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文要素,依托练习系统,实现难文浅教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86827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难文浅教,语文要素,练习系统
  统编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较难,学生不易理解,写作时代离学生久远,如五年级上册的《白鹭》,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好的故事》等。
  陈先云曾针对这一情况特别指出,“选人教科书的文章应该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思考或教师指导就能够读懂”“教師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科书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在教学上可以采取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教学策略”。这阐明了小学编排适量难课文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一线教师明确了教学难课文的程度。下面,笔者结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一课,探讨如何实现难文浅教。
  一、紧扣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课文核心教学目标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明快且美丽。鲁迅用简洁的笔法给我们勾勒出似乎可以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的江南乡村的图景。
  教学本文,容易出现两种现象:一是越位,教师力图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虚实结合营造出的意境,学习对比和象征的表达手法;二是缺位,教师觉得本文语言过于隐晦,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时便一带而过。前者往往是由于基于自身阅读经验和喜好,过度解读;后者则是对学生缺乏信心,浅尝辄止。综合两种现象,教师未能正确定位本文入选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阅读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之所以提出这一阅读要素,正是编者考虑到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久远,不管是鲁迅的作品,还是刻画鲁迅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将“借助相关资料”作为理解本单元课文主要内容的手段之一。笔者梳理了本单元理解课文内容的具体要求和理解路径。(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单元内四篇课文是一个整体。随着学习的推进,阅读材料由单篇文本拓展到多个文本,并相互联结。从感受鲁迅作品的特点到感受鲁迅伟大的人格,学生对鲁迅的认识越来越丰富。
  课文《好的故事》后面的“阅读链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文中难懂的段落。仔细读两个片段,笔者发现,学生并不能借助补充的文本完全明白“这昏沉的夜”为什么是“黑暗的现实”。故查找相关资料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准备任务之一。那么,查找怎样的资料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好的故事》是一篇散文诗。孙绍振认为,散文教学要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引导学生回归到作品所描绘的时空中去,设身处地地站到那个时代、区域,看待作者所描绘的人事景物和作者的情愫。课文结尾处标注《好的故事》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为深入理解本文内容圈定了时间范围。
  将语文要素规定下的训练要点与课文本身的特点相融合,本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即可定为:借助“阅读链接”“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理解作者在黑暗现实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依托练习系统,规划有效的学习活动
  统编教材利用课后练习题分解语文要素或落实人文目标。定位核心教学目标后,我们可以依托课后练习题,结合学情规划学习活动。
  编者为《好的故事》一文设置了三道课后练习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困难。第一题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感受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语言表达,搭建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支架——联系上下文;第二题关注“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搭建操作过程的程序支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第三题借助资料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搭建知晓学习结果的范例支架——“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三道练习题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便于教师规划学习活动,实现难文浅教。
  通常情况下,精读课文的学习活动遵循“整体感知——局部精读——回归整体”的路径。“整体感知”指初读文本时,学生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文本的主观感知,分辨文体、感知语言风格、扫清生字词障碍,其核心任务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局部精读”要求把局部读得透彻,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回归整体”是对全文的总结,包括对文本内容、主题的总结,还有对学习策略的反思。
  基于精读课文普遍的教学路径及本文课后练习题的特点,《好的故事》一文的教学可以规划如下学习活动。
  1.整体感知,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此板块的学习活动从课后第一题生发而来。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初读课文,圈画难懂的词语。
  教学时,教师明确初读要求:默读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用红笔圈画出来,先跳过去,不急着理解。
  课后练习题在此处提示学生“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做一定的标记,便于在后续学习中反思真正不理解的词语有哪些。
  第二,小组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第一次初读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课后练习题提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其实,理解文中难懂词语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此,如“鞭爆”“膝髁”等词,学生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进行理解,“繁响”“四近”等词,可以通过换词理解。
  第三,全班交流,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交流之后,可将小组内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提交到全班。教师可以让其他小组成员尝试理解。若学生的理解仍有偏差,教师再进行点拨。
  教学进行到此,预计学生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够到位的词语有“伽蓝、澄碧、泼剌奔进”等。有的词语可以直接出示意思,如“伽蓝”指寺庙。有的词语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要引导学生感受词语营造的美感,如“澄碧”一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上文中,岸上的景物“乌桕,新禾,野花……”都倒影在小河里,清晰可见;下文中,水里的景物“萍藻游鱼”也清晰可见。在充分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画面,不仅理解了“澄碧”的意思,同时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全班探究,能否用我们现在可以听懂的词语替代这些难懂的词语。
  课后第一题明确告诉学生,“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安排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
  第五,尝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这是一个梦境”。
  由于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学生不能用以前学到的“段意联结”“题目拓展”“借助关键句”等方法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好的故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通过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知晓这其实是一个梦境,教师可以顺势引入下一板块的学习活动。
  2.局部精读,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依据课后第二题,教师在教学时,可告诉学生“这其实是一个梦境”。本板块的学习活动围绕“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展开。
  第一,寻找梦境,厘清作者写作顺序。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个梦境”。学生通过细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会从梦本身的错综、飞动、碎散、拉长,“我”的状态和时空中存在的“闭了眼睛”“曾坐小船”“骤然一惊,睁开眼”“不在小船里了”等感受到这是一个梦境,并厘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在昏沉的夜看《初读记》——入梦见到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梦醒回到这昏沉的夜。
  第二,以“云锦”为统摄,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关注本文第四自然段,结合自己做梦的亲身体验,以梦境“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万颗奔星似的飞动”为突破口,从5~8自然段中寻找美丽的景物、幽雅的风情和有趣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梦境“多(人多、景多、事多)”“错综(解散、摇动、扩大、融合)”“变化快(碎散、拉长,一种景织入另一种景)”等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明快清新的语言表达,同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回归整体,借助资料理解作者在黑暗现实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好的故事》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正是在落实这一学段目标。
  第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猜测作者心绪。
  承接上一板块体会到的“梦境美丽、幽雅、有趣”,进入本板块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后质疑:作者现在的心情跟在梦境中是一样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由此引出以下环节的教学。
  第二,借助“阅读链接”,验证表达意图。
  “梦境的美丽与现实的昏沉是一对矛盾。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入“阅读链接”,提取两段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者希望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冯雪峰《论(野草)》);“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再回顾全文中梦境的“美麗”与现实的“昏沉”,推断出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
  教学行进到此,理解作者情感(或者说表达意图),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到了“知道是什么”的阶段。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要对鲁迅先生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所以,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继续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三,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本环节的学习,须要适当补充鲁迅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这一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以“1925年的中国”“1925年的鲁迅”等关键词进行搜集并整理,做好相应的准备。也可以是教师提供准确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黑暗的现实”中“希望有美丽的生活”。
  至此,整个教学围绕核心目标层层展开,学生在理解文本时走了一个来回,借助相关资料又走了一个来回,读懂了这篇“难课文”。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其目的就是帮助教师选准教学内容。每篇课文后面编排了可操作、可检测的练习题,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明确教到何种程度。选编部分难课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难课文教学的路径如何优化,内容如何取舍,怎样的教学策略更为适切,还须要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实践。
其他文献
一、导入  屏显第一幅图片。  生:含羞草。  师:有点像。柔柔弱弱的。但不是,这是紫茎泽兰。再来看看来自海底世界的动物(屏显第二幅图片)。  生:水母。  (师肯定并表扬,再明确,这是“冠状水母”。再呈现学生熟悉的小龙虾图片)  师:这三位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生物入侵者”。打开书本,我们先看第一段文字,找到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从概念入手了解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屏显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统编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后,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感到不适应。对此,我们在学习借鉴当前作文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提出了“四步循环”习作教学模式。  “四步循环”习作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优点,把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评价作为重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
摘要:通过分析各种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和主从数据库模式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模型MADIDS,实现了基于该模型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该模型中的Agent相互独立、互相协作,并有效的对数据库进行层次划分,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健壮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入侵检测;移动Agent;MYSQL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
摘要:传统的《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存在很多不足,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采用“案例-理论和概念”的教学模式,具有突出实践性,体现真实性,实现互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等显著特点。案例设计是该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指出了设计案例时需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说明。案例教学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改变原来课堂“满堂灌”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C程序设计;
摘要:ADO.NET是微软针对ADO的缺陷而重新设计的一种全新的数据库访问技术。阐述了ADO.NET的结构与数据模型:数据提供程序和数据集。探讨了利用ADO.NET技术访问数据库访问的方式,同时给出了采用C#语言所实现的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在数据库中编程中的具体实现方案。  关键词:C#语言;ADO.NET;数据库访问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
摘要:GetSystemMetrics函数是Windows 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函数中的一员。利用这一函数,可以获取很多关于系统的信息,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等,对于面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检测、维护的应用程序开发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讨论了Delphi下GetSystemMetrics函数的典型应用,并提供对应的程序验证。  关键词:Delphi;G
摘要:随着 Internet 的发展,VoIP获得了广泛应用。目前的VoIP有多种协议,但是传统VoIP服务器只能够支持单一的协议,不同VoIP协议的互通问题始终是VoIP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公用信道思想,介绍了一种使用多协议的VoIP技术。  关键词:VoIP;公用信道;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185-04   在Vo
【摘要】统编教材保留了部分老课文,在全新的教材体系中,面对全新的教学视野,教师教学老课文时,须具备统整意识、系统思维,发现其在新教材体系下的教学价值,明晰其教学定位,调整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掌握、运用阅读策略,实现语文要素的落实。  【关键词】老课文新教,语文要素,统整意识  统编教材在适应当代小学生的语文生活和时代需求的前提下,吸纳了课程改革以来的优秀成果,在教材的编排、课文的选取、练习的设计、活
摘要:基于校园网络的MIS开发是将先进技术应用到校园内部,通过简单的浏览界面,方便地集成了各类己有的服务:极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开发环境和应用环境,打破了信息共享的障碍。  关键词:校园网;信息系统;MIS;ASP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2-20000-00    The Main Implementation Techni
摘要:课堂板书是面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质量的高低对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听课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板书工作,有利于任课教师搞好面授教学;努力提高授课质量,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每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教学 板书 技能  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