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文化论著的研读方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z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文化论著研读这一新名称,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作品中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但目前语文教学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学生缺乏文化积淀,为追求高分,天天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中等等问题。没有用《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来衡量教学的价值,而追求的是功利性。
  如何使语文学科从其功利性中走出来,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文化论著的能力,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广泛阅读积累,了解中华文化精髓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必须阅读大量文化论著。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面,《课标》要求学生读《论语》、《三国》、《红楼梦》、《边城》等,每个单元都推荐一部文化论著,还要求“不少于150万字”的阅读量。
  要进行文化论著研读,一定要使学生先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如果我们能使学生了解一些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那么学生潜移默化中就会热愛语文。先令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如先秦诸子百家、楚汉的浪漫文学、唐诗宋词、元明清的小说等;如近代的京海派作家,感伤文学和寻根文学等。
  如教《先秦诸子选读》,孔子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自信,荀子强调的“性无伪则不自美”,庄子强调的“天地有美而不言”,墨子之“兼爱、非攻、尚贤”的理想与实践,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高中阶段,选读这些包蕴着思想精华的经典文化名著,不只是在形式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更是在实际中无形中予以了落实。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必博观,”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读经典,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尊崇多元化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生博览了群书,还应个性化鉴赏,《课标》指出文化论著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在此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元化思维。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不同,决定了他们面对一部文化论著,会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作为教师应让学生走他们该走的路。
  比如上个学期我开展“感悟经典”的活动,分小说组、散文组、戏剧组。学生选了《红楼梦》、《茶馆》、《孝心无价》。面对全校语文教师,学生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红楼梦》组的同学讲了小说中的各种女子:柔软脱俗的林黛玉、温柔娴静的薛宝钗、精明泼辣的王熙凤,但这些女子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同学们还能联系张爱玲小说《有女同车》来分析女性的悲哀。《茶馆》组的同学表演了康顺子被卖的部分,从温顺的市民分析到老舍为何投太平湖而死的原因。《孝心无价》组的同学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亲人真挚的爱。全班学生都参与了,不局限于文本,都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
  现在没有统一的教学参考书,《课标》的导向是希望改变过去那种任何问题都要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情况。特别是文化论著更应多元化解读,于丹教授如此爱欢迎,就是因为个性化地解读了《论语》。作为教师在文学阅读中,应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三.进行研读探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标》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其中特别要提高对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所谓“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是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主动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研读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重点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度。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开展抄《三国》成语、诗歌,说《三国》、赏《三国》、考《三国》等活动;还可以是专著型的深研,如《论语》选读、《人间词话》等。也可引导学生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可根据本地区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设计专题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如本地的雕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小论文。
  研读和探究的方法有许多,并且任何学生都有探究的潜能。只有教师成为了文化论著的研究者,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老师角色也要变,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开发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
  文化论著研读是在语文教学改革新理念指导下推出的一门崭新的课程,它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文化论著研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作出重大的贡献。
  
  谭美平,教师,现居广东开平。
其他文献
她有一堆豆子一样的心事  几十年了  不知疲倦地翻炒  为此,烫伤了胳膊  还把遮雨的篷,烫了个洞  漏进风来  她全然不知。不知天边的彩虹  出现又隐没  不知曾经手握的小树苗  早已参天  也不知夕照满院  她正坐在温暖的光里  变故  如果不是光线突然变暗  埋頭赶路的人不会抬头  不会看见楼沿像猛兽的牙齿  咬住天空  不会感到冷气往骨缝里钻  她咬紧牙关  他正像被大风摇动的树  需要扶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对高三备考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的语文学习没有重视对文本读解、信息获取的训练,“读懂”文章还很成问题,更不用说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因此,复习、应考就要有针对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侧重谈谈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应试方法,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侧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及阐
新课程改革是极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放弃必要的价值导向,这将是不可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理应积极、主动的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全校人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规范的表现。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儒家教育思想与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创建以人为本、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课题。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观    因材施教实际上是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高中语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个人的性
回顾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对一句话特别敏感,那就是“将帅不力,累死三军”。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许多素养和能力,比如高尚的品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自觉的理性反思等等,但最不可缺少的追求和能力应该是,尽可能地节省学生的人力、物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的困惑  读了十几年的书,记忆中的语文学习似乎不像现在的学生学得那么辛苦。课本没有现在的厚,课文没有现在的多,作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贯彻实施好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比如重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全面发展,等等。近几年,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考此起彼伏,面对纷繁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思考
记叙文的写作是我们学生习作训练的重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记叙文要想打动读者,不仅要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构思新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还应跳动着作者的真情。可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很多同学写出来的文章却总是内容贫乏单调、语言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没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将人的丰富情感迁移到我们的写作中来,让我们写出来的文章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分析。    关注生活
同事爱好养盆景且颇有心得,他说首先是选料。最好从野外找那些天然生长的树苗,因为它们充分地吸取r大地的营养,长得枝繁叶茂,成型的基础好;第二步是修枝,从野外选拔出来的树苗,有些枝条不美或者多余,要大胆地修整或剪除;第三步是定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之成为人们认为美的造型,这样的景才能给人们以无穷的美感。我们以为,做景的过程与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笔者认为,要想教学生会作文,首先必须教学
鲁敏的小说《致邮差的情书》堪称一出轻喜剧。所以说它轻,是因为它篇幅短小,格局不大,并且重点不在讽刺。一个靠网络生存的时髦女孩,突然给一个“苦大仇深”的邮差写了一封情书,满心欢喜地期待改变邮差的生活,对邮差实行“救赎”和“超度”,邮差却令她大失所望,完全没有回报给她应有的激情和欣喜,相反当着她的面,将情书扔进了垃圾桶!好心未讨到好报,M无情的遭到生活的嘲弄。M虽然未必有捉弄罗林之心,但幻想中的故事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对话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策略,开展实施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提供实施策略:    一、构建开放型的语文课程观    开放型课程观是一种动态的课程观。它不再认为课程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一个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