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建设和谐校园不仅是建设师生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和谐、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和培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建设和谐校园,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建设高职和谐校园。高职院校建设和谐校园不仅是建设师生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和谐、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和培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建设和谐校园,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历来很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很具体的,它是指所有的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存实践发展状态,是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历史过程,是化外部必然为自我目的、支配现实的能力,只有在把握必然性并使之转化为服务于自己目的过程中,人才能够得到自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在联系和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全面自由的不断实现。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自觉、能动的社会主体,从人的本质上来说是追求自由的,人的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认识和改造,在实践中形成。人类争取自由的最终目标是人类自身的解放。哲学家对自由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主体要服从于客体,主体要通过对客体摆脱外在限制,从而获取自由。另一种是主体精神要以无限的能动性,主体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约束而获取自由。前一种是旧的唯物主义自由观,后一种是唯心主义哲学自由观,都存在片面性,我们应当分清是非。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基本的出发点,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的必然的要求。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尊重并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创造和创新精神的动力,只有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才能极大地发挥出个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精神和文化财富。“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见江泽民“七一”讲话)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构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和谐校园建设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高等职业院校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把握先进文化方向,弘扬优秀文化,要提倡和培育和谐思想,增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和谐、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学院形象,通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统一。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一种哲学思想。第二,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的理念,就是要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学校能够让人体验到一种美好,体验到一种快乐,体验到一种成功,具有鲜明的人生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丰富的和谐思想的内容。同时,要学会运用和谐思想去看待和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处理校园一切不和谐因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核心价值观念,不断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倡导和弘扬和谐理念,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建设和谐校园目标是“和而不同”。所谓的“和”就是共性,所谓的“不同”就是个性,是两者的统一。在中国哲学中,“和”与“不同”是相对的一个哲学范畴。中国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和谐思想,其哲学根据就是“和而不同”,即包含着“不同”、差异和矛盾的多样统一性。“和而不同”才能使每一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第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我们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自由,同时这也是一个手段。我们在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绝不能将它绝对化,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解为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我行我素。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决不可以认同为人们可以超越历史的和现实进行自由活动。每个个体的人只能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环境中自由全面发展。这里面要把握好师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学校、社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要逐步建立服务型环境,以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转变思想观念,把师生看作是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对象,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防止每个人的合法自由权利受到限制,确保个人的合法自由,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给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一个机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条件,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的发挥。这样,人类社会也才有可能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陳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建设高职和谐校园。高职院校建设和谐校园不仅是建设师生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和谐、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和培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建设和谐校园,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历来很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很具体的,它是指所有的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存实践发展状态,是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历史过程,是化外部必然为自我目的、支配现实的能力,只有在把握必然性并使之转化为服务于自己目的过程中,人才能够得到自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在联系和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全面自由的不断实现。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自觉、能动的社会主体,从人的本质上来说是追求自由的,人的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认识和改造,在实践中形成。人类争取自由的最终目标是人类自身的解放。哲学家对自由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主体要服从于客体,主体要通过对客体摆脱外在限制,从而获取自由。另一种是主体精神要以无限的能动性,主体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约束而获取自由。前一种是旧的唯物主义自由观,后一种是唯心主义哲学自由观,都存在片面性,我们应当分清是非。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基本的出发点,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的必然的要求。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尊重并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创造和创新精神的动力,只有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才能极大地发挥出个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精神和文化财富。“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见江泽民“七一”讲话)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构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和谐校园建设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高等职业院校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把握先进文化方向,弘扬优秀文化,要提倡和培育和谐思想,增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和谐、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学院形象,通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统一。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一种哲学思想。第二,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的理念,就是要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学校能够让人体验到一种美好,体验到一种快乐,体验到一种成功,具有鲜明的人生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丰富的和谐思想的内容。同时,要学会运用和谐思想去看待和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处理校园一切不和谐因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核心价值观念,不断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倡导和弘扬和谐理念,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建设和谐校园目标是“和而不同”。所谓的“和”就是共性,所谓的“不同”就是个性,是两者的统一。在中国哲学中,“和”与“不同”是相对的一个哲学范畴。中国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和谐思想,其哲学根据就是“和而不同”,即包含着“不同”、差异和矛盾的多样统一性。“和而不同”才能使每一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第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我们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自由,同时这也是一个手段。我们在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绝不能将它绝对化,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解为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我行我素。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决不可以认同为人们可以超越历史的和现实进行自由活动。每个个体的人只能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环境中自由全面发展。这里面要把握好师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学校、社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要逐步建立服务型环境,以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转变思想观念,把师生看作是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对象,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防止每个人的合法自由权利受到限制,确保个人的合法自由,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给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一个机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条件,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的发挥。这样,人类社会也才有可能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陳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