材料第一次出现是在一开始的引子里(见谱例10)。这个引子体现了《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幻想性的特点。
  《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引子主要包括了三个音高材料,而这三个音高材料也是后来构成整部作品的主要材料。李斯特的主题变形就是由这里开始发展。
  音高材料1(第1—2小节)是以三全音的连续下行开始,前面的短倚音加强了音乐的不稳定性,而重音记号又加强了音的稳定性,并且八度的音程使整个音乐更加有空灵感和空间感,就好像是魔鬼的声音一般在耳边不停回响。
  音高材料2(第3—4小节)是在音高材料1的结束后才出现的,是由三个连续上行的六和弦构成。其中这三个六和弦是跟着低声部的持续音一起向上进行,同时采用了半音的手法,持续加强了音乐的恐惧感。
  谱例10:《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引子部分音高材料1(第1—2小节)和音高材料2(第3—4小节)



  音高材料3(第25—28小节)是一种音阶式的进行。他同前面两个音高材料相对比,由于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上的使用,整段音乐更为舒缓,在这里出现的三连音和六连音的叠加,使音乐发展起来,并加强了音乐戏剧上的碰撞。这段旋律先上行后下行,形成一种不停环绕的感觉。
  谱例11:《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引子部分音高材料3(第25—28小节)



  主部材料是由音高材料1引申发展而来,并且在呈示部正式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过一次,在第29—34小节,调性是在d小调上,并且这里出现了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呈现了音高材料1三全音的特征,并将这种三全音的特征从纯四度一点点扩大到纯八度,而右手则保持着半音进行的旋律,使整段的音的密集度由紧张到松弛,为了呈示部的出现而过渡。
  谱例12:《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引子中音高材料1的引申发展(第29—34小节)



  2.音高材料在呈示部中的陈述
  主部主题1(第35—53小节)的右手采用了音高材料2的半音上行和下行,像波浪一样。而这个连接句是以右手八度分解式的音程和左手的八度音程的三连音构成,只有两个小节。   谱例13:《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呈示部主部主题1(第35—37小节)



  主部主题2(第54—76小节)在音高材料3的带领下,从第54小节主部材料开始发展,运用了模进变化重复等手法,并向上移高了一个八度,让这段音乐痛苦的情绪更加强烈。第73小节后,音高材料1第二次出现并结束了主部主题。
  谱例14:《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呈示部主部主题2(第54—55小节)



  连接部主题1(第77—89小节)是以减七和弦为基础,从第35小节引申而来,并保留了和音高材料3相似的形态,同时伴随着颤音式的八度半音反复。
  谱例15:《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连接部分主题2(第77—78小节)



  连接部主题2(第90—102小节)这部分的左手变化多端,有时是短促的八分音符,有时和右手同步进行,有时是采用引子部分音高材料1的材料。而右手持续着三连音的向上进行。
  谱例16:《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连接部主题2(第90—92小节)



  副部主题1(第103—114小节)的发展是在#F大调上进行,由一个柱式和弦不停发展。然后以音高材料3进行非严格的逆行,并且加上踏板,使整个乐段极有混响的感觉。
  谱例17:《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副部主题1(第103—104小节)



  副部主题2(第115—123小节)是用音高材料1和音高材料2构成,一共9个小节,减缩了原本引子的长度。
  谱例18:《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副部主题2(第115—123小节)



  副部主题3(第124—135小节)是把音高材料3中三连音的节奏型和呈示主部的音高结构互相结合,在右手上的和弦进行同音重复。
  谱例19:《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副部主题3(第124—126小节)



  副部主题4(第136—156小节)从第136—144小节是使用八度和弦、琶音还有分解和弦构成的。与主部相比,副部的音乐更加平稳缓慢。并且在之后的不断发展中,音高材料3动力化的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也融汇在一起。在之后又回到了平静,从而进入到一种类似于宣叙调的音响效果。从第145—156小节旋律上如同哭诉一样,好像是阴暗的地狱里的场景,这部分的左手是半音的下行。在第154小节则是一个类似宣叙调式的旋律,并且在第156小节结束。
  谱例20:《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副部主题4(第145—148小节)



  结束部(第157—180小节)是以音高材料4并运用不等分的节奏和分散和弦去渲染咏叹调的气氛。
  谱例21:《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结束部(第157—158小节)



  3.音高材料在展开部中的发展
  展開部的引入材料(第181—188小节)改变了节奏型,运用了音高材料1里的三全音,并在之后转化为完全音程。
  谱例22:《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展开部的引入(第181—183小节)


  展开实质的第一阶段(第189—198小节)在音高材料3和音高材料1的基础上伴随着右手的颤音,生动描绘了地狱中幽灵们痛苦挣扎的情景。
  展开实质的第二阶段(第199—210小节)在第一阶段结束后运用了音高材料3的形态,将呈示部中的主部材料以三和弦的形式呈现,在调性布局上也发生了改變,由原来的c小调变为B大调。
  谱例23:《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展开实质的第二阶段(第199—201小节)



  展开实质的第三阶段(第211—233小节)里音高材料1在不同的调性上以附点节奏有力地体现并发展,抛弃了之前的三全音程用纯四度、纯五度替代。从第225小节开始又以下行音阶的大三和弦来推进音乐的发展。
  展开实质的第四阶段(第234—272小节)里以音高材料1进行发展。在第235小节之后,音高材料1又以三连音的节奏融入其中。在第250—269小节这里只有音高材料1中三连音的节奏,所以这一部分音乐和之前相比,相对平缓。
  谱例24:《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展开实质的第四阶段(第250—251小节)



  4.音高材料在再现部中的引申
  再现部中的主部(第273—289小节)右手部分主要是呈示部中主部主题1的音高材料,节奏进行宽放,以八分音符的三连音节奏陈述。左手部分是呈示部中副部主题3的音高材料在变奏中体现。
  谱例25:《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再现部的主部(第273—274小节)



  再现部中的副部(第290—326小节)用纯四度、纯五度来代替音高材料1中的三全音,使音乐整体更加安稳平和。
  谱例26:《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再现部的副部(第318—320小节)



  再现部的结束部(第327—338小节)是以音高材料4通过变奏体现并发展,进而推进音乐。
  谱例27:《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中再现部的结束部(第327—329小节)



  5.音高材料在尾声中的呼应
  尾声包括四个部分,分别用不同的旋律形态来呈现之前的内容。进入尾声的时候,引子中的材料又一次出现,而音高材料1的三全音也让整个音乐更加不稳定,仿佛最开始那地狱般的情景又一次出现,紧随其后的就是对之前所有情景的回忆。

三、《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意义


  《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伟大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是通过用音乐去描述但丁在整个游走过程中所遇到的千奇百怪的人物描写,进而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以及政治变革,他希望能够以人文主义作为新时代的新思想。他用音乐表现出但丁《神曲》的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这个转折时期,人类是需要从错误和迷茫中历经磨难,去达到至善和真理的境地。它是李斯特对于中世纪的音乐、文化等所有艺术的总结。因此,《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不仅在艺术性上和思想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也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华丽篇章。
其他文献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历程中,曾有邓中夏、陈潭秋、冼星海与光未然、李伯钊与贺绿汀等几位革命前辈分别于1921、1924、1938、1949年创作了四首《五一纪念歌》。这些歌曲主题鲜明,格调昂扬,表现出广大劳苦大众反对压迫、争取自由、渴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从建立中国共产党,到新中国屹立东方,中国共产党经历风风雨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程,可谓是党史的生动写照。一、1921年
音乐教育是我国传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泰伯》中就已经总结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器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充分发挥了“以美塑人、以乐化人”的作用。近年来,乐器进课堂活动虽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得到推广,但是,对于乐器进课堂有何重要意义、哪些乐器适合作为课堂教学乐器、如何实践乐器进课堂等问题,在一线教师中还颇有争议。这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咸水歌是指以舟船为家,以捕鱼为生,长期与海水打交道的水上居民(即疍民)日常所唱的歌谣。它是疍民们通过世代传唱流传至今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疍家族群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咸水歌作为北海疍家人的口头文学,不但成为疍民们记录生活日常的重要媒介,更是表达其思想情感的精神工具。多年以前,旧时代的疍家人靠海吃海,长年与大海打交道,依靠海水进行繁衍生息。在这长年累月的水上生活中,咸水歌谣成了疍民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