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的“趣”点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说明文没有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说明文就没有趣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挖掘说明文教学的“趣”点呢?
  一、从逻辑入手,感受思趣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说明文行文逻辑相对严密、清晰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教学,不但能将各种说明知识趣味性地融入其中,而且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生物入侵者》时,笔者先示范分析了课文第一段“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概括、探析,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明确各部分内容,以把握作者行文逻辑。学生默读课文后,迅速找出语段中的关键词语“生物入侵”,接着探讨接下来三段文字的说明中心。如此,对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后,再请学生探讨说明文的写作顺序,这种顺序是否合理等问题,学生就会代入自己的思考。通过对内容和思路的不断探讨和分析,学生就能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感受“说明文行文逻辑严密、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特点,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从质疑出发,探讨理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说明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工具性,而忽略了文本内容中能带给学生思想启发的的作者意图、科学精神等。笔者认为,教学说明文时,不妨创设质疑问难的氛围,拓展文本价值,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思维引向深处,触发学生去深层次思考,获得独特的感受。这就是说明文教学中需要积极追寻的理趣。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笔者特意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氛围,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再通过适时点评,让学生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如:
  师:透过文字,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作者为罗布泊的逝去而痛彻心扉。这样看来,文章写到25节也该结束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后三节文字呢?
  生:因为青海湖、月牙泉正在重复着罗布泊的悲剧,作者不希望悲剧再蔓延下去。
  师:哦!那么,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青海湖、月牙泉最终会成为下一个罗布泊吗?为什么?
  生1:会。因为人们依然在破坏自然,青海湖和月牙泉的退化速度之快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生2:不会。因为人们会在悲剧中反省,去控制破坏自然的行为。
  生3:我认为也不会。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警醒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教学《奇妙的克隆》《敬畏自然》《旅鼠之谜》等说明文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质疑问难的方式,以帮助学生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三、从语言入手,领悟意趣
  余映潮曾说:“语文的教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教学,是语言的学用、品味、赏析的教学。”而初中阶段的说明文涵盖了大量科普文、小品文,在教学中除了需要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之外,还应该关注语言的生动性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写作者的情感。
  初一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有效地融于一炉。笔者在教学时,特意设计了一个欣赏环节,先提出问题,如“第一段文字特别吸引人,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并细细品味,这段文字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好?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语言,接着鼓励学生讨论。学生在慢慢品读中,感受品味,纷纷发言议论。有的说,“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两个词用得好,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云的特点,并且总领了这一大段内容;有的说,“飘”字用得好,形象地表现了羽毛的轻柔;有的说,用了很多形容词,如“轻轻”“整整齐齐”“严严实实”“美丽阴森”,很形象地突出了云的特点;有的说,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又以排比句的形式,语意连贯,将云的种种姿态形象地表现出来……教师如果时刻关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品味语言,领悟文字背后的上述意趣,必然能为课堂注入活力。学生也可在学习中分析感受语言表达背后的意味,他们的语言品析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
  (作者单位:潜江市竹根滩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笔者在指导利川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研究教材,创新教法,增强实效"的课改实践中,将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中编排的不同体裁的课文初步划分为事件线索、景美情深、
“健康课堂”是省级重点科研课题,立项至今,已历时近两年。期间,各地各学校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既涉及理论层面,也涉及实践层面。  2013年,《湖北教育(综合资讯)》开辟专栏,对各实验学校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持续关注,为探索中的研究者提供了帮助与引导。理论只有与实践完美结合,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健康课堂研究中,各学校的实践方式是多样的,呈现出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健康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一道亮丽
生物安全体系就是防止疫病在地域之间和动物之间的传播所采取的措施。是为阻断致病病原(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侵入畜(禽)群体、为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
2015年秋,我成为竹山县农村义务教育新教师。9月1日,我接手了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第一单元《时分秒》知识容量不大,开学不久我就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拿着测试试卷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热情高涨,试卷讲解很顺利,一节课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顺利推进。  涟漪就在我的教学任务行将完成的时候激起:一只小手迟疑地从一群小脑瓜中冒了出来。我激灵了一下——一节完满的课堂该不会出现烂尾吧?虽有点儿忐忑,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教学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慕课(MOOC)、翻转课堂、创课等都成了这些年教育信息化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虽然它们仅仅流行了几年时间,但热烈追捧者有之,大肆批判者亦有之。而笔者想关注的是,在教育信息化这么多年后,面对这些新技术,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具备了成熟的教育技术价值观。  首先,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应该坚信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企业由于发展过快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