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父亲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家人,我始终认为,理性的分析似乎是一种伤害,而感受他们更是生活的质地,更有一家人生活的温度。
  母亲识字不多,某天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本《红楼梦》,也看了起来,然后不好意思地说:“看不懂。”我后来知道母亲是想给我们兄弟姐妹做个读书的榜样,也许是有人教她这样。当时父亲淡淡地一笑,说:“其实我也看不懂。”父亲其实是读过三年私塾的人。母亲听了父亲的话,也笑了。父亲这么说,是为了不让母亲难堪。当然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道理。
  父亲的漫不经心和淡然似乎能让他承受“冤屈”,父亲退休后的某次家庭聚会,姐姐“责怪”父亲说,老爸啊,你对待儿子和女儿就是不一样, 总要多关心儿子一点。父亲“呵呵”地笑着,也不辩解。倒是母亲为父亲“平反”了,母亲说,下放在乡下的时候,细妹子半夜里突然生病,外面又电闪雷鸣,下着大雨,是你老爸披着蓑衣,背着细妹子,走了十几里山路,赶到医院里,听老头子说,好像还遇到了狼呢!我很惊讶,这事情父亲从来没有说过。于是就问父亲,父亲说,是遇到了狼,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这也是你二姐福气好。父亲说话的语气淡淡的,像手指上香烟飘散的烟雾。
  父亲总波澜不惊的,不怎么激动。但在我印象里很是激动过一回,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陪父亲回老家湖南常德,从母亲家乡湘潭坐客车去的,车子经过益阳不久,父亲突然站了起来,看着远方,说:“应该是快到了啊!”我赶紧扶着站立不稳的父亲坐稳,我从来没有见父亲这么激动过。他看着窗外,给我讲起了家乡。父亲已经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可堂兄说他说话还是常德话口音。我觉得父亲说的像普通话啊,还搬出大学里学的现代汉语理论,说常德话属于北方话语系。可堂兄斩钉截铁地说:“大伯说的是常德话,在外几十年都没有改。”
  父亲胆子真大,那么漆黑的天都敢出去,还要经过一个坟场。父亲淡然一笑,说:“我不怕什么鬼神,但怕真正的坏人,人变坏了,那比传说中的鬼神可怕多了。”我上大学离家的头一个晚上,父亲和我聊天,说不求我有什么大富贵,就是要能做到遇到什么大事都要想得开,要好好珍惜生活,人能活下来就不容易。我对父亲说的“人能活下来就不容易”这句话不怎么理解,便问为什么。父亲说:“其实我们一个人是活三个人的命。”我听了,更好奇,便追问。父亲说:“过去生孩子很不容易,能活下来的没有现在多,一些孩子都夭折了,他们的命就让我们活了,上天对我们很不错的,难道我们不该好好活着吗?要对得起那些夭折的人。世界上没有什么难事情,挺挺就过去了。”
  但父亲似乎也有笃信的东西,那就是过年的时候,尽管主要是母亲操持,但父亲必定要做三件事,那就是扛来一捆甘蔗,父亲叫它为“节节高”,买一篓木炭,然后是三十晚上坐在炭火旁的守岁。父亲还有他坚持的东西,有一次我到父亲办公室,见他桌上的稿纸,很是喜欢,想拿一叠回家,并说我是学习用的,父亲坚决不肯,给了我4分钱买了一张大竹纸,并帮我剪裁成一个小本本。小伙伴们推铁环,我也想有一个,叫父亲到他办公的地方不远的机修厂做一个,但父亲却自己掏钱到铁匠铺帮我打了一个。父亲做这些的时候,总是说一句话,公家的东西不能乱动的。
  最初与父亲下棋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其时我只有十来岁。那时学校里既无什么作业,家中也没有电视,每当无事的时候,父亲便端出他用木板制成的象棋盘,棋盘是用桐油打过几遍的,泛着暗红。棋子很大,落在棋盘上砰然有声。父亲起初教我马走日、象走田等等,待我学会了,我和父亲便时常对战厮杀起来。
  说是厮杀,其实我常常败得一塌糊涂,少年时特有的好胜心和虚荣使我懊恼不已。后艺渐长,父亲让我双车到单车直至单马,但我依然常常以失败而告终。一次,父亲一不小心让我吃掉了一个车,眼看就要赢了,我欣喜若狂,可在父亲的稳扎稳打中,我还是渐渐土崩瓦解了。我抬头看着父亲,感觉父亲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但是,我不甘心失败,就千方百计地弄来一本破旧的象棋书,起初我对书里的术语不太懂,就自己琢磨着把棋子往棋盘上摆,居然摆出了一些门道。当然,这一切都瞒着父亲,我要让父亲意想不到地输给我。那天,我以为修炼到家了,便主动找父亲对阵,结果自然仍是我输了。但父亲惊讶地说:“你的进步真快!不过,做成一件事情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后来,我依然和父亲下棋,终于在某一天,我平手赢了父亲,没想到父亲特别高兴,摸着我的头连连说:“好,好!”
  父亲下棋时,手里總点着一支烟。父亲抽烟让我有了另一种“玩具”,我常常把父亲的纸烟盒折成三角形和小朋友在地上拍着玩,那各式各样的纸烟盒是我在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一天,母亲拉开我放小人书的小抽屉,不禁大叫起来,父亲连忙凑过来,只见抽屉里叠积着许多纸烟盒,不下一百张。母亲数落着父亲,瞧,你儿子在记录你抽烟的历史呢!父亲哑然,又举起食指黄且黑的手,说,好,我一定戒烟。话语斩钉截铁,可最终也没能抵挡住烟的诱惑,依然是照抽不误。不知道是哪一年,纸烟突然紧张起来了,仅凭几张烟券是满足不了父亲的。于是,父亲的脾气似乎不如从前的好。一天,母亲默默地给了父亲一支竹烟杆和一包黄烟丝,看着父亲拿着竹烟杆抽烟的模样,我觉得滑稽好笑。当然,我再也没有那么多纸烟盒了。
  父亲七十岁的时候戒的烟,后来我也抽烟,当我拿出烟来的时候,父亲就常常说:“还是别抽了,伤身体。”说话的时候,用干枯的手拍拍我的手背,满眼的慈爱。
  听母亲说,父亲去世的时候很平静,中午吃了一碗饭,下午就不行了,但没有什么痛苦。请了医生来,医生认真地检查了,然后说,没有病,就是老了,器官老化了,毕竟老人家八十七岁了。
  父亲在晚上没有任何痛苦地离去,也应该说是一种福气。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那时,我在一家很不起眼的单位开小车,职位就像那辆破旧的桑塔纳一样卑微,所以,当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个朋友的求助电话时,差不多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其实求助我的这个朋友根本还说不上朋友,无非就是在几个哥们小聚的场合混了个脸熟,八辈子也不会想到和他会有什么交集,所以当他求助于我时,来不及细想我就答应了。  放下电话我就把车开去了医院。是的,到医院总不是什么好事,何况那阵已到夜晚。但到了医院我就知道我和
期刊
穿过被灯影覆盖的新化东路,穿过人流汹涌的二桥,镇南汽车新站就镶嵌在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我不知道南来北往的车辆都在忙碌些什么,但知道它会像穿城而过的红水河一样,给大化这么个巴掌大的小县城带来容量。仰望天际,你会感觉到天空的星月和大地的灯火一样明亮,人群如蝼蚁置身其中,并且明暗不断变幻着,人事景物的暧昧光晕时而占据我们有限的视线,时而盘旋升空,远离凡尘。我此刻宁愿相信,这个新兴的不眠的小城
期刊
父亲爱喝酒,甘蔗酒、柿子酒、苞谷酒……从来不挑,尤其是柿子酒。  早些年,父亲和同村的几位叔叔出门打散工。有次在邻县的一个村,他们帮一户人家盖房子。晚上吃饭时,人家轮流着给他们敬酒,可能是年轻气盛,借着酒胆,父亲说了一句自认为很牛的话:“这样喝酒不过瘾,要喝,咱们茶杯喝?”  父亲见没人理他,就又说了句更牛的话:“我和你们划拳喝,一次两杯,谁敢?”这次有人似乎被吓住了,沉默了几秒,有几个胆大的应战
期刊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日也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夏至应节食,俗有“冬至馄饨(饺子)夏至面”之说。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节是古代很重视的节日,正值夏收之际,皇家不仅要举行“祭地”仪式,还要“当早黍于农历五月登场时,天子要在夏至时举行尝黍仪”(《吕氏春秋》)。《
期刊
我一直觉得,干某个职业,凡穿得太像那个职业的,没准很糟糕。  在川大上学的时候,隔壁的望江公园,九眼桥头的茶馆,锦江边的说书场,到处都可以看书;不像现在,把公园、茶馆当成搓麻的地方。现在的书店,卖得最火的书是《成功学》,人人觉得失败,人人都想成功。回想书店最大的变化,过去站着的人多,现在跳着的人多;过去的人没钱,只能去书店蹭书看,还偷偷抄书上的内容;现在作家签名售书的多,到处是蹦跳着喊叫的粉丝。 
期刊
搬家腾衣柜,翻出一个包裹来。  包裹里面包了一摞母亲为我们一家三口缝制的鞋垫和一些零碎。这个包东西的裹包是外婆留给我的念想。  翻着包裹里的鞋垫,又想起了母亲。她一如当年的外婆,经常说,趁着她现在眼睛还亮多做些鞋垫我们衬。我不让她干这些扎花刺绣费眼睛的针线活,要她操心自己吃好,有时间多出去走走,做那么多鞋垫能用完吗?可她偏偏不听。  我隐隐觉得她也是为我们留念想。她把一对结婚时的银镯子给我。我说,
期刊
过去,家家户户的剩饭、剩菜都是放在吊笼里的。而这吊笼是用树木做成的,其形状多为正方形。  我家曾经由我父亲制作过一个极其简陋的吊笼,那是从桑树上砍下的剪刀叉式的桑树枝,其三顶端用较粗的麻绳系着,上面用旧草帽遮挡灰尘,为防老鼠偷食,多用一瓷瓶凿穿瓶底,将麻绳或铁丝穿入其中。吊笼一般置放于后门或房梁中央,这是为了通风,使其不让剩饭、剩菜变质。其铁丝或绳子系在橼子或中梁上,高低以过人头为宜。我家后来专门
期刊
今夜,月圆,我独自酌着家乡带来的谷酒。窗外微微的风和酒香让我想起了到天国旅游一直没有回来的叔叔,朦胧的泪眼中仿佛又看到他那飘飘摇摇踯躅在村野的背影。  小时候,家里穷得饭都吃不饱。大我十四岁的叔叔去县城拖板车,顶着烈日,蹭着一双草鞋,佝偻着身子帮人家送货,每天赚那么一点点伙食费。每隔一段时间回家,自己都舍不得花钱的叔叔,都会给我带回两串香蕉,而我总会把香蕉皮都吮吸得薄薄的,才恋恋不舍地扔掉。叔叔回
期刊
徜徉于宋词花海,我犹如花间一只蝶。  花中之王,国色天香,当数东坡词,雍容华丽,大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这样一个全才,人生却是起起落落,总是被天南海北地贬。这一切皆因其才华太出众,总遭人妒忌。但东坡的豪放,总是会让这一切风轻云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西北望,射天狼。”东坡的豪放中总带着一股执着劲,“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有那股非比寻
期刊
南方的植物,大部分都长青,一年四季,总是枝繁叶茂,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木棉却不是,它春天一树嫣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则是秃枝寒树,愣是给岭南如春的四季加入北国的风情。  小时候,母亲说起木棉,总是一脸的崇敬,我不解,母亲总是笑笑:“你不曾见那一树花开的震撼!”我第一次听人用“震撼”而不是用“美丽、动人”之类的词来形容花,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但我真正见到木棉,却是在上高中之后。  19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