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孔孟民本思想的内核源流和影响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发表了朱永俊老师《“为民做主”不是“由民做主”——“孔子、孟子思想”备课札记》一文(以下简称朱文),文章从“为民做主”与“由民做主”的区别人手,较好地分析了民主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分野,对于避免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误区很有帮助,但笔者对朱老师关于孔孟民本思想的一些具体观点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厘清孔孟民本思想的内核、源流和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政治的发展和近现代民主思想、民主实践的进程有一定意义,因此,不惴鄙陋,略陈管见。
  
  一、从政权的合法性问题看民本思想的内核
  
  上古时期人们认为“主权在天”,这一观念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所以皇帝总是自称“奉天承运”,似乎是“君权天授”。可是,抽象的“天命”是如何体现的呢?在商周之际,出现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思想,《尚书·泰誓》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说法,具体表达了“君权天授”实则表现为“君权民授”的观念,也就是说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保民而王”,这样民本思想就出现了。与商代的鬼神和祖先崇拜相比,这是伟大的进步。到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有了更大的发展。诚如朱老师所说,“仁者爱人”为中心的民本思想常常只是一个争取民心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手段,但如果认为民本思想的内涵仅止于此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朱文提出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来服务于私人目的,是为了少数人谋利益的”,因此,尊重人民只是巩固统治的手段。这样的理解更加不符合民本思想的实际。在“生民为君”还是“立君为民”的问题上,儒家思想家们的观点是明确的: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正是从“立君为民”的观念出发,所以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在于“保民而王”,
  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内核。那么,如果统治者不能为广大的民众谋利益怎么办呢?先秦民本思想还将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对于残害百姓(甚至包括不能服务老百姓)的统治者百姓有权推翻他。《左传》中有一个故事:
  鲁国的大夫季氏赶走了鲁国的国君,但老百姓却没有非议季氏的,各诸侯国也没有兴师问罪的。于是赵简子问史墨这件事的内在道理。史墨回答他:“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统治者不修其德,被老百姓抛弃(“民忘君矣”)也是自然的事情。正因为这样,所以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句话,暴君人人得而诛之,这一点上,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是相互呼应的。可见,孔孟为代表的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有二:一是“执政为民”,二是“反抗暴政”,将其只解释为“使统治能长治久安的手段”是说不通的。
  
  二、黄宗羲、谭嗣同的思想与孔孟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孔孟思想与黄宗羲、严复、谭嗣同思想的继承关系上,朱文认为“这些带有浓厚‘大逆不道’色彩的民主观点(指严复、谭嗣同等的思想)显然不可能从孔孟民本思想中发展而来”。(朱文尾注说参考了章勇《论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一现代领导科学的新视野》一文,笔者查阅章文,发现章文没有明确表达上述观点,所以这一结论应当是朱老师的理解)从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看,这一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
  很多人认为孔孟民本思想的“人民性”到董仲舒以后就很大程度上被“三纲五常”学说消解了,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并不全对。事实上,即使是董仲舒本人也仍然是坚守“民本思想”的底线,他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一言以蔽之,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统治者在多大程度上为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像朱老师说的那样——“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某种意义上是对统治者的“神道设教”。西汉后期,随着汉王朝统治的日益腐朽,“易姓”和“再受命”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如大臣眭孟就上书皇帝说:“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就是说汉德已衰,皇上你赶紧让位给新的“圣人”吧,谁是“圣人”呢?当然是能“保民而王”者。汉朝宗室刘向也承认说:“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而谷永则说得更清楚:“臣闻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以之与谭嗣同《仁学》中的观点(朱文有引:“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继承关系,将孔、孟、荀等先秦儒家的思想主张与西汉儒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谭嗣同等的观点对照,更可以发现其中的传承与发展。当然,也可以从中看到黄、顾、王、谭等思想家与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思想的差距。
  
  三、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和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
  
  朱文说,古代民本思想“根本性的问题是:民本思想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并且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实质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来服务于私人目的,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从以上对民本思想源流的历史剖析中可以看到,他的这一结论并没有揭示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核。“执政为民”就是要统治者爱护百姓(“仁者爱人”),为民众谋福祉,是政权统治合法性的来源;“反抗暴政”就是人们有权推翻“不仁之君”,可能是和平的,也可以是暴力的。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两个基本内核,对古代政治的影响非常深刻。一方面使中国的理想政治形态是追求“为民做主”的明君贤臣,在此基础上主张“尊君”,在政治实践中又常常表现为君主专制,这个问题朱文已有深刻的揭示;另一方面,民本思想中反抗暴政的“革命”理论对于周期性的农民战争和王朝更替的出现有莫大关系,也常常成为阴谋家篡夺统治权的工具。也正是缘于这种思想渊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每每出现“选择性吸收”的倾向,即中国人容易接受卢梭为代表的主权在民和革命学说,谭嗣同“必可共废之”就反映了这一倾向,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者更是如此。同时,在认识古代民本思想的时候也出现“选择性阐释”,如孙中山就曾经说: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尧舜的政治,名义上虽然是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所以孔子总是宗仰他们。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在那个时代,已经知道君主不必一定要的,已经知道君主一定是不能长久的,所以便判定那些为民造福的就称为“圣君”,那些暴虐无道的就称为“独夫”,大家应该去反抗他。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民权的见解,二千多年以前已经早想到了。
  这种“六经注我”式的论述当然不能准确反映孟子思想,但却准确传达了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選择性阐释”和对西方民权思想的“选择性吸收”,蔡元培对孟子的评论也应作如是观。
  客观地说,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思想有三个重要内涵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所无:一日自由。在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中自由先于民主,民主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由和权利;二日民治,同样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民本思想依赖于君治(君治的原意是高尚的人治理,与柏拉图的“哲学王”接近),而西方民主思想依赖民治,近代以来就体现在通过代议制度治理国家;三日法治,如何保障民治呢?民主如何保障人的自由和权利呢?通过宪政和法治的途径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是“体”,民主是“用”;自由民主是“体”,宪政法治是“用”;自由、民治、法治是“体”,其他具体的民主制度如三权分立制、选举制、任期制等是“用”。自由、民治、法治三者乃是现代民主精神与古代民本思想的根本性差异。正因为中国的思想传统中缺乏这些重要的民主内核,使得呼唤“为民”,结果却是“供我一人之淫乐”,呼唤“圣君”,迎来的却常常是“暴君”。也使得近代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从孙中山到毛泽东)更多地具有一种“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服务”的“圣人”情怀,而一定程度上缺少尊重自由权利、尊重法治、强调民治的民主意识(孙中山关于“训政”的思想就是一个典型),在林肯强调的“ofthe peo—pie,bythe people,forthe people”中,只强调“民享”(与“for the people”也略有出入),而忽视了前两者,这不能不说是有深远历史渊源的遗憾。当然,不能因此“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由民做主”的民主建设还要靠一代代中国人去反思和建设。
  【作者简介】徐金超,男,1974年生,浙江新昌人,浙江新昌知新中学高级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主题建构,历史解释,高考,发散·聚合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5-0012-05   2011年以来,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中的评论式材料分析题(或称历史论证题)一直备受关注。历史论证题就是在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这种类型题目要求学生基于材料情境,充分提取信息,论证他人观点或者评析材料观点,建构自己的历史解释。根据新课
[关键词]情景剧,问题,建议,皇帝权力  [中图分类号]1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57—6241(2012)09—0060—01  去年底,安徽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在马鞍山市举行。人教版必修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欢洲大陆的扩展》是上课环节所选六个课题中的一个。一位参赛教师以“殊途同归”一词提领本课教学,完成教学的第一部分内容“殊途”后,三位司学走上讲台,开始以下情景剧的表演:  教师
【关键词】演历史课,教学主题,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03-05  上期,围绕“灵魂”的概念和价值,从教师的视界、心界与历史课的境界角度做了初步阐述。在此,笔者将就如何在教学构想、创意和设计环节发掘、捕捉历史课的“灵魂”谈点体会和看法。  实践表明,在具体、微观和常态的历史教学创意企划中,只有从历史的高处眺望,从历史的广处■望
牙膏琳琅满目,分类比护肤品还细。很多人不懂如何挑选牙膏。市面上各式各样的牙膏让人眼花缭乱,其实,选择适合的牙膏,别看名字,要看成分。  选错牙膏要先知先觉  如果你口腔干涩——“刷完牙感觉口腔干干的,总想喝水”  诊断:可能你过于频繁使用或买到劣质的消炎/中药/药物牙膏。抑菌成分降低口腔的自洁能力,抑制唾液的分泌,因此感到口腔干涩。及时停用,否则容易菌群失调,发生牙周炎。  如果你肠胃不适——“用
本来满怀希望地以为,布拉格的街头,肯定满街漫步着吉普赛人,梳着粗长的黑辫子、穿着鲜艳的厚毛织裙子,四处游荡着五颜六色、衣衫褴褛的街头艺人和乞丐,眼中含着神秘的笑意与你擦肩而过。唯独没想到的是,这个城市即便在淡季里也人满为患,大街小巷都挤着黑压压的游客——黑压压形容的不是人头攒动,而是游客们不知道为什么都穿着黑色外套,真可怕,简直像是约好的。这是懒惰,因为黑色安全吧,总不会出现配色的问题。可是这一片
葡萄酒的美好不用过多描述,相信喝过的人都会知道。酒佐餐如同男人与女人的婚姻,而葡萄酒搭配中餐则更像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婚姻,婚姻没有国界,葡萄酒与菜的搭配也可以是五花八门的。有时候菜和酒真不重要,搭配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葡萄酒如何与各类中餐西餐搭配呢?以下列举了一些关于葡萄酒佐餐的实用技巧,其中还包括与武汉特色菜肴的搭配。读完这篇文章,相信您可以晋升搭配达人了。  天生一对:红葡萄酒VS牛排及烧烤 
关键词:历史课,评课,说课,听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7-0056-06  “三课”,指“上课”“评课”和“说课”。近年来,不少省市中小学职称评定淡化论文,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考核,即加大对评职教师“上课”“评课”和“说课”基本功的考核。这无疑是符合中小学实际又值得称道的职称改革导向。笔者曾多次接受邀请,作为考评专家参与教师教学水平测试考核工
[关键词]史料,正面信息,反面信息,实证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1-0003-05   按笔者的理解,历史学的“实证”,实在就是用史料(或史事)来作证明。虽然这里的“实证”不能与自然科学的“实证”相提并论,但历史界的同仁还是喜欢用“实证”一词,以强调历史学是一门讲究证据的学科,无论是历史陈述,还是历史评价,都是以证据为其立言
【案例1】更换材质导致费用增减。业主不同意行吗?  2011年,洪先生与一家家装公司签订装修施工合同,约定由该公司为洪先生的房屋进行装修,总价为6.3万元。合同还约定如变更施工内容、变更材料,这部分工程款应当按实结算。合同签订后,装修公司进行了施工,洪先生也于当年6月底人住。  2012年8月,该公司提起诉讼,要求洪先生支付拖欠的装修款11500元。  公司认为,在实际施工中部分内容做了相应变更,
天空依然发出天光  来自你的眼睛  听落叶在书写情诗  任想象在水中溶解  希望成熟的爱  会从枝头落下  一步步向你走近  却感到遥不可及  感情被你的目光稀释  解开的风情散落一地  原来是一个善于钟情的男人  遇到不善怀春的女子  (明月摘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