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 目前,对服刑人员子女的生活、受教育方面,国家尚无法律依据,也只能由民间机构来担当。善恩园便充当了为政府分忧的职能。这种民间机构由于刚起步,尽管存在着不足,但不能抹杀它。
这是一个特殊人群,尽管为数不多,但他们是社会的一分子。
这一个特殊人群都是孩子,由于父母犯罪,年少的他们过早就卷入了由双亲所带来的不幸中,饱尝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幼小的生命伤痕累累,原来欢乐的童年被阴霾所替代,正常的性格被扭曲变形。 他们有的被迫辍学,有的衣食无着,有的过着沿街乞讨的流浪生活。他们在哭泣、饥饿、屈辱、绝望中成长,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一些恶习,任其发展,将来可能就成为社会的危害。他们走在毁灭的边缘。
善恩园——一个民间慈善机构,改写了他们的人生。
不幸的“孤儿”,仇恨的内心
霞浦县的小杰、小宇、丹丹是三兄妹,父母因牵涉贩毒案双双被捕入狱,他们一夜间成了“孤儿”。那年,小杰12岁,小宇10岁,丹丹8岁。
父母入狱后,三兄妹一度被托付给亲戚抚养,但亲戚也没有善待他们。小杰自然而然默默地承担起照顾弟妹的重任。当时,他好不容易觅上一份磨豆浆、炸油饼的活干,从凌晨四点一直干到晚上九时,每天仅能勉强挣来三块钱贴补家用,同时还要供妹妹读书。由于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年少的小杰黑瘦得如同“芦柴棒”。
在农村,许多人抱着“龙生龙,凤生凤”的观念,罪犯的孩子常遭受歧视。谁家丢了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就怀疑和冤枉是他们偷的,乡邻对他们动辄打骂,他们却不能还口还手。有天晚上,小宇迟些回家,亲戚辱骂他是罪犯的孩子,是“野人”,还责骂他们兄妹住在他家给他抹黑,最好滚出他的家。尽管受到那么大的屈辱,但他们也只能躲在黑暗中偷偷掉泪,仿佛罪犯的孩子连哭出声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要哭就到监狱找你妈哭去,免得晦气”。这使他萌生了怨恨,他恨无情的乡邻,恨坎坷的际遇。他对世人失去了信任,他不相信世界还有好心人。十几岁的孩子内心深处便埋下了仇视的种子。
亲戚以小宇不会干活为由,将他驱逐出家门。性格倔强的小宇就在街头露宿了半个月。他食不果腹、饥渴交加。有时整天也吃不上一餐饭,饿了只好去捡别人吃剩丢弃的食物,渴了就将自来水往嘴里灌。望着一些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由父母送往学校读书的情景,联想到自己宛如乞丐般的无家可归,小宇只能含着眼泪往肚子里咽。在屈辱和谩骂声中,他在小杰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浪生活。
像小杰三兄妹一样境遇的不是个别,武平县的小龙、小平两兄弟又是一例。他们的父亲游手好闲,常酗酒滋事,虐待妻儿,忍无可忍又缺乏法律维权意识的母亲狠下心买回鼠药毒死了他。母亲入狱后,弟兄俩晚上睡在山上的坟墓边,白天挨家挨户乞讨维持基本生存。
善恩园:用爱抚慰伤痛
像小杰这样的孩子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善恩园。
善恩园是一家专门免费代养服刑人员子女的民间慈善机构。园里的负责人林仕丹和赵成涓得知小杰兄妹的消息后,主动与福建省女子监狱取得联系,获取详细资料,随即前往霞浦寻找并将小杰兄妹三人接到善恩园,从而结束了他们的流浪生活。
那种特殊的经历使小杰的性格变得内向、怯弱、自卑、抱怨。刚进善恩园时,他拒绝见父母。他认为,父母犯罪使他12岁就沦为童工,受尽老板的凌辱和殴打,并在社会上携弟妹流浪了四年,受尽苦头。林仕丹安慰他说,他们毕竟是你的父母,他们犯罪也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如果连儿女都不理睬他们,他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你们如果不再认他们,就如同往父母的伤口上撒盐。作为孩子,一定要爱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父母的改造,争取早日获释,全家团聚。难道你不希望自己能拥有个温暖的家吗?经过林园长反复做思想工作,后来,他才答应去监狱见父母。得知父母是由于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时,他终于谅解了他们。
小宇性格与哥哥迥然不同:好动、叛逆、撒谎、打架、偷抢,几乎染上了其他少年所有的恶习。刚到善恩园时,他待人冷漠,看见别人有好吃的、好玩的,便向人索要,对方不给就抢。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好人,任何人对他的同情和关爱都拒不接受。也许是多年流浪的经验告诉他,唯一可以打天下的是拳头。他凡事都与一般人反过来,连善恩园的老师也奈何不了他,甚至被气哭了好几回。老师待他好,而他怀疑是在利用他。
有一次,小宇阑尾炎发作,痛得在床上打滚。老师为他忙得焦头烂额,他们彻夜陪伴在他的病床前服侍他,连上厕所都是老师背着他去,他见老师一会儿给他削苹果,一会儿又忙着为他提开水服药,还耐心和他交流沟通,他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与老师十几天的相处,看到他们凡事关心他爱护他,让他见证了爱的真实存在,他冷漠的心渐渐复苏过来,终于被爱所感动。当晚,小宇在医院病床上蒙着被子呜呜地痛哭了一场。他将自己流浪时被骗的遭遇和遭欺凌虐待的经历讲述出来后,如释重负。从那以后,他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扭曲的心灵渐渐得到了修正。
善恩园曾将小杰送去学厨师,但由于身体原因,后来又送他到某职业学校读机械加工,如今在一私人机械加工厂工作,弟弟在广东的一家农场工作,妹妹则还在善恩园生活。
小龙、小平也是善恩园获悉情况后,主动与监狱联系并将他们接进园的。小龙自幼受父亲虐待,自悲感强、胆小如鼠,儿时常被父亲从山坡上扔到了山脚下,曾被摔成脑震荡,如今落下了后遗症。由于小平喜欢机械维修,做事认真吃苦,为解决就业问题,善恩园遂将他送到车行学习修车技术,现已学了半年多,春节过后即可出师。而哥哥小龙留在善恩园帮忙做些后勤工作。
民办非营利机构
善恩园成立于2000年6月1日,原为福州市老龄仁爱服务中心创办的一所社会福利机构。一个偶然的机缘,园长林仕丹从福建省司法厅政治部副主任项振伟处获悉:福建还存在这么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双双入狱服刑或唯一单亲服刑,由于暂时失去父母,这些孩子缺乏成人照顾,他们一旦过早流入社会,很容易成为“问题少年”。于是项振伟建议:能否将这些无辜的子女收留下来,集中在一块学习生活。
获此信息后,林仕丹抱着一丝尝试的念头,迅速找到了闽侯县民政局吴勇清局长,并递送请示审批代管服刑人员子女手续。吴局长当即表态:“这是件大好事,是对社会有益的,你什么时候备齐了材料,我在权限内就给予审批。”吴局长还当即主动帮忙与闽侯县教育局联系,教育局的梁局长亦表态,将给予大力支持。那些孩子就近上学的手续很快便迎刃而解。
据了解,善恩园是目前我国第二所民办、非营利性免费代养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机构。2000年6月开园时仅代养8位孩子,如今已发展到代养60多位服刑人员子女。园里前后共接收孩子95位,随着服刑人员出狱,其中32人已被接出园。现有63人中,46人是服刑人员子女,17人是特困和残障少儿。其中适龄的孩子都送到附近的学校就读。善恩园的所有孩子每月300元的生活费均由香港华恩基金会原树华先生捐助。五年来,善恩园得到了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监狱管理局、福建省妇联、闽侯县民政局、闽侯县教育局、香港儿童基金会林希圣董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善恩园内现有18位工作人员,他们除了管好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成长,还对服刑人员提供亲情支持,及时从司法部门获取“双服刑”和唯一单亲服刑特困子女信息,每逢重大节日,还组织他们子女到服刑监狱,进行24小时亲情会见和联欢活动。孩子表演的节目不仅对其父母有效,对其他罪犯也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感化作用。
园长林仕丹始终无怨无悔地为园里的孩子们忙碌着。她说,她希望那些无助的孩子都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和受教育保障,使他们在善恩园能找到家的温馨感,更重要的是不让他们走上邪路,修正他们曾被扭曲的心灵,过上普通人该拥有的正常生活。
2005年元月,笔者走进福州闽侯上街镇溪源村,只见树木葱茏的旗山脚下,有一幢崭新楼房依山而筑。赵成涓副园长指着那幢四层的新楼说,那是投资80多万元,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善恩园综合楼,旁边1200平方米两层的楼房是厨房、办公室和学生宿舍。尽管时令已是深冬,但园内那丛攀援在拱门旁茂密的三角梅依然怒放着紫红色的花朵。有歌声从花树掩映的教室窗口飘出,那是略带伤感的园歌,歌声重重地叩打着我的心扉:
善恩园有爱,这爱陪我度过每一天,它让我忘却过去的忧伤,不再泪涟涟;
善恩园有爱,这爱陪我度过每一天,无限满足,快乐涌自心田,到永远也不改变……
一位服刑父亲的感谢信
善恩园有一对兄妹,哥哥叫小方,妹妹叫小蓉,为广东梅县人。因为贩毒,其母蒋某1998年被判刑,一年后,其父又以同样罪名入狱,小方、小蓉就突然成为“孤儿”。
蒋某得知丈夫也入狱,与子女失去音讯,心灰意冷,情绪一落千丈,不禁悲中生恨。她抱怨刑期过重,一度产生了轻生念头。她破罐子破摔,有时无缘无故地拿别人发泄,她不愿与任何人沟通,平时一声不响,动辄对同室的女犯大打出手,有时用粪便泼女犯用以泄愤,甚而又进行割脉自杀,成为女犯中的“顽固危险”分子。她在监狱餐厅吃饭时,故意将碗摔破,趁人不注意偷偷捡起碎片,藏起用作自杀工具,割脉竟达三次。她还将垃圾倒到同室女犯床上,惹别人打她。她喊道:“你们打吧,你最好把我打死算了!”全监狱没一个人能治她,她绝望时,老是大嚷:“你把我拉去枪毙算了!”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她在绝望中看不见一线光明。女子监狱的李政委为她做耐心的开导工作。有一天,李政委问她有何需要帮助时,她突然扑在李政委的怀里,失声痛哭:“我还有两个幼小的孩子……”
于是李政委将两个孩子的详细地址提供给女监的干警,由她们到广东梅县寻找到蒋某的两个孩子,让她们母子相见。第二天由林仕丹到女监将孩子接进善恩园。据李政委介绍,那时小方仅6岁,小蓉才5岁,他们与母亲时隔4年未见面,孩子都不认识母亲了。
小方性格倔强,攻击性很强,刚到善恩园时,头发蓬乱得像鸡窝,一手护着妹妹,另一手紧握着拳头,只要有谁敢靠近他,他就打谁。林仕丹园长送饭给他吃,他就吐出一个字“呸”,然后别过头去,不再理会。林园长第一次带他去省女监见妈妈,他说:“呸,我早就没妈妈了”。李政委让他叫一声妈妈,但倔强的孩子一声妈妈也不叫。为稳定母亲的情绪,想想与孩子见一面来之不易,李政委决定让她们母子一起同住一个晚上。他妈妈想靠近他,他就狠狠地踹了她一脚。他妈妈再靠近他想抱他,他就往后退,当他逼近墙角时,就紧握双拳要打他妈妈。听说他妈妈当晚哭了一夜,第二天双眼红肿得像个核桃似的。林园长安慰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你不用担心,我们会尽心尽力的,你放心改造吧!第二次,林园长又带他去监狱看妈妈,他又没好声地说:“呸,你让我回去”。问他“回去干吗?”他又说:“呸,不用你管”。林园长好不容易连哄带骗将他送上车说:“现在送你回家”,他感觉方位不对劲后,恶狠狠地踢了一脚车门。晚上吃饭时,林仕丹递给他一碗面条,他又说:“呸,我才不要”。给他玩具,他头一偏,一脚将玩具踢飞了。晚上七点,他趁大家吃饭不注意,偷偷跑了,他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拉着妹妹从幼儿园跑到洪山车站,幸而林园长发现得及时,将他逮了回来。晚上,林园长送被子给他,他又将被子丢出了窗外。他就这样在善恩园绝了三天的食。
他在善恩园折腾了三天,人已精疲力竭,见均不奏效,情绪才稳定下来。
一次,他的被子被室友扔出了窗外,随后有人到赵成涓处状告他偷了舍友的学习生活用品,还有人揭发他到厨房偷西瓜吃。赵成涓获悉后单独与他交谈了一次。赵成涓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非但没有正面责备他,反而心平气和地询问他在园里过得还习惯吗?如果需要什么或缺什么物品你说一声,我会给你。赵成涓还表扬他的聪敏和机灵。
他用心观察发现,善恩园的工作人员确实在真心关心他,爱护他后,他冰冷的心终于被爱心所融化,从此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今已变得很诚实,老师再也没有听到同学对他的举报。一次,林园长带他去见妈妈,买了一包巧克力糖给他。后来回善园恩,他竟将巧克力拿去充公了。他说园里有规定,不能私自接受别人的物品。
得知儿女的转变情况,小方的母亲巨大的思想包袱卸下了,改造也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善恩园也时时给他们夫妻捎去小方、小蓉在园里的进步和得到嘉奖的好消息。
2002年2月,善恩园收到了小方父亲的一封信:
尊敬的园长及全体工作人员:
你们辛苦了,我是小方、小蓉的父亲,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向你们道声辛苦了,同时也代表正在省女子监狱服刑的妻子向你们表示感谢,并祝你们好人一生平安,是你们用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使我们的子女得到了应有的家的温暖,得到了应有的合法权益,是你们用辛勤的汗水复苏了我的良知,是你们的帮助,使我和妻子丢掉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轻装改造,走出沼泽,取得了优异的改造成绩,今年又得到了政府的宽大和奖励,再一次减刑一年零十个月,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和妻子对你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相信我们,绝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尊敬的园长,自那难忘的2002年,您带领善恩园的师生来监狱帮教,使我们父子相见,那一幕欢乐的场面,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忘不了,幼小的儿女发自内心的呼唤,是你们的感化和子女的渴望,唤醒了我的灵魂,激励着我告别昨天,在真诚改造的道路上奋斗,如今我已获得了多次减刑,妻子在明年也即将刑释,这一切都是与你们的帮教分不开的。
我一定牢记你们的教诲,珍惜你们无私的关怀,并将化为加速改造的动力,争取早获刑释,回报社会,报答你们的大恩。
…………
善恩园弥补了一种社会缺失机制
也许是因为这部分人实在不能算多,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对社会有罪。服刑人员的子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至今缺少一种有效的机制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问题。
他们的父母正在服刑,这些孩子应该属于“父母没有监护能力”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由谁来管?按照《民法通则》规定,“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定。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法律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操作中仍然存在问题。就像本文提到的这些孩子,生在农村,祖父母、外祖父母常常本身是弱势群体,没有监护能力,如果孩子的父母又无兄、姐,那么只能靠村委会、民政部门。村委会特别是那些村财收入极低的村委会怎么监护?百事缠身、似乎有忙不完的事、有更要紧的事的民政部门怎么监护?事实上,很多都没有到位。监护没到位又怎么样?我们并没有一种机制来确保这种监护到位。
善恩园的存在说明了一切。民间慈善组织在这里体现了它的价值。但是,如果没有善恩园,如果有一天善恩园办不下去了,或者承受能力不够了,怎么办?
福建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毛维珍认为,民政部门收养的是“三无”对象。善恩园所代养的孩子超出了规定的权限,不属于民政部门服务对象。这种服刑人员的子女在失去第一监护人时,可委托其他监护人代养或投亲靠友。 至于善恩园这种特殊的慈善机构,福建省民政厅曾请示过民政部,但民政部亦明确表态,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条文,因此民政部门无权审批此类机构。因此,该机构不属于民政部门管辖的范畴,即法律条文没有赋予民政部门负有这项责任。但她也认为创办善恩园这种代养服刑人员子女的民间慈善机构是善行义举。它既有利于罪犯改造,又有利于他们孩子的健康成长。
福建省妇联儿童部薛部长也认为,目前,对服刑人员子女的生活、受教育方面,国家尚无法律依据,也只能由民间机构来担当。善恩园便充当了为政府分忧的职能。 这种民间机构由于刚起步,尽管存在着不足,但不能抹杀它。它需要有关部门的帮助扶持,政府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之规范化完善化。新事物的出现自有存在的理由,要用发展的观念来看待新问题,及时研究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父母犯罪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孩子是无辜的,社会应给予关心,使这些少儿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得到保障。同时善恩园所遇到的问题又暴露了我国某些方面立法尚存在一些空白点。
针对善恩园这种特殊的慈善机构,省监狱管理局教育处处长周苏东认为:罪犯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是司法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善恩园的积极意义首先表现在有利于罪犯改造。亲情是难以割舍的,罪犯也不例外,善恩园这样的机构解除了犯人对子女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到社会并没有遗弃他们,不仅教育改造他们,而且关心他们的子女成长,这样容易使犯人原先消极对抗的心理负担转变成积极改造的心理因素。此外,还有利于社会治理。服刑人员子女如果没人照管,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道路,这是社会治安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事实上,教育引导服刑人员子女,是防止新一代犯罪的必要步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这是一个特殊人群,尽管为数不多,但他们是社会的一分子。
这一个特殊人群都是孩子,由于父母犯罪,年少的他们过早就卷入了由双亲所带来的不幸中,饱尝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幼小的生命伤痕累累,原来欢乐的童年被阴霾所替代,正常的性格被扭曲变形。 他们有的被迫辍学,有的衣食无着,有的过着沿街乞讨的流浪生活。他们在哭泣、饥饿、屈辱、绝望中成长,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一些恶习,任其发展,将来可能就成为社会的危害。他们走在毁灭的边缘。
善恩园——一个民间慈善机构,改写了他们的人生。
不幸的“孤儿”,仇恨的内心
霞浦县的小杰、小宇、丹丹是三兄妹,父母因牵涉贩毒案双双被捕入狱,他们一夜间成了“孤儿”。那年,小杰12岁,小宇10岁,丹丹8岁。
父母入狱后,三兄妹一度被托付给亲戚抚养,但亲戚也没有善待他们。小杰自然而然默默地承担起照顾弟妹的重任。当时,他好不容易觅上一份磨豆浆、炸油饼的活干,从凌晨四点一直干到晚上九时,每天仅能勉强挣来三块钱贴补家用,同时还要供妹妹读书。由于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年少的小杰黑瘦得如同“芦柴棒”。
在农村,许多人抱着“龙生龙,凤生凤”的观念,罪犯的孩子常遭受歧视。谁家丢了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就怀疑和冤枉是他们偷的,乡邻对他们动辄打骂,他们却不能还口还手。有天晚上,小宇迟些回家,亲戚辱骂他是罪犯的孩子,是“野人”,还责骂他们兄妹住在他家给他抹黑,最好滚出他的家。尽管受到那么大的屈辱,但他们也只能躲在黑暗中偷偷掉泪,仿佛罪犯的孩子连哭出声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要哭就到监狱找你妈哭去,免得晦气”。这使他萌生了怨恨,他恨无情的乡邻,恨坎坷的际遇。他对世人失去了信任,他不相信世界还有好心人。十几岁的孩子内心深处便埋下了仇视的种子。
亲戚以小宇不会干活为由,将他驱逐出家门。性格倔强的小宇就在街头露宿了半个月。他食不果腹、饥渴交加。有时整天也吃不上一餐饭,饿了只好去捡别人吃剩丢弃的食物,渴了就将自来水往嘴里灌。望着一些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由父母送往学校读书的情景,联想到自己宛如乞丐般的无家可归,小宇只能含着眼泪往肚子里咽。在屈辱和谩骂声中,他在小杰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浪生活。
像小杰三兄妹一样境遇的不是个别,武平县的小龙、小平两兄弟又是一例。他们的父亲游手好闲,常酗酒滋事,虐待妻儿,忍无可忍又缺乏法律维权意识的母亲狠下心买回鼠药毒死了他。母亲入狱后,弟兄俩晚上睡在山上的坟墓边,白天挨家挨户乞讨维持基本生存。
善恩园:用爱抚慰伤痛
像小杰这样的孩子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善恩园。
善恩园是一家专门免费代养服刑人员子女的民间慈善机构。园里的负责人林仕丹和赵成涓得知小杰兄妹的消息后,主动与福建省女子监狱取得联系,获取详细资料,随即前往霞浦寻找并将小杰兄妹三人接到善恩园,从而结束了他们的流浪生活。
那种特殊的经历使小杰的性格变得内向、怯弱、自卑、抱怨。刚进善恩园时,他拒绝见父母。他认为,父母犯罪使他12岁就沦为童工,受尽老板的凌辱和殴打,并在社会上携弟妹流浪了四年,受尽苦头。林仕丹安慰他说,他们毕竟是你的父母,他们犯罪也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如果连儿女都不理睬他们,他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你们如果不再认他们,就如同往父母的伤口上撒盐。作为孩子,一定要爱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父母的改造,争取早日获释,全家团聚。难道你不希望自己能拥有个温暖的家吗?经过林园长反复做思想工作,后来,他才答应去监狱见父母。得知父母是由于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时,他终于谅解了他们。
小宇性格与哥哥迥然不同:好动、叛逆、撒谎、打架、偷抢,几乎染上了其他少年所有的恶习。刚到善恩园时,他待人冷漠,看见别人有好吃的、好玩的,便向人索要,对方不给就抢。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好人,任何人对他的同情和关爱都拒不接受。也许是多年流浪的经验告诉他,唯一可以打天下的是拳头。他凡事都与一般人反过来,连善恩园的老师也奈何不了他,甚至被气哭了好几回。老师待他好,而他怀疑是在利用他。
有一次,小宇阑尾炎发作,痛得在床上打滚。老师为他忙得焦头烂额,他们彻夜陪伴在他的病床前服侍他,连上厕所都是老师背着他去,他见老师一会儿给他削苹果,一会儿又忙着为他提开水服药,还耐心和他交流沟通,他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与老师十几天的相处,看到他们凡事关心他爱护他,让他见证了爱的真实存在,他冷漠的心渐渐复苏过来,终于被爱所感动。当晚,小宇在医院病床上蒙着被子呜呜地痛哭了一场。他将自己流浪时被骗的遭遇和遭欺凌虐待的经历讲述出来后,如释重负。从那以后,他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扭曲的心灵渐渐得到了修正。
善恩园曾将小杰送去学厨师,但由于身体原因,后来又送他到某职业学校读机械加工,如今在一私人机械加工厂工作,弟弟在广东的一家农场工作,妹妹则还在善恩园生活。
小龙、小平也是善恩园获悉情况后,主动与监狱联系并将他们接进园的。小龙自幼受父亲虐待,自悲感强、胆小如鼠,儿时常被父亲从山坡上扔到了山脚下,曾被摔成脑震荡,如今落下了后遗症。由于小平喜欢机械维修,做事认真吃苦,为解决就业问题,善恩园遂将他送到车行学习修车技术,现已学了半年多,春节过后即可出师。而哥哥小龙留在善恩园帮忙做些后勤工作。
民办非营利机构
善恩园成立于2000年6月1日,原为福州市老龄仁爱服务中心创办的一所社会福利机构。一个偶然的机缘,园长林仕丹从福建省司法厅政治部副主任项振伟处获悉:福建还存在这么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双双入狱服刑或唯一单亲服刑,由于暂时失去父母,这些孩子缺乏成人照顾,他们一旦过早流入社会,很容易成为“问题少年”。于是项振伟建议:能否将这些无辜的子女收留下来,集中在一块学习生活。
获此信息后,林仕丹抱着一丝尝试的念头,迅速找到了闽侯县民政局吴勇清局长,并递送请示审批代管服刑人员子女手续。吴局长当即表态:“这是件大好事,是对社会有益的,你什么时候备齐了材料,我在权限内就给予审批。”吴局长还当即主动帮忙与闽侯县教育局联系,教育局的梁局长亦表态,将给予大力支持。那些孩子就近上学的手续很快便迎刃而解。
据了解,善恩园是目前我国第二所民办、非营利性免费代养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机构。2000年6月开园时仅代养8位孩子,如今已发展到代养60多位服刑人员子女。园里前后共接收孩子95位,随着服刑人员出狱,其中32人已被接出园。现有63人中,46人是服刑人员子女,17人是特困和残障少儿。其中适龄的孩子都送到附近的学校就读。善恩园的所有孩子每月300元的生活费均由香港华恩基金会原树华先生捐助。五年来,善恩园得到了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监狱管理局、福建省妇联、闽侯县民政局、闽侯县教育局、香港儿童基金会林希圣董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善恩园内现有18位工作人员,他们除了管好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成长,还对服刑人员提供亲情支持,及时从司法部门获取“双服刑”和唯一单亲服刑特困子女信息,每逢重大节日,还组织他们子女到服刑监狱,进行24小时亲情会见和联欢活动。孩子表演的节目不仅对其父母有效,对其他罪犯也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感化作用。
园长林仕丹始终无怨无悔地为园里的孩子们忙碌着。她说,她希望那些无助的孩子都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和受教育保障,使他们在善恩园能找到家的温馨感,更重要的是不让他们走上邪路,修正他们曾被扭曲的心灵,过上普通人该拥有的正常生活。
2005年元月,笔者走进福州闽侯上街镇溪源村,只见树木葱茏的旗山脚下,有一幢崭新楼房依山而筑。赵成涓副园长指着那幢四层的新楼说,那是投资80多万元,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善恩园综合楼,旁边1200平方米两层的楼房是厨房、办公室和学生宿舍。尽管时令已是深冬,但园内那丛攀援在拱门旁茂密的三角梅依然怒放着紫红色的花朵。有歌声从花树掩映的教室窗口飘出,那是略带伤感的园歌,歌声重重地叩打着我的心扉:
善恩园有爱,这爱陪我度过每一天,它让我忘却过去的忧伤,不再泪涟涟;
善恩园有爱,这爱陪我度过每一天,无限满足,快乐涌自心田,到永远也不改变……
一位服刑父亲的感谢信
善恩园有一对兄妹,哥哥叫小方,妹妹叫小蓉,为广东梅县人。因为贩毒,其母蒋某1998年被判刑,一年后,其父又以同样罪名入狱,小方、小蓉就突然成为“孤儿”。
蒋某得知丈夫也入狱,与子女失去音讯,心灰意冷,情绪一落千丈,不禁悲中生恨。她抱怨刑期过重,一度产生了轻生念头。她破罐子破摔,有时无缘无故地拿别人发泄,她不愿与任何人沟通,平时一声不响,动辄对同室的女犯大打出手,有时用粪便泼女犯用以泄愤,甚而又进行割脉自杀,成为女犯中的“顽固危险”分子。她在监狱餐厅吃饭时,故意将碗摔破,趁人不注意偷偷捡起碎片,藏起用作自杀工具,割脉竟达三次。她还将垃圾倒到同室女犯床上,惹别人打她。她喊道:“你们打吧,你最好把我打死算了!”全监狱没一个人能治她,她绝望时,老是大嚷:“你把我拉去枪毙算了!”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她在绝望中看不见一线光明。女子监狱的李政委为她做耐心的开导工作。有一天,李政委问她有何需要帮助时,她突然扑在李政委的怀里,失声痛哭:“我还有两个幼小的孩子……”
于是李政委将两个孩子的详细地址提供给女监的干警,由她们到广东梅县寻找到蒋某的两个孩子,让她们母子相见。第二天由林仕丹到女监将孩子接进善恩园。据李政委介绍,那时小方仅6岁,小蓉才5岁,他们与母亲时隔4年未见面,孩子都不认识母亲了。
小方性格倔强,攻击性很强,刚到善恩园时,头发蓬乱得像鸡窝,一手护着妹妹,另一手紧握着拳头,只要有谁敢靠近他,他就打谁。林仕丹园长送饭给他吃,他就吐出一个字“呸”,然后别过头去,不再理会。林园长第一次带他去省女监见妈妈,他说:“呸,我早就没妈妈了”。李政委让他叫一声妈妈,但倔强的孩子一声妈妈也不叫。为稳定母亲的情绪,想想与孩子见一面来之不易,李政委决定让她们母子一起同住一个晚上。他妈妈想靠近他,他就狠狠地踹了她一脚。他妈妈再靠近他想抱他,他就往后退,当他逼近墙角时,就紧握双拳要打他妈妈。听说他妈妈当晚哭了一夜,第二天双眼红肿得像个核桃似的。林园长安慰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你不用担心,我们会尽心尽力的,你放心改造吧!第二次,林园长又带他去监狱看妈妈,他又没好声地说:“呸,你让我回去”。问他“回去干吗?”他又说:“呸,不用你管”。林园长好不容易连哄带骗将他送上车说:“现在送你回家”,他感觉方位不对劲后,恶狠狠地踢了一脚车门。晚上吃饭时,林仕丹递给他一碗面条,他又说:“呸,我才不要”。给他玩具,他头一偏,一脚将玩具踢飞了。晚上七点,他趁大家吃饭不注意,偷偷跑了,他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拉着妹妹从幼儿园跑到洪山车站,幸而林园长发现得及时,将他逮了回来。晚上,林园长送被子给他,他又将被子丢出了窗外。他就这样在善恩园绝了三天的食。
他在善恩园折腾了三天,人已精疲力竭,见均不奏效,情绪才稳定下来。
一次,他的被子被室友扔出了窗外,随后有人到赵成涓处状告他偷了舍友的学习生活用品,还有人揭发他到厨房偷西瓜吃。赵成涓获悉后单独与他交谈了一次。赵成涓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非但没有正面责备他,反而心平气和地询问他在园里过得还习惯吗?如果需要什么或缺什么物品你说一声,我会给你。赵成涓还表扬他的聪敏和机灵。
他用心观察发现,善恩园的工作人员确实在真心关心他,爱护他后,他冰冷的心终于被爱心所融化,从此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今已变得很诚实,老师再也没有听到同学对他的举报。一次,林园长带他去见妈妈,买了一包巧克力糖给他。后来回善园恩,他竟将巧克力拿去充公了。他说园里有规定,不能私自接受别人的物品。
得知儿女的转变情况,小方的母亲巨大的思想包袱卸下了,改造也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善恩园也时时给他们夫妻捎去小方、小蓉在园里的进步和得到嘉奖的好消息。
2002年2月,善恩园收到了小方父亲的一封信:
尊敬的园长及全体工作人员:
你们辛苦了,我是小方、小蓉的父亲,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向你们道声辛苦了,同时也代表正在省女子监狱服刑的妻子向你们表示感谢,并祝你们好人一生平安,是你们用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使我们的子女得到了应有的家的温暖,得到了应有的合法权益,是你们用辛勤的汗水复苏了我的良知,是你们的帮助,使我和妻子丢掉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轻装改造,走出沼泽,取得了优异的改造成绩,今年又得到了政府的宽大和奖励,再一次减刑一年零十个月,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和妻子对你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相信我们,绝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尊敬的园长,自那难忘的2002年,您带领善恩园的师生来监狱帮教,使我们父子相见,那一幕欢乐的场面,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忘不了,幼小的儿女发自内心的呼唤,是你们的感化和子女的渴望,唤醒了我的灵魂,激励着我告别昨天,在真诚改造的道路上奋斗,如今我已获得了多次减刑,妻子在明年也即将刑释,这一切都是与你们的帮教分不开的。
我一定牢记你们的教诲,珍惜你们无私的关怀,并将化为加速改造的动力,争取早获刑释,回报社会,报答你们的大恩。
…………
善恩园弥补了一种社会缺失机制
也许是因为这部分人实在不能算多,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对社会有罪。服刑人员的子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至今缺少一种有效的机制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问题。
他们的父母正在服刑,这些孩子应该属于“父母没有监护能力”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由谁来管?按照《民法通则》规定,“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定。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法律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操作中仍然存在问题。就像本文提到的这些孩子,生在农村,祖父母、外祖父母常常本身是弱势群体,没有监护能力,如果孩子的父母又无兄、姐,那么只能靠村委会、民政部门。村委会特别是那些村财收入极低的村委会怎么监护?百事缠身、似乎有忙不完的事、有更要紧的事的民政部门怎么监护?事实上,很多都没有到位。监护没到位又怎么样?我们并没有一种机制来确保这种监护到位。
善恩园的存在说明了一切。民间慈善组织在这里体现了它的价值。但是,如果没有善恩园,如果有一天善恩园办不下去了,或者承受能力不够了,怎么办?
福建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毛维珍认为,民政部门收养的是“三无”对象。善恩园所代养的孩子超出了规定的权限,不属于民政部门服务对象。这种服刑人员的子女在失去第一监护人时,可委托其他监护人代养或投亲靠友。 至于善恩园这种特殊的慈善机构,福建省民政厅曾请示过民政部,但民政部亦明确表态,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条文,因此民政部门无权审批此类机构。因此,该机构不属于民政部门管辖的范畴,即法律条文没有赋予民政部门负有这项责任。但她也认为创办善恩园这种代养服刑人员子女的民间慈善机构是善行义举。它既有利于罪犯改造,又有利于他们孩子的健康成长。
福建省妇联儿童部薛部长也认为,目前,对服刑人员子女的生活、受教育方面,国家尚无法律依据,也只能由民间机构来担当。善恩园便充当了为政府分忧的职能。 这种民间机构由于刚起步,尽管存在着不足,但不能抹杀它。它需要有关部门的帮助扶持,政府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之规范化完善化。新事物的出现自有存在的理由,要用发展的观念来看待新问题,及时研究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父母犯罪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孩子是无辜的,社会应给予关心,使这些少儿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得到保障。同时善恩园所遇到的问题又暴露了我国某些方面立法尚存在一些空白点。
针对善恩园这种特殊的慈善机构,省监狱管理局教育处处长周苏东认为:罪犯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是司法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善恩园的积极意义首先表现在有利于罪犯改造。亲情是难以割舍的,罪犯也不例外,善恩园这样的机构解除了犯人对子女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到社会并没有遗弃他们,不仅教育改造他们,而且关心他们的子女成长,这样容易使犯人原先消极对抗的心理负担转变成积极改造的心理因素。此外,还有利于社会治理。服刑人员子女如果没人照管,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道路,这是社会治安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事实上,教育引导服刑人员子女,是防止新一代犯罪的必要步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