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参照《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中有关地区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18个城市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科技潜力4个方面进行了考核。考核中,我们采取科技指标为主、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的方法,以科学性、合理性、可比性为原则,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级指标为“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和”科技潜力”4个指标。其中.“科技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和”基础设施”3个二级指标,”科技产出”包括“专利产出”、“科技论文”和”科技英才”3个二级指标,“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包括“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2个二级指标;“科技潜力”包括“教育潜力”和“科技素质”2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含有若干个三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共34项(见表1)。

二、18个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序
按照表1的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所收集的各指标原始数据(略)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2002年度和2001年度18个城市的科技竞争力排名及其变化情况(见表2)。

由18个城市2002年度和2001年度的科技竞争力排序可以看出.
1.深圳、广州、南京、武汉和西安等5个城市的科技竞争力较强,继续保持前5位;字波、无锡和温州等5个城市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仍然落后,停留在后面5位。
2.2002年度和2001年度科技竞争力排名名次不变的城市7个,南京(第3)、武汉(第4)、西安(第5)、成都(第8)、宁波(第14)、无锡(第17)和温州(第18)。
3.2002年度和2001年度科技竞争力排名名次前移的城市5个,按移动位次数的大小顺序排列 厦门(7位)、济南(2位)、深圳(1位)、杭州(1位)、苏州(1位)。
4.2002年度和2001年度科技竞争力排名名次后退的城市6个,按移动位次数的大小顺序排列,大连(4位)、哈尔滨(3位)、长春(2位)、广州(1位)、沈阳(1位)、青岛(1位)。
三、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析
为了对上述科技竞争力的排序结果进一步分析研究,本文列出了各城市2002年度和2001年度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排序结果(见表3、表4),以期就影响各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1.18个城市中深圳和广州的科技竞争力最强,优势明显
2002年,深圳的科技竞争力以微弱的优势赶超广州,排名首位,广州退居第2。从指标来看,广州几乎所有的指标排名都在前列,科技优势非常明显。深圳有多项指标排名首位,科技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第1,总体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科技竞争优势。但与华南地区科技、教育中心的广州相比,深圳一些与教育科研相关的指标和广东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表现为 一级指标“科技潜力”明显落后,排名第9~10,“教育潜力”和“科技素质”等二级指标排名第9和第6~7,而“科技论文”和”科技英才”等2项指标则分别排名第14和第14—15。因此,作为中国经济特区而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深圳科技底蕴稍显不足,广州科技的发展更为全面均衡,更具有发展潜力。
2.南京、武汉和西安的科技竞争力较强,继续保持在前5位
南京、武汉和西安都是所在省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人文资源丰富,高等教育发达,科技人才荟萃。他们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潜力”排名都在前列,但“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则相对落后。在二级指标上,其科技竞争优势则主要表现在“科技论文”、“科技英才”和“教育潜力”等上面,科技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或实际生产力的环节没有理顺,表现为“专利产出”和“经济增长”相对落后。另外,环境保护方面也明显不足,武汉和西安的“环境保护”指标排名都在末几位。
3.杭州、沈阳、成都和青岛的科技竞争力中等,排名相对稳定
杭州、沈阳、成都、青岛同属科技竞争力中等的城市,但各有特点。杭州经济发展最好,但人才指标明显落后,科技竞争弱势集中表现在“人力投入”和以两院院士拥有数为代表的“科技英才”上,表明了杭州现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科研带头人的严重缺乏。
沈阳人力资源优势较为丰富,但在“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及其二级指标“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上全面落后,排名都在第10位之后。
成都的两院院士数仅次于南京和武汉,居第3位,有较好的人才优势。2002年成都还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度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与南京、武汉和西安等城市的情况相似,“专利产出”有所不足。
青岛的人才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较好,弱势在于“科技产出”和”科技潜力”,城市高等教育不够发达,发表或被收录的科技论文总数和两院院士拥有量都在10位之后。另有”基础设施”2002年度和2001年度分别排名第16位和第15位,表明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有待加强。
4.厦门和济南的科技工作有成效,科技竞争力排名明显提升
2002年度,厦门的科技竞争力排行由2001年度的第16位上升到第9位。除了”科技潜力”由于其二级指标”教育潜力”的拖累略有后退,其余3个一级指标相比于2001年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二级指标来看,除了“环境保护”和“教育潜力”方面有所落后,其它指标都有较大的进步,其中尤以”财力投入”、“专利产出”和“经济增长”为甚,分别前移了5个、4个和5个位次,进步非常明显。厦门科技竞争力的显著进步,除了各指标绝对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外,原有规模(基数)较小也是其增速较大的一个原因。
济南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上升了2位,主要得益于“科技潜力”。2002年济南高等学校在校生为38万人,比2001年的17万人增长了124%,“教育潜力”指标因此前进了5个位次,带动了一级指标“科技潜力”的大幅度增长。同时,其它二级指标”科技投入”、”专利产出”和“经济增长”都有较好的表现。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尚需加强。
5.苏州、无锡和温州的科技竞争力与其经济发展相比明显落后,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苏州、无锡和温州的经济发展迅猛,其中,苏州和温州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全国瞩目和经济学家讨论的焦点。但是相对于经济实力,他们的科技竞争力明显偏弱,其亮点也限于那些跟经济相关的指标上,在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警惕科技落后成为苏州、无锡和温州等3市经济未来发展的瓶颈。
6.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东北城市发展滞缓
在科技竞争力排名后退的6个城市中,地处东北地区的所有城市包括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都名列其中,分别后退了4个、3个、2个和1个位次。东北4大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集体后退是当前国家和经济理论界关注热点——”东北现象”(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集中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滞缓,经济位次不断后移,被称之为“东北现象”)在科技工作上的体现。2003年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发展老工业基地”战略,将成为当前及未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中与西部大开发同等重要的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完成企业技术改造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施振兴东北地区战略迫在眉睫。
本文参照《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中有关地区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18个城市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科技潜力4个方面进行了考核。考核中,我们采取科技指标为主、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的方法,以科学性、合理性、可比性为原则,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级指标为“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和”科技潜力”4个指标。其中.“科技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和”基础设施”3个二级指标,”科技产出”包括“专利产出”、“科技论文”和”科技英才”3个二级指标,“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包括“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2个二级指标;“科技潜力”包括“教育潜力”和“科技素质”2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含有若干个三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共34项(见表1)。

二、18个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序
按照表1的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所收集的各指标原始数据(略)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2002年度和2001年度18个城市的科技竞争力排名及其变化情况(见表2)。

由18个城市2002年度和2001年度的科技竞争力排序可以看出.
1.深圳、广州、南京、武汉和西安等5个城市的科技竞争力较强,继续保持前5位;字波、无锡和温州等5个城市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仍然落后,停留在后面5位。
2.2002年度和2001年度科技竞争力排名名次不变的城市7个,南京(第3)、武汉(第4)、西安(第5)、成都(第8)、宁波(第14)、无锡(第17)和温州(第18)。
3.2002年度和2001年度科技竞争力排名名次前移的城市5个,按移动位次数的大小顺序排列 厦门(7位)、济南(2位)、深圳(1位)、杭州(1位)、苏州(1位)。
4.2002年度和2001年度科技竞争力排名名次后退的城市6个,按移动位次数的大小顺序排列,大连(4位)、哈尔滨(3位)、长春(2位)、广州(1位)、沈阳(1位)、青岛(1位)。
三、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析
为了对上述科技竞争力的排序结果进一步分析研究,本文列出了各城市2002年度和2001年度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排序结果(见表3、表4),以期就影响各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1.18个城市中深圳和广州的科技竞争力最强,优势明显
2002年,深圳的科技竞争力以微弱的优势赶超广州,排名首位,广州退居第2。从指标来看,广州几乎所有的指标排名都在前列,科技优势非常明显。深圳有多项指标排名首位,科技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第1,总体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科技竞争优势。但与华南地区科技、教育中心的广州相比,深圳一些与教育科研相关的指标和广东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表现为 一级指标“科技潜力”明显落后,排名第9~10,“教育潜力”和“科技素质”等二级指标排名第9和第6~7,而“科技论文”和”科技英才”等2项指标则分别排名第14和第14—15。因此,作为中国经济特区而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深圳科技底蕴稍显不足,广州科技的发展更为全面均衡,更具有发展潜力。
2.南京、武汉和西安的科技竞争力较强,继续保持在前5位
南京、武汉和西安都是所在省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人文资源丰富,高等教育发达,科技人才荟萃。他们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潜力”排名都在前列,但“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则相对落后。在二级指标上,其科技竞争优势则主要表现在“科技论文”、“科技英才”和“教育潜力”等上面,科技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或实际生产力的环节没有理顺,表现为“专利产出”和“经济增长”相对落后。另外,环境保护方面也明显不足,武汉和西安的“环境保护”指标排名都在末几位。
3.杭州、沈阳、成都和青岛的科技竞争力中等,排名相对稳定
杭州、沈阳、成都、青岛同属科技竞争力中等的城市,但各有特点。杭州经济发展最好,但人才指标明显落后,科技竞争弱势集中表现在“人力投入”和以两院院士拥有数为代表的“科技英才”上,表明了杭州现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科研带头人的严重缺乏。
沈阳人力资源优势较为丰富,但在“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及其二级指标“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上全面落后,排名都在第10位之后。
成都的两院院士数仅次于南京和武汉,居第3位,有较好的人才优势。2002年成都还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度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与南京、武汉和西安等城市的情况相似,“专利产出”有所不足。
青岛的人才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较好,弱势在于“科技产出”和”科技潜力”,城市高等教育不够发达,发表或被收录的科技论文总数和两院院士拥有量都在10位之后。另有”基础设施”2002年度和2001年度分别排名第16位和第15位,表明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有待加强。
4.厦门和济南的科技工作有成效,科技竞争力排名明显提升
2002年度,厦门的科技竞争力排行由2001年度的第16位上升到第9位。除了”科技潜力”由于其二级指标”教育潜力”的拖累略有后退,其余3个一级指标相比于2001年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二级指标来看,除了“环境保护”和“教育潜力”方面有所落后,其它指标都有较大的进步,其中尤以”财力投入”、“专利产出”和“经济增长”为甚,分别前移了5个、4个和5个位次,进步非常明显。厦门科技竞争力的显著进步,除了各指标绝对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外,原有规模(基数)较小也是其增速较大的一个原因。
济南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上升了2位,主要得益于“科技潜力”。2002年济南高等学校在校生为38万人,比2001年的17万人增长了124%,“教育潜力”指标因此前进了5个位次,带动了一级指标“科技潜力”的大幅度增长。同时,其它二级指标”科技投入”、”专利产出”和“经济增长”都有较好的表现。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尚需加强。
5.苏州、无锡和温州的科技竞争力与其经济发展相比明显落后,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苏州、无锡和温州的经济发展迅猛,其中,苏州和温州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全国瞩目和经济学家讨论的焦点。但是相对于经济实力,他们的科技竞争力明显偏弱,其亮点也限于那些跟经济相关的指标上,在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警惕科技落后成为苏州、无锡和温州等3市经济未来发展的瓶颈。
6.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东北城市发展滞缓
在科技竞争力排名后退的6个城市中,地处东北地区的所有城市包括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都名列其中,分别后退了4个、3个、2个和1个位次。东北4大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集体后退是当前国家和经济理论界关注热点——”东北现象”(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集中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滞缓,经济位次不断后移,被称之为“东北现象”)在科技工作上的体现。2003年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发展老工业基地”战略,将成为当前及未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中与西部大开发同等重要的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完成企业技术改造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施振兴东北地区战略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