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世界物种基因库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c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21年新颁布的第二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出现了一些近年来新发现的物种。历数新物种的发现地,出现最多的一个名字就是高黎贡山。
  纵跨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中的一颗明珠,它北接青藏高原,南连中南半岛,东邻云贵高原,西毗印缅山地,绵延600千米,山高谷深,气候多样。由于这里位于亚欧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缝合线地带,横跨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南北跨度长,海拔高差大,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动植物种类繁多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使得很多的动植物形成当地的特有种。
  高黎贡山还连接着世界上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3个,即东喜马拉雅地区、横断山地区和印缅地区,具有动植物种属复杂、新老兼备、南北过渡和东西交汇的特殊格局,被科学家赋予“重要模式标本产地”“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珍稀动物的避难所”“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等诸多美誉。而且,随着近年来深入而系统的调查,科研人员在高黎贡山仍不断发现动植物新种、新记录。

哺乳动物“明星”物种


  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一个区域内生态健康的重要参考指标。不过,由于哺乳动物种类并不算多,而且已经被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研究了数百年,因此在自然界发现新物种的机会自然不如昆虫等无脊椎动物那样多。可喜的是,中国科学家仍然在高黎贡山发现和命名了一些哺乳动物新物种。
  2011年,科学家在高黎贡山拍摄到一种黑色的猴类,后来经提取其粪便和毛发做DNA鉴定,证实为金丝猴属的一个新物种,命名为怒江金丝猴。它的全身大部分覆盖着茂密的黑色体毛,头顶有一撮细长而向前卷曲的黑色顶毛,并具突出的白色耳毛。脸颊大部分赤裸,皮肤呈淡粉色,上唇有白色的“小胡子”,下颌上也有鲜明的白色胡须,会阴部的白色更是十分显眼。
  怒江金丝猴是中国发现的第四种,也是世界上的第五种金丝猴类,隶属于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目前,怒江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在逐渐扩大,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从刚发现时的100只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50只左右。科研人员还拍摄到了母猴怀抱幼猴的珍贵影像,十分喜人。
  长臂猿是人类的近亲,隶属于灵长目、长臂猿科,其中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唯一一种由中国人命名的长臂猿物种,也是近百年来第二个被命名的长臂猿新物种。中国科学家依据高黎贡山长臂猿种群所独有的特征,确认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作为一个独立物种。该研究发表于2017年,当时命名为“天行长臂猿”,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寄托了命名者希望这种长臂猿能在自然界顽强生存。其英文名“Skywalker”(天行者)则取自《星球大战》这部电影,正好符合这种长臂猿在高高的林冠层自如穿梭的特征。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不足150只,仅分布于高黎贡山一带的狭小区域。其洪亮的叫声颇似“二胡”,十分有趣,而且往往全家一起在树顶鸣叫,此起彼伏。


▲ 怒江金丝猴


▲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天行长臂猿)

  2001年被鉴定为独立物种的肖氏乌叶猴在中国也仅分布于高黎贡山及其邻近区域。它从前被认为是戴帽叶猴的一个亚种,身体呈银灰色,手、足为深灰色,尾巴的颜色更深。面部的皮肤呈亮黑色,眼睛是奇特的橙黄色。狭窄的黑色眉带在两侧末端上翘成“麦穗尖”,另外颊须在嘴角两边也下弯成“麦穗尖”。它主要是树栖,分布的海拔高度为600~1200米,一般在常绿林到落叶林之间。


▲ 肖氏乌叶猴

  上述3种灵长类动物在2021年新颁布的第二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均新增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一年前,科学家通过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记录到生活在这里的一种新的灵长类动物——白颊猕猴。它是2015年才被科学家描述的一个新物种,并且在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新增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颊猕猴隶属于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它的体形与我们熟悉的猕猴相似,最显著的特征是颊部、下颌均呈灰白色或白色,并可延伸至耳后一带。它由中国科学家于2015年在西藏东南部墨脱首次发现并报道,后来在米林、波密、察隅等地陆续也有发现。高黎贡山保护区在大约一年的监测中,有17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白颊猕猴照片702幅和视频4段,对白颊猕猴在该地区的分布、栖息地和生態习性等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它分布于海拔1887~3041米之间,栖息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林地中。
  白颊猕猴高黎贡山新分布区的发现,说明该物种并非局限于西藏东南部一带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同时也提示在云南、西藏目前已知的分布区之间及附近的广阔的区域内可能还存在有其他潜在的野外种群。不过,由于白颊猕猴野外数量稀少,在发现之初就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在高黎贡山发现的新种群对于这个物种的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雪山羊绒鼯鼠

  除了上述几种灵长类动物,这里还生活着熊猴等灵长类动物,总共有10种之多。它们或在树上戏耍,或在山涧取水,使高黎贡山地区成为中国灵长类动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体现了高黎贡山在灵长类动物保护中的独特地位。
  除了灵长类,其他哺乳动物在高黎贡山也有新物种被发现。例如,今年5月,中国科学家发表了一个鼯鼠类新物种——雪山羊绒鼯鼠。它在毛色、颊齿结构和遗传信息等方面与分布于中国西藏及巴基斯坦等地的羊绒鼯鼠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而是不同的物种。
  大多数鼯鼠种类都栖息在热带至温带森林中,在树洞里营巢,而雪山羊绒鼯鼠则栖息于雪线以上的高山岩洞里,最高可达海拔4800米,是已知栖息海拔最高的鼯鼠类动物,也是体形最大的鼯鼠类之一。它以针叶为主的食性和在悬崖峭壁上筑巢的习性在鼯鼠类中更是十分罕见。由于它的栖息地有半年左右都处于积雪状态,以及民间常习惯于将鼯鼠称为“飞狐”,因此命名者借用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之名,将其命名为雪山羊绒鼯鼠。
  此外,在高黎贡山还分布有云南大鼯鼠、白斑小鼯鼠、灰头小鼯鼠、复齿鼯鼠、黑白飞鼠、毛耳飞鼠等多种鼯鼠类,是世界鼯鼠类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
  事实上,生活在高黎贡山的哺乳动物共有200种左右,约占中国哺乳动物总种数的30%,其中不仅有贡山羚牛、贡山麂、贡山鼩鼹、高黎贡鼠兔等高黎贡山特有种,还有赤斑羚、豺、黑熊、小熊猫、水獭、大灵猫、林麝、黑麝、水鹿、毛冠鹿等几十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新发现的物种更是十分引人注目,例如2018年首次拍摄到消失了30多年的云猫的影像;2017年发现的红鬣羚,为中国首次发现的哺乳动物新记录,并且在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新增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从河谷到山顶的鸟类王国


  高黎贡山植被和气候的垂直变化差异巨大。北段的高山终年积雪,南段相对低矮的山体中热带气候更为显著,中段的垂直气候变化非常显著,往往直线距离可能只有10多千米,海拔却可能从650米上升到3100米。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会下降0.6~0.8℃,因此从河谷到山顶会依次出现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气候和生境的复杂多样为鸟类在这里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迄今已记录到的鸟类就达到了600多种。


▲ 白尾梢虹雉

  山顶地带是高山鸟类的聚集地,特别是一些高山雉鸡类。雉鸡类大多具有雄健优美的体态、五彩缤纷的羽毛和丰富多彩的求偶炫耀行为。中国是雉鸡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总数有64种,居世界第一位,而高黎贡山的雉鸡类达到18种,包括白尾梢虹雉、棕尾虹雉、黑颈长尾雉、血雉、红腹角雉、灰腹角雉、白鹇、黑鹇、中华鹧鸪、红喉山鹧鸪、红腹锦鸡、白腹锦鸡、棕胸竹鸡等,被誉为“雉鸡类的乐园”,可谓实至名归。
  白尾梢虹雉堪称高山地带的旗舰物种。由于它主要生活在雪山上,又被叫作“雪鹅”。它的雄鸟非常漂亮,头顶、耳羽和羽冠呈蓝绿色,羽冠短而卷曲;后颈为辉赤铜色;上背为蓝绿色,下背和腰为白色;下体黑色。全身的羽毛如同彩虹一般,闪耀着金属的光泽。在繁殖期,雄鸟常常站在高大的杉树上,张开它那红棕色并具有标志性的白色次端斑的尾羽进行炫耀。
  中山地带除了雉鸡类,更多的是中国在世界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另一大类群——鹛类。中国素有“鹛类王国”之称,共有100多种。这是一个庞大的类群,体形基本上与我们常见的画眉相近,从前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鸫科、画眉亚科,或者画眉科,在新的分类系统中则分别隶属于莺鹛科、林鹛科、幽鹛科、噪鹛科等多个科,并且随着鸟类分类学的进展,还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
  中国的鹛类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特有化程度最高,共有20多个特有种,是中国特有种最多的一个类群;二是亚种分化程度高,有将近80%以上的种有亚种分化,一个种分化出的亚种越多,意味着其变异性和可塑性越强,形成新物种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它们大多活動隐秘,常隐藏在林下茂密的灌丛、草丛中活动,野外观察难度很大,所以目前对很多种类的野外状况都不是很清楚,这也增加了发现新物种的可能性。
  高黎贡山记录到的鹛类多达98种,包括凤鹛、雀鹛、希鹛、奇鹛、钩嘴鹛、剑嘴鹛、草鹛、穗鹛、噪鹛、薮鹛等。其中,赤尾噪鹛、红翅薮鹛等都是这里的特产。许多鹛类还是鸟类中的“歌唱家”,例如棕噪鹛的叫声为圆润响亮的“咪哆来,咪哆来,咪咪哆来”,珍稀的火尾绿鹛偶尔发出“嘶——嘶——”略显沙哑的叫声。锈脸钩嘴鹛则为“夫唱妇随”的二重唱,每当雄鸟昂首叫出一声“呀喝”,雌鸟立刻挺胸回应一个“给”声,配合得十分默契。
  1990年深秋,中国科学家在高黎贡山北段的小溪边发现了一种新的鹛类——楔嘴鹩鹛(现在已更名为楔嘴穗鹛)。它的嘴形尖直似凿子,并因此得名。它的羽色主要为暗金褐色,背部有黑色的羽缘和白色的端斑,眼后也有一条类似画眉的白纹,向后延伸至颈侧。它喜欢在灌丛中活动,或在地面上觅食昆虫。


▲ 赤尾噪鹛

  河谷则以热带鸟类居多,常见的有在光滑土崖上凿洞繁殖的栗喉蜂虎;善于用脚爪和喙巧妙配合,来回穿梭,如同织布般地将禾本科植物的细草叶编织成巢的黄胸织巢鸟;以及在花卉中上下翻飞,取食花蜜的啄花鸟、鹎、鸫、绣眼鸟,以及种类繁多的太阳鸟,等等。   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珍稀猛禽——林雕,在高黎贡山却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它喜欢在高空中盘旋,如同挂在天空中的一个黑色大风筝。它的尾羽很长,可以提供更大的制动力与转向力;翅膀也更宽大,可以提供更大的升力,从而使它在情况复杂的林地中能做出精巧的飞行动作,进行捕猎活动。

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高黎贡山不仅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其他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昆虫的重要分布区和庇护所。其中爬行动物有近50种,包括珍稀特有种白唇树蜥、滇西蛇等,以及眼鏡王蛇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两栖动物有近30种,不仅有红瘰疣螈、虎纹娃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有许多新发现的物种,如2016年发现的腾冲掌突蟾,2019年发现的腾冲齿突蟾等。
  巨大的山体阻挡了自孟加拉湾携带大量水汽而来的暖湿气流,因此高黎贡山的降雨特别丰富,山顶积雪的融水也非常丰沛。从高山奔流而下的小溪,逐渐汇集成河流,穿行于茂密的原始森林间,一路奔腾不息,水域中游弋着大约50种鱼类,其中较珍稀的物种有全裸裸重唇鱼、怒江裂腹鱼、桥街墨头鱼、角鱼、半刺结鱼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有20多种属于高黎贡山的特有种,而且都具有在此生存的“独家秘笈”。例如,俗称“飞机鱼”的细尾褶能借助发达的胸鳍和有力的尾鳍跃出水面;俗称“老虎鱼”的缅甸纹胸有吸盘,可将身体固定于水底,伺机捕食猎物;俗名“石贴子”的大鳍异齿身体前部平扁,在急流中能利用宽大的胸鳍和平扁的胸部构成宽大的附着面吸附在河底礁石上。此外,还有一种俗称“变色龙”的大盈江黛鲈,当雄鱼争斗时,能通过扩展或收缩皮肤里的色素细胞,展现出艳丽的色彩,表示它们已进入战斗状态。
  高黎贡山已知的昆虫达1700多种,仅蝴蝶就有凤蝶、斑蝶、蛱蝶、粉蝶、眼蝶、蚬碟、灰碟、珍蝶、弄碟等多科,其中尤以大绢斑蝶、紫斑蝶的个体数量最多。在数十种珍稀昆虫中包括污色无翅刺?、竹南无僧叶蝉等云南特有种,以及大宽喙象等高黎贡山特有种。

杜鹃“巨人”与兰花宝库


  高黎贡山发育了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丛与草甸等多种植被,仅特有森林就有秃杉林、大树杜鹃林、大头茶林、贡山棕榈林、小果垂枝柏、怒江红杉林、怒江冷杉林、曼青冈、云南榧木林等多种类型。这里集中分布着我国约17%的高等植物,总数达5700多种及变种,其中包括1163个中国特有种、364个云南特有种以及382个高黎贡山特有种,如珍稀濒危的贡山木莲、贡山润楠、怒江腊瓣花、贡山鹿药等,闻名世界的大树杜鹃尤为奇特。
  杜鹃花朵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但大都是较为矮小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大树杜鹃却具有高大的身材,在杜鹃家族中独树一帜。它是一种常绿大乔木,树高一般为20~25米,树基部的最大直径达3.3米。花冠如同一个个垂挂的吊钟,硕大而艳丽的花朵开满枝头时,能给人一种整个大树都是由鲜花所组成的奇妙感觉。
  大树杜鹃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植物类型,于1907年在高黎贡山海拔2100~2400米的原始森林中首次被英国植物学家发现,当时这株大树杜鹃年龄已超过280岁,树高达25米,真不愧为杜鹃植物中的“巨人”。它的腊叶标本和巨大的木材圆盘在发现后不久就被收藏在英国大不列颠自然博物馆,并陈列展出,当即引起了轰动。但是,从那以后的60多年中,就再也没有关于大树杜鹃的任何消息,人们普遍认为它已经绝迹了。直到1981年春天,中国植物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又找到了存活的数十株大树杜鹃,其中最大的一株高达28米,基部的直径达3.07米,树龄有500多年,成为大树杜鹃各项指标的新纪录。


▲ 杏黄兜兰

  高黎贡山还是中国兰花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发现兰花433种及变种,成为名副其实的兰花宝库。其中包括至今仅知道模式产地的贡山凤兰等特有种,还有一度濒临灭绝、幸得回归的杏黄兜兰。这种令人神往的植物是中国科学家于1979年在高黎贡山发现、1982年发表定名的物种,其因花色纯黄被誉为“金兜”,是兜兰中最引人注目的种类之一。
  高黎贡山的珍稀野生植物还包括长蕊木兰、南方红豆杉、喜马拉雅红豆杉、秃杉、澜沧黄杉、贡山三尖杉、光叶珙桐、桫椤、云南黄连、胡黄连、水青树、扇蕨、金铁锁、十齿花、香果树、冲天子、常春木、钟花假百合、苦樱桃、红椿、云南枫杨、独龙木姜子、高河菜、冬海棠、沧江新樟、滇西紫树……多达434种为这里的特有种。高黎贡山还有近500种蕨类植物,其中鳞毛蕨、水龙骨和蹄盖蕨等几个科的种类最为丰富。
  一直以来,高黎贡山的新物种、新记录不断涌现,仅自1980年至今就发现有620多种,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1983年,高黎贡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后,它又于1992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评定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03年作为“三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示范建设保护区。
  现在,高黎贡山已成为观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各级政府、科学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心守护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日常巡护体系,建立科学研究中心及野外基地,以及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从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前的82.3%增长到现在的93.7%,主要保护的动植物对象的种群数量基本稳定或有所增长。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物种等待人们去发现和记录。
其他文献
温郁金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药用价值高、应用广泛,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的药用成分.萜类合酶是植物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依据温郁金根茎的转录组数据,采用反转录PCR获得了1个萜类合酶基因CwTPS4(GenBank登录号:MW774935),其开放阅读框长1515 bp,编码504个氨基酸,含有萜类合酶特有的结构域和保守序列RXR、DDXXD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wTPS4编码的蛋白定位在细胞质中、无跨膜区域,为水溶性的稳定蛋白,属于萜类合酶的TPS-a亚家族成员.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CwT
从铅笔芯到干电池,从耐火材料到润滑材料……我们见识了石墨的风采。石墨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为灰黑色的不透明固体。白石墨难道是把石墨“染白”了吗?当然不是。白石墨的化学名称为六方氮化硼(HBN),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它在化学组成上与石墨没有半点关系,只是在结构和性能上与石墨非常类似,并且由于其本身为白色,因此才有白石墨的别称。▲ 六方氮化硼(右)与石墨(左)结构模型  氮化硼是由氮原子和硼原子构成的
期刊
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英文缩写为ALS,是一种令人感到恐惧的疾病。由于控制肌肉的运动神经元逐渐死亡,患者会慢慢地失去对肌肉的控制,同时还伴随着肌肉的萎缩。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将被困在一张轮椅上,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最终会因为失去自主呼吸能力而去世。患者生病之后就像是被慢慢冻住一样,所以ALS患者也被称为“渐冻人”。  最著名的ALS患者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霍金的病情进展比较缓慢,所以发
期刊
因任务一再延期而被称为"鸽王"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终于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发射了,如果成功,它将成为大名鼎鼎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根据其"大天文台(Great Observatories)"计划,在10余年时间内先后发射了4台工作波段不同、均以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大型空间望远镜。同时由NASA领衔、10多个国家参与研发"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