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尝试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9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那么,如何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呢?
  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
  1.给足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并让学生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深入阅读时,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器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给学生留阅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简教学环节,使繁琐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读”。
  2.全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应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排练场,而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阅读活动,应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保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特别是自学性阅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走个过场,草草收兵。
  二、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用教参,统一学生认识的现象。其实这种所谓的“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忽略了学生认知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活动就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读自悟。
  1.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在《落花生》中,教师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问题用教参中的话来答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但实际上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透过迥异的答案,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只要有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的广阔时空,就会有力催生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2.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分析讲解。布鲁纳曾在“手脚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对课文的每一种理解都是学生独特的领悟,而不是统一后的接受。如在第九册教材《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学中,教师先出示课题,学生自由读课题。教师问:这个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在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中学生读出了以下几层意思:英雄的名字——董存瑞,英雄的精神(献身),英雄的事迹——炸暗堡。这样朗读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们获得了展示个性的朗读化机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机会。
  三、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怎么做的呢?
  1.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纸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课内外阅读相联系。教师应该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总之,当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了足够空间、足够机会,真正成为个性化活动的时候,相信必能切入学生学习的经验系统,做到以参与求体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发展能表现为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和视界的敞亮。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甘 甜
其他文献
走进秋,犹如步入诗的意境,我仿佛听到了《秋日私语》的琴声在缓缓奏响。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秋天,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如何把秋天独特的美带给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聆听到秋天美妙的声音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本人结合人教版二年级《酸的和甜的》一文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最
期刊
期刊
小学语文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基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准确地说,工具性是语文这一学科的“形”,人文性才是它的“神”。学习语文需要用心,教语文更需要用心。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的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我在教学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能做到下面这三点,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一、唤醒:让语文鲜活起来  要让孩子们学好语文,除了学好字词、语法这些基础知识,还要让孩子们走进语文的世界,看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