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蘑菇的小姑娘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g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游览阿尔山天池时,碰到了这件事。刚登山不久,两位小姑娘就站在山路旁,对我低声吆呼:“老大爷,这蘑菇是我们刚刚从林子里采来的,带回家去吃,保您满屋飘香。”
  其实,在通往天池的山路两旁,有许多林区老乡推销山中的土产。不知为什么,这两个卖蘑菇的小姑娘,唤起了我十分遥远的记忆,陡然想起张洁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停下了攀登的脚步,坐在她倆身旁的一块山石上,不再走了。
  “您老是哪里人?”
  “北京。”
  这两个字,顿时让她俩双眼闪闪放光。从表情上看,显然,这是出乎她俩意料的事。她俩抢着说,阿尔山风景非常好看,近处的游人多来自内蒙古,远一点儿的大多来自东北三省。从北京来的客人,她俩还是第一次碰见。对她俩来说,北京是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
  其实,眼前这两位女娃,那真诚的目光已然表明,她们多么想离开大山,跨进繁华的城市。她们的发丝中间,一个挂着落叶松的松枝,一个残留着半片桦树的白色树皮。山林女儿本来也爱美,但她们居然把那森林的记号,带到卖蘑菇的山路上来了,可见,平时的生活节奏有多么紧张。当时,我一个本能的动作,就是摘下她俩发丝上的残枝碎叶。
  有了这个不经意的动作,她俩不再喊我“老大爷”,而改叫“老爷爷”了。同时,流露出山区人的憨厚和纯朴。她俩说:“城市的蘑菇,都是人工养出来的;我们这儿的蘑菇都是野蘑菇,不但味儿与人工培植的不一样,营养价值也高多了。您老要是愿意吃林子里的蘑菇,我们愿意都送给您老。”
  听了这几句纯真的表白,我心里再次升腾起一种感动。林区人的生活是十分艰辛的,好在林区的孩子,不知什么叫苦,就像草籽那样,只要有明媚的阳光与新鲜的空气,就可以自由地生长。由此可以想象,眼前这两位林区女娃,也如同两株顶风冒雪坚韧生存的野草,我怎么好意思接受她们的馈赠呢?
  她俩告诉我,自己的家,就在山脚下那片木屋当中,两个人每天要走上几十里的山路,到一个名叫伊尔施的小镇去念初中。不用问也可以想到,她们之所以来游人如织的景点卖蘑菇,恰恰是为了补贴读书之用吧。
  我问:“你俩一天能卖多少钱?”
  “好的话,能卖上一二十块。”
  我接着说:“这么办吧,我把你俩的蘑菇都买下了。一共多少钱?”
  两个小姑娘面面相觑了一阵子,随即摇摇头说:“我们是真心送给您的。”
  我忙说:“那可不行。我不愿意当剥削你们的地主老财。这么办吧,你俩中的一个,带我进林子看看,告诉我你们的蘑菇是怎么采的,哪些树上产蘑菇,哪种树上的蘑菇好吃,四周有没有可看的地方……我超额多付的钱,算是你俩的劳务费吧。”
  “不行,您老受不了虫叮蚁咬。”
  我说,肯定受得了。为了说服她俩,我还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她俩惊喜地问:“您老是作家?”
  我笑道:“滥竽充数,恐怕该算其中之一吧。”
  这两个女娃兴致更高了,争抢着要带我进林子。我说:“你们除去卖蘑菇,还有木耳、黄花等东西要卖哩,不能耽误你俩的活儿呀。”最后,我选了年纪小些的女娃带路,年纪大些的仍旧留下来守摊儿。
  前天夜里,阿尔山林区刚刚下过一场微雨,山林间滴落下来的水珠,很快就湿了衣衫。小姑娘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生存环境,只管在前面杂乱的树丛中开路。还算幸运,我在一棵倒木的躯干上,迅速发现了几朵亭亭玉立的白蘑菇,便蹲下身子去动手采摘。小姑娘立刻喊了一声:“不能动它,那是毒蘑。毒蘑都长得比口蘑漂亮,但您老只要吃上一颗,就不得了了。您老想想,要是蘑菇这么好采,我们还钻进深山老林里干啥?”
  “采蘑菇还要走多远呀?”
  她往林子里看了看,答道:“那片倒下的桦木林里,可能会找到一点儿吧。”
  我看了看,还有不少路要走,想到上山去天池观景的文友,此时也该下山了,便说:“行了,我知道你俩采蘑的艰辛了,咱们回去吧。”
  小姑娘忍不住笑出声来,说:“您老将来写书时,不能只写我们的森林如何美丽,还要写写我们的生活。林子里的娃们,爹娘生下来,就像拉扯着小狗子那般,跟爹娘在林子里转。”
  短短十几分钟的寻蘑之行,让我更理解了林中孩子们的生活不易。因而,当文友归来,途经这里时,我除了买下两位姑娘的全部蘑菇,还加倍付了钱,并特意跟她俩合影留念。
  回到京城,我把照片加印了两张,给她们寄往林海。在照片背后,我题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你们确实比城市孩子苦一些。但是青少年时,经受一些磨难,可以转化为你们一生的财富。将来,也许你们才能明白:苦难是追随人类的背影,也是人类先行的导师。希望你俩长大了,能够离开大山,到大城市来工作。如有机缘来京,我欢迎你俩来我家做客。”
其他文献
看着中央美术学院很热闹的样子,一打听才知道“百年央美”了,还有艺术大师徐悲鸿作品的盛大展览。  这应该是很难得的机会吧?想着这事,虽然近在咫尺也不会去看,但我还是没过脑子地给声称热爱艺术的朋友去了信儿:来看看吧,大家也聚一聚。  吃饭可以,眼福免啦。没想到朋友会是这种态度。原来他认为徐悲鸿的画不值得一看,这让我有点意外。  坦诚而言,我也觉得徐悲鸿的画不是我这些外行人能看出门道来的,尤其是国画,看
期刊
(封建)王朝时代,皇帝霸道,自己死了,或者皇太后和皇后死了,不仅自己家里人要服丧,举国都要跟着。以清朝为例,皇后、皇太后死了,叫做国丧,国丧期间,官员素服一年,禁止娱乐百日,百姓则服丧一个月,禁止娱乐百日。等于是自家人死了,让别人跟着哭,不仅哭,而且哭完了,连找个乐子也不行。如果皇帝死了,动静就更大。  其实,你是皇帝,你和你老婆或者老娘翘了,让官员装模作样在出丧的那天真的或者假的悲戚一下,倒也未
期刊
不要以为写回忆录仅仅是作家的事,你也可以写!  有研究显示,写回忆录,哪怕是写了只给自己一个人读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回顾经历过的创伤,记录各种有趣的事件,可以使写的人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涵意。  但如果写了是为了发表,或者公开给亲友看,这种效果往往就没有了。这是因为你考虑给别人阅读,写的时候一定会做一定程度的修饰,这就降低了回忆录的可信度。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你一生中遭遇过不少挫折,或者是有充满痛
期刊
《红楼梦》里经常有引用前人诗句处,比如掣花签、行酒令、挂对联、闲聊天儿等等。所引字词,有些和传世本有出入。原因比较多,可能所见版本不同,也可能大都不是学术场合,只凭记忆随口一说(即便古人的学术著作,引用也往往都是凭借记忆、举其大概,并不严格遵守原文。核对引文,差不多算是现代论文的独有工艺)。这就造成了古诗,尤其是有名的古诗,在流传中出现诸多版本、让普通读者感觉“乱花渐欲迷人眼”。  比如宝玉给袭人
期刊
日前,南方某市某区发布2018年面向部分世界名校和“双一流”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引进党政储备人才的公告。被引进人才的薪资待遇和发展晋升渠道,引起广泛关注:待遇方面,“服务期内,给予博士每人100万元人民币、硕士每人80万人民币的安家补助”;发展晋升方面,转为事业编制后,博士工作满3年,硕士工作满5年,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可择优提拔为党政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  待遇
期刊
前两天,和一位法學教授发生点“冲突”。在微信朋友圈中,他说了一起刑事案件,已一审判决,他“接受委托担任被告二审期间的辩护人”。我留了句言:“不是‘被告’,是‘被告人’。”  民事、行政案件称“被告”,刑事案件是“被告人”,这种法律常识,教授不大可能不懂。我留这么句言,想法也简单,不过是打个招呼,和“你好”一样的效果。没想到对方反应比较激烈,先回复“看来你中刑法教授的毒不浅”(他是行政法教授),后又
期刊
自然界中有兩对有血缘关系的动物,以其生存状态,给我们以启示———一对是人和猴;一对是狼和狗。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人类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进化,坐上了所谓的霸主地位。人从爬行到直立;从生食到熟食;从缠树叶裹兽皮到着衣;从徒手捕食到使用、制造工具,一直到今天拥有了上天入地各种工具……而与人有着亲缘关系的猴,至今还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上折腾———争斗着做猴王,争斗着做王妃。  面对人,动物的生存之道似乎又
期刊
有人说,人情是中国的特产。因为中国是人情社会。这话对了一半。全世界都有人情,都讲人情。  只要有人,就有人情。人情,人之常情。古人一句话讲到底了:人心是肉长的。老外的人心也一样。  讲完何谓人情,讲一个关于人情的认知。  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大家嘴上:“这个社会人情冷漠。”  我讲过一万次:一个人不要活在流行语中,否则你基本上一事无成。  什么意思?这个社会人情冷漠,但是他冷漠他的,你不要冷漠就是了
期刊
人在这世上活一辈子,或多或少,总讲过一些违心话。其中有些话,就是奉承的话。  奉承是什么?讲文雅点就是恭维讨好,讲好听点就是讲别人爱听的话、讲好话,讲难听点就是拍马屁。礼节性的奉承,是人情世故的一种常态。到亲朋好友那里去喝喜酒贺新婚,不管那对新人颜值如何,总要说几句“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之类的贺词。别人带孩子来自己家玩,看到是胖乎乎的女孩,就会说长得好可爱,一脸的福相;看到是又瘦又黑的男孩,眼睛
期刊
一  有一种相熟,其实令人难堪。彼此也交往多年,互相也给过面子、帮过忙,就认为非常熟络了。熟络并不是不好,关键是他对你真不见外地直抒胸臆,大大咧咧、毫不顾忌、出语恶俗、吃相丑恶,他呈现的是他的原生态,不经加工、没有挑拣,他觉得跟你用不着,是拿你不当外人儿。  这样,你就看到了一个人最原始的欲求,按说这是好事,你可以从中挑选需要的,摒弃无用的。可还是感觉不爽,人与人之间还是需要遮掩的,特别是对方拿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