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学生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互并存又相互制约的。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愈发展,智力因素也就愈发达。因此,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情感,发展智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是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容器”,而是能动地吸收、消化、应用知识和能够创新的人。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学习各种知识,为发展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不要迷信以往的知识,要打破原有知识的神秘感以及教师的权威形象,不盲从别人的观点,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否得到发挥和发展,社会环境固然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这只是外因,关键还在于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说,自我环境建设是直接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发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源自认知、情感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实践证明,影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自我环境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固定的看待事物。熟悉一种事物固定的功能、性能,或习惯一种教法而不善于变通,往往会妨碍我们发现其新功效、新苗头的创新思路。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将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讲得过于固定或绝对,让学生没有提问、讨论的机会,因而课堂上一言堂贯穿始终,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有少数教师甚至把学生看成难啃的“石头”,冥顽不化,因而,师生之间没有勾通,没有情感。
  习惯走老路。过去的条件作用和固定的思维方式往往使人们总是按老一套方式处理问题。不少历史教师,尽管在改革开放教育的大氛围下,也不肯尝试创新教学。一进课堂第一步是打开书本读课文,第二步重点知识讲解,第三步讲解课后练习布置作业。一堂课“三部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师生互动,没有质疑问难。任何学术权威也可能受到种种局限而判断有误。这一点在许多科学家身上也得到了证实。过分信赖权威会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过早下结论。一得自矜,浅尝辙止,不求甚解,不懂得围绕问题深思熟虑,弄懂弄透就下结论,这是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习惯。这种过早下结论的习惯有可能扼杀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和发展。因此,要训练学生多想办法,对各种新设想、新办法要有“容忍心”,要冷静地分析思考,在适当的时机到来时,再作出判断。过早下结论,意味着将创造性设想拒之门外。
  知识面狭窄。这种阻碍非智力发展的因素与单纯的书面知识灌输有关。要知道,最有创造性的答案很有可能来自一个与表面无关的方面,知识面宽的学生比知识面窄的学生更容易发现别人不曾想到的新答案。因此,鼓励学生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突破书本,利用一切可利用途径让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解决知识面狭窄的问题。
  害怕失败。害怕失败通常是对自己创新能力的怀疑,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让受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发展非智力因素中的失败,也要帮助害怕失败的学生增强自信心。因为自信心对创造性,对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意志是起关键作用的一种因素。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实施增强自信心的“成功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阻碍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因素可能不止上述几种,但只要能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规律出发,结合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环境进行不懈地探索,就一定会找到化解不利因素的对策和方略,创建出学生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和发展的优良环境。
  笔者在帮助学生克服自我环境障碍上,做了如下尝试:
  ⒈增加历史教材的趣味史料。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尽量选取一些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趣味性史料,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加深了印象,也扩大了知识面。讲《三国鼎立》时,增讲了曹操招贤纳士,刘备桃园三结义,孙权开拓江东的故事;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增讲了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海尔集团;波音公司与中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壮大的实例。课堂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⒉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⑴鼓励质疑探索。如教学《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注意前后联系,注意“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分析,了解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认真思考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了他们的“敢问”继而达到“善问”的非智力因素。
  ⑵重视求异思维。在这一点上,我经常鼓励学生摈弃传统的“唯一标准答案”,多给学生讲述一些标新立异的思维案例。如教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文时,引导学生对“昭君出塞”历史意义的讨论,不少学生认为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的友好合作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能使汉匈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从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件中产生了两派意见,一种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害怕匈奴,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汉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奴”;另一种则认为:“汉武帝以前建国不久,国家贫困,对匈奴退让,以便与民修养生息,积累财富,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我对这两种意见都给予了肯定,因为他们没有从众心理,能够求异思维,敢于吹毛求疵,况且这两派意见都有他们的道理。
  ⑶启发创造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历史学科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教师如不能挖掘历史教材的创造性因素,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想象,那么,单靠学生看书本、听讲座,是很难得到系统的历史知识的,更不用说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头脑。因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注重了利用历史教学挂图、各种电教手段、组织观看相关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表象和社会意象。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学生大胆幻想,如学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启发想象将来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让学生设想中国的未来形象、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⒊引导归类,触类旁通。 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及时编制图表进行知识归类,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所学知识。在讲完《俄国十月革命》后,要求学生把历史教材上讲到的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比较,按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的要求,列表对比,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像这样用图表归纳知识的还有很多课文。每次图表制作后,发动学生从中选出优秀的进行传观、张贴,并给予适当的讲评和奖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动脑、动手习惯,有效的刺激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而达到了发展智力的目的。
  ⒋认真组织好第二课堂。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加速发展。多年来,我认真引导学生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创办了《历史小报》,定期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演讲会、故事会,举办专题讲座,电脑历史知识抢答赛;组织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地。有效填补了课堂教学的空乏,增强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系统性、深层次认识。
  中学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个新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打破固有观念,剔除老套陋习,用新的思路去探讨、研究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新路子,以期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和发展扫清障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优良环境。
  (责任编辑:吴 侃)
其他文献
摘 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成败会十分敏感地反映在学生身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显然制约物理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教师定位;合作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
目的:分析经皮内与皮内加关节突滑膜两种给药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方法:将80例颈、胸、腰段的PHN患者随机分为皮内加关节突滑膜组(双途
提出了一种正交试验与矩阵分析相结合的苎麻织物生物抛光整理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法。以正交试验的数据为基础,利用矩阵分析法优化苎麻织物生物抛光整理工艺参数。该优化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经常使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沟通教与学的信息,是协调师生进行双边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由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研究,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因而可以说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