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博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g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十八大后,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对于保证党的领导,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微博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载体平台,发挥微博参与面广、个性化强、互动性和时效性突出、操作简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点,能够很好地加强对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对学生党支部建设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
  关键词: 微博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 作用
  近三年,国内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论文超百篇,较有代表性的马其南等七位作者都较为深入地研究了现阶段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情况[1-7],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发现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党员发展过程中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学生党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教育作用不强;大学生入党前后的培养教育不够系统持续、连贯性不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社会思潮的影响加深;特殊学生党员群体的教育明显滞后,主要包括对“90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不够到位,毕业实习期党员管理困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高校[1-7]主要采用的应对措施包括改革学习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学生党支部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学生党支部和团学活动的结合,“只罚不奖”的奖惩机制挂钩学生综合测评,加强学生党员交流,发挥离退休党员干部或教师党员的引导帮扶作用,跨年级组建党支部,完善管理考核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实施效果仍不能达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总体要求。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关键是要始终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进行,高校的基层党支部建设应加强学习,改善服务,开拓创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重点,找到一种全新的载体,承担党员教育和党支部建设的新时代任务。汪斌[8]、吴加恩[9]的研究为创新载体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微博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可行性
  微博是互联网时代发展最快的一种媒介载体,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其简单与便捷的功能为每个网络用户提供了可以自由表现、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发表评论、彼此互动的渠道。短短几年,它便迅速走入大众的视线,其用户呈现爆炸性地增长,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了大众谈论的焦点。2009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版一经推出,便在我国传媒领域呈现出了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根据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
  13.8%的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的使用率达15.5%。在我国,微博的使用是以“80后”、“90后”的青年人为主体的,根据缔元信(万瑞数据)统计分析,在微博用户中,18-30岁年轻用户是其主体,其中,18-25岁(符合大学适龄阶段)的微博用户达36.4%,63%以上的用户具有本科学历。
  《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21日报道,截至12月16日,已有90多所大学开通新浪官方微博。据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在京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政务微博客总数已达到50561个,较2011年初增长了776.58%。《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腾讯、人民、新华四家微博网站认证的党政机构微博客共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客共18203个。《报告》称,2011年堪称中国“政务微博客元年”,政务微博已成为网络问政的平台和重要渠道,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述研究数据表明,微博的发展已经逐步走上正轨,它具有良好的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它作为教育载体的时机也已经成熟。微博的使用群体和受众与大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微博的产生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信息交流方式等必将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由赵福贞[10]、张海砾[11]、刘旸[12]、吴玉苹[13]、卢明波[14]等的代表性论文阐述中不难发现微博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发挥作用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碎片化的文本,时效性增强;操作简单,容易上手,扩大学生党员的参与面;互动性和实时性较强;个性化强,迎合“90后”学生党员的时代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二、微博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方面的作用
  1.微博在党员培养考察方面能够发挥及时性、连贯性、长期性的特点,注重动态监测效果。
  由于学生党支部普遍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培养,轻入党后的教育”的现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重点基本都放在党员发展上,而在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等方面重视不够,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现实表现为“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转正之后就不干”,部分学生党员由于疏于学习、疏于管理,思想上、行动上成为“自由人”,不能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大大损害了党员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
  微博的运用,凭借其互动性与实时性的特点,随时掌握党员思想动态,不论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党员的培养考察,都可以突破以往“思想汇报”单一模式的局限,避免考察滞后、纯粹“汇报”的尴尬。通过微博,党支部可以和培养考察对象实时互动,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可以就时事热点、党政方针、党务工作等进行广泛交流,并且可以针对一个话题持续连贯进行深入讨论,及时交换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及时处理培养考察对象的思想困惑,并可根据同一对象的交流情况做长期跟踪记录,从而切实做到党员包括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的及时性、连贯性与长期性,达到动态监控的效果。   2.微博能够加强舆论的监管与引导,发挥其对先进思想、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全球化背景影响下,广大学生党员视野不再局限于国内,国际上的各种事件,言论和社会思潮时时都在冲击着他们,社会不良现象和“西化”思想时刻影响着学生党员的发展,少数党员干部的蜕化变质,动摇了一些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
  运用微博,凭借其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特性,可以第一时间对舆论导向予以监控,发现有悖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及时进行抵制与抨击,并积极发布健康观点,引导舆论走势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微博具有时效性,能够及时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站在社会主义全局发展的角度,以党性标准发表建设性的评论与建议,积极引导大众舆论健康发展。发挥微博的碎片化的文本的特点,积极占领思想阵地,将符合党和国家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思想通过微博教育广大学生党员,武装他们的头脑,并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发扬光大。
  3.微博能够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习形式,发挥其灵活便捷的特性。
  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的活动仍以学习文件、听报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各种义务劳动、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等为主。这些活动对于现今的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吸引力,形式缺乏多样性,学生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的需要,实效不高。灌输式的理论教育和学习方式及组织生活的简单、重复,大大降低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组织生活的参与热情。
  运用微博,凭借其个性化及多样化的特性,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不足,对于党史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对于会议、文件精神的传达与转发,对于时事热点的学习与讨论,对于普遍关注事件、话题的分析讨论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应用微博,加快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增加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加深对讨论话题的理解与辩证思维,更容易得出真知灼见。
  4.微博能够树立党支部的良好形象,形成支部品牌效应,发挥影响力。
  鉴于以往党支部建设的单一性,组织生活形式单调乏味,不能很好地调动党员的参与热情,往往存在于应付差事的底层状态,无法发挥支部的创造性和凝聚力,从而影响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再加上其与群众联系不够密切,无法在群众中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受到影响。
  运用微博,凭借其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大力宣传党支部的各种活动及发展动态,实现“全民”参与建设的可能,同时加强了学生群众对党支部的监督,为党支部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打好了基础。对于党支部的精品活动,通过微博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了解,从而树立党支部的良好形象,很好地践行了十八大报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基层党支部的要求,将学生党支部的活动与团组织、社团及班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党员在广大同学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微博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方面作用的研究意义
  微博作为支部建设的创新载体,以其参与面广、个性化强、互动性和时效性突出、操作简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对于党员培养教育的阵地作用,对学生党支部建设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
  实际意义体现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为占领思想阵地提供广泛的舆论支持;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培养考察,突出连续性和时效性;有利于党员学习、支部组织生活的转型升级,符合网络时代的特征;有利于优秀思想、优秀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符合党的十八大的精神指示;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对党支部、党员的关注,增强舆论监督和党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参与性;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潜在危险,做好疏导和各项排忧工作;有利于党支部品牌形象的确立与宣传,扩大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自由度;有利于发现共同话题,增强党支部的向心力,促进党支部的和谐发展,突出其旗帜作用;有利于完善支部建设,配合制度规范化管理,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好高校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理论研究意义体现在:有利于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的载体;为高校开展党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参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创新建设学习型高校学生党支部方式方法。
  微博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兴载体,有着其自身强大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合理运用这种平台,注重微博平台具体效果评价及监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三型政党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其南.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科学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218-220.
  [2]王婷,王晓燕.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积极开拓新局面[J].时代教育,2011,11:65-67.
  [3]毕磊.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31:245.
  [4]陈丹.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1:80.
  [5]赵晓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先做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5):228-229.
  [6]黄丹.刍议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1-32.
  [7]田丹丹.90后大学生党员培养与党组织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2011,12:75.
  [8]汪斌.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65-66.
  [9]吴加恩.“创先争优”活动中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172.
  [10]赵福贞,赵璞.浅析网络博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弊与利[J].中国报业,2012,2(下):267-268.
  [11]张海砾.微博—情报获取新途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225-226.
  [12]刘旸.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新西部,2011,33:163-164.
  [13]吴玉苹,席锁柱.微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174-176.
  [14]卢明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以呼伦贝尔学院学仕网的建设为例[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0,7:31-33.
  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课题(2012BKZZB19)项目。
其他文献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点,是当前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宗旨的坚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感恩意
分析了目前大学课程考试制度不适应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弊端,提出了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深化大学考试改革的几点建议。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团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索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社团建设,有利于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社团建设 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1]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社团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项目承担单位: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项目研制开发了禽流感病毒通用型、H5亚型、H7亚型和H9亚型的检测和分型荧光RT—PCR检测试剂剂盒及2种多重荧光RT—PCR检测技术。项目研
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生态产品的三大特性(产品外部性、公共产品及生态资本性)进行了分析,从而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
科技管理创新是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河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在组织实施与管理过程中,在注重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创新的同时,强化组织管理机制的创新。其
本文通过山东大学近五年的“就业寻访”资料,总结分析了毕业生的行动指向型、区域指向型、感恩归根型、开拓创新型、观望犹豫型等五种就业类型。同时提出从全程化就业指导、多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育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生力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任务。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国内外形势,必须加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教育,常规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技能课程,它的教学方法应体现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本文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