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方式及配比对知母农艺性状的影响

来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y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知母栽培过程中最佳施肥方式和施肥配比,采用产自河北省易县的一年生知母苗,移栽进花盆统一进行缓苗管理后进行肥料试验,研究不同肥料配比对知母株高、地上部和根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处理的肥料稀释浓度为200倍时,添加2.0 g·L-1尿素+1.0 g·L-1硫酸钾的混合溶液30.0 mL、氨基酸水溶肥7.5 mL及GGR 8号22.5~30.0 mL的使用效果最佳,具体表现为株高较高,叶片较宽较厚、数量较多、氮含量及SPAD值较高,叶片鲜重及叶片干重较重,根长较长,须根数量较多,须根鲜重及须根干重较重,折干率较高;灌根处理的肥料稀释1000倍时,添加20.0 g尿素+10.0 g K2 SO4、氨基酸水溶肥10.0 mL及GGR 8号10.0~20.0 mL的使用效果最佳,总体来看,叶面喷施处理的使用效果相比灌根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他文献
从治理观念、治理主体和运行机制三方面对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契合性进行分析,并以B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分析其有效治理的实践经验,探索其治理有效性的逻辑转换.由此提出了提升各主体责任意识、明确各主体责任定位以及构建多元共治的网络机制等建议,以期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借鉴.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引起农村生态环境的普遍性问题,明确了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拓宽公共投资渠道、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形成生态治理规模经济,坚持绿色健康导向、以生态资源带动特色旅游,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拓展生态环境治理的内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形成多元主体共治新格局的协同治理策略,以期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分析双轨治理整合乡村振兴集体行动的实现路径及现实意义,以临沂市兰山区Z村为例,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第一书记嵌入农村的双轨治理过程.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作为基层治理主体通过互惠性的资源依赖、资源主导下的权力顶端、运动式自治动员3条整体性路径嵌入“村和户”基层治理客体之中,使行政动员下的资源整合在乡村振兴场域发生作用,使得Z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建设行动和创新管理服务方式4个方面取得实效.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如何实现乡村治理效能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状况,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载体,更是在诸多层面与乡村治理过程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从乡村治理场域下出发,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切入点,基于二者的互动基础探究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可能发挥的治理效能.从组织关系、治理资源、民主化水平和集体组织功能4个方面探索当前阻碍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乡村治理有效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深入挖掘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属性,以期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