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院于1996年2月收治一例肝癌并发脑栓塞患者,在行右股静脉置管术后14天出现右肢体水肿,B超证实为右股静咏血栓形成,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症状消失,现报道如下。rn1 临床资料rn 患者男,35岁。因疲乏一年,纳差、尿黄、右腰背痛一个月入院。CT检查示肝癌。入院第三天出现昏迷,右侧肢体偏瘫,头颅CT检查提示脑血栓。因患者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考虑到患肢置管不易使导管脱出,故于3月14日在局麻下行右例股静脉置管术,手术顺利。置管后第14天出现右下肢肿胀,右下肢皮肤色泽青紫,皮温较对侧减低,测量膑骨上缘上20cm处肢体周径55cm(健侧48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股静脉血栓形成。立即拔除静脉留置管,经抗凝治疗配合患肢抬高、被动运动等措施,两周后右下肢水肿逐渐消退恢复正常,B超检查血栓消失。rn2 讨论rn 1856年,Virchow提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三大致病因素:即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患者因脑栓塞致昏迷、瘫痪、长期卧床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流缓慢,可能是血栓形成的首要因素。因此,护士应对此类患者的肢体经常做被动运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股静脉置管术后,对静脉管壁平滑肌的刺激造成内膜损伤,也促进了静脉血栓的形成。rn 股静脉置管虽然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但对恶性肿瘤、有血栓病史、各种原因所致的长期卧床及肢体瘫痪者,我们认为应慎行股静脉置管术,此类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血栓好发于下肢,应尽量选用颈内静脉、镇骨下静脉置管,因为这些血管离心脏近且血流量大,不易形成血栓。确实需行股静脉置管术者,应密切观察病情,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于偏瘫患者,应尽量避免在患肢行置管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率。尽管股静脉置管极少发生静脉栓塞,临床应用广泛,但一旦发生栓塞,若不及时发现并予恰当处理,或治疗不当,可导致患者患肢部分或完全功能丧失而致残,增加痛苦,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