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灵魂,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之动力。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不得法、随意的课堂提问可能会阻碍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甚至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成为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就课堂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后,掌握得如何,理解到什么程度,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及时接收学生的语言反馈,当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
  (二)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响着听课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准备或正在回答问题时,注意力最集中;而长时间静听教师讲授,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授课时教师如能以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把学生的思维緊紧钳住,学生自然就会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
  
  二、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解决策略
  
  (一)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
  2.提问没有层次,难易问题无梯度。
  3.不能灵活应变、利用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回答追问下去,进行拓展。
  4.只提问学优生,不提问后进生;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
  5.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6.将课堂提问视为教师的专利,只让学生学会“作答”,学生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
  (二)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要点,讲究目的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和难点,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目的设计提问,并拟定好包括主要问题、提问对象、提问顺序、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策略等内容的提纲,尤其要认真推敲提问的内容与形式,力求做到提问的内容具有典型性,提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使问题指向课堂教学中心,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2.先易后难,讲究科学性。
  问题设计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要有合理的梯度,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层层提升,由“现有发展区”顺利向“最近发展区”跃进。
  如:“滑动变阻器”一节,围绕“变阻器的原理、构造”可设计下列一些问题:
  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②4个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通过改变何种因素改变导体电阻更容易?③实验中,滑片在铅笔芯滑动是改变了铅笔芯的长度还是改变了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④实际的变阻器有一定的强度和变阻范围,有三种材料:铅笔芯、镍铬合金丝、铜丝供你选做变阻器的电阻丝,你选择哪一种?为什么?⑤电阻丝较长时,滑片在上面滑动时操作不方便,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⑥电阻丝绕制时容易靠在一起引起短路,造成变阻器的电阻变小,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以上设计的6个问题,前3个问题为使学生掌握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而设计,后3个问题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认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而设计。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能较好地诱导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适时提问,讲究启发性。
  提问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当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新的求知需求发生碰撞,产生认知冲突时,提问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如:杠杆一节“力臂”概念教学,若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直接发问“什么是力臂”,不能促进学生思考,学生回答仅仅是一种看书后的复述,学生脑中力臂的概念是暂时的,至于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一概不清。这种提问属于过早提问、无效提问,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杠杆的五要素应该是边实验边引出,其中力臂的概念应在学生知道了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后通过实验来建构,教师可为此设计两个对比实验,实验内容为: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大小相等,力的作用点与力的方向不同,而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头脑中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冲突,此时教师及时启发:实验中力的大小相同、力的作用点与力的方向不同,而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说明不同的作用点和方向共同决定了相同的因素。这一因素是什么呢?启发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自己主动构建“力臂”的概念。
  4.面向全体,讲究广泛性。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要具有覆盖性和普遍性,照顾到上、中、下各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问题,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在加强双基训练时,应多问后进生;在训练重、难点时,则要多问学优生。
  5.合理评价,讲究激励性。
  激励是提问的重要功能。学生答完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评价要秉承激励性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客观的有积极导向的肯定性评价,多用赞美、鼓励、肯定的话语,善用友好、真诚、激励的眼神和手势,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坦诚地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为了给学生恰当的评价,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说完。对问题回答不理想或答错的学生,更要细心呵护,要积极寻找他们在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当然对问题回答中的错误,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要诚恳地帮助他们,善意地指出其思考或回答中的不足,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千万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用这种办法来惩戒所谓“不听话”的学生。
  6.师生互动,讲究主体性。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和设想,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学生常会问:“鸡蛋碰石头,鸡蛋碎了,而石头为什么完好无损?甲乙两队拔河,甲队赢是因为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吗?”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就会进一步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问无定法,但问有法”,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其他文献
新课程要求教学者注重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挖掘潜能。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无疑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设引出问题情境,激发受教育者对问题的提出和思考的意向和欲望。以问题情境为核心的问题教学法,不仅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的需要
摘 要: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陷入困境之中,本文作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走出困境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困境 改革    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和发展的今天,一些学校所开设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又或是历史课的教学课时大量缩减,平时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让历史教师更无奈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可有可无;学生家长一听是历史老师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習,要对重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季节和时间是重要的专题之一,正确判断季节和时间也是自然地理中解题的关键。时间又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形成正确的地理时空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有关时间问题的解题规律,如下:  1.根据公转的远日点和近日点的认定判断季节(图1)  一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
摘 要: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进行创新教育。地理创新教育的实施,依赖于创新型教师发挥富有创造活力的地理学科的魅力,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 地理 创新教育 地理教师 地理教材 课堂教学环境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也就是为将来创造发明和开展创造性工作打基础,做知识、技能储备的教育。在地理教育中,教师、教材、课堂教学环境等因素都影响着创新教育的质量。    一、地理教师 
2004年以来,我一直从事高三物理教學。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一直在摸索怎样提高复习效率,即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容应对高考。    一、研究《考试大纲》,做到复习有的放矢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密切关注近几年《考试大纲》中关于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的增减变化,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针对性地指导高三物理复习,在复习中着重解决以下两点:结合《考试大纲》和课
摘 要: 通过物理圖景,可以使物理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和清晰,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分析物理问题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创设物理图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物理 课堂教学 图景创设    大家知道,物理图景是以“图景”为依托,以物理概念和规律为依据与物理过程相关联的、清晰正确的动态情景。通过物理图景,可以使物理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和清晰,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分析
摘 要: 本文针对新课标下物理课程教学的特点,从知识教学课、习题教学课和课堂设计几个方面对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知识教学课 习题教学课 课堂设计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只有改进了教学方式,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终实现新课改目标。新课标下物理教学方式的改进,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知识教学课设计  
摩擦力做功问题是中学物理中的一个重难点,也是一个易错点。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常起着阻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因此人们容易误认为摩擦力一定做负功,显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下面笔者就此加以探析。  判断摩擦力的做功情况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功的定义入手,先分析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即确定公式W=FScosα中α的取值,从而确定摩擦力的做功情况,这种方法称为“定义法”;二是从功的正负的含义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