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观察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从我院进行药物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归性分析,根据其依从性情况将完全依从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部分依从或不依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患者家庭经济收入较高、家庭支持度较高、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较多、药物副作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使用药物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时的依从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需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护理,以提高其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由于精神性疾病的特殊困扰、精神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家庭及社会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各种因素,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情绪及态度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对医疗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和抵触,而较差的依从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及转归均产生较大的影响[1]。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部分患者的根据其依从性进行分组对比,观察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进行药物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归性分析,男41例、女39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4.83±9.27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并使用抗精神分裂药物超过3个月以上;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伴随其他主要器官严重损伤和功能性障碍、药物依赖及成瘾、具有躯体病患或全身性疾病患者及治疗中断或无法配合调查研究患者[2]。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调查方案并明了该项调查的意义,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要求。
1.2分组
1.2.1分组情况
将抽取的80例精神分裂症使用药物治疗患者根据其服药依从性情况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为完全依从患者,共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对照组患者为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患者,共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患者治疗依从性评估标准
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准时准量的服药为完全依从;患者能够按照要求服药,但服用的时间和剂量均未达到医嘱要求为部分依从;患者80%以上时间拒绝服药或未能按要求服药为不依从。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这种相关的自身基础因素与临床因素进行回顾性统计,并按照分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药物使用时间、药物出现副作用情况、家庭经济收入及支持情况及对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患者家庭经济收入较高、家庭支持度较高、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较多、药物副作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使用药物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因为疾病的影响,对其生活、工作自理能力影响较大,其社会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家属亦须对患者投入较大精力进行监管,这对患者的家庭亦产生影响,是患者及其家庭均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尤其该病目前在临床上并没有根治方法,又经常出现复发,迁延不愈,很容易使家属失去治疗信心,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放弃治疗。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时的依从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需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护理,以提高其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
4护理对策
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特有病情和对服药依从性的临床影响因素,通过对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护理加强。
4.1 设置固定的护理人员,构建良好护患关系 由固定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避免频繁换人使患者产生陌生感、不信任感。尤其患者在刚入院时,对陌生的环境和封闭的病房往往会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的负面情绪。作为护理人员,应当在工作中保持耐心、热心,理解并同情患者,同时注意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信仰,陪同并帮助患者对周围的医疗环境进行熟悉、。在患者信任感、安全感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护患关系。
4.2加強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其家庭加强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其自身病情,认识到治疗及服药的意义及重要性,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治疗及生活;尤其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进行个别的咨询,并对其家属进行书面指导,以加强其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同时亦使患者周围人员尤其是其家庭成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对患者治疗的必要性,减少对患者的负面精神刺激,增强对患者的照顾、监督及与医护人员的配合。协助医护人员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增强患者对服药治疗和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并组织住院的病友和以取得较理想疗效的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增强患者的自信,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念。
4.3 心理护理及治疗 通过对患者的安抚及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建立信心,使患者由消极医治变为主动积极参与治疗;并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认知重建,纠正其对疾病及医治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提高治疗及服药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当其依从性较好时,给予肯定的鼓励;而当其依从性较差时,及时的予以批评指正。
4.4做好用药指导和调控 同时应进行良好的药物指导和调控,使患者清楚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对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并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进行一定的预防措施。对于已经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药物使用的调整,可以减少剂量及服药频率、减少药物的联合使用、更换药物或使用安坦等拮抗剂等。
参考文献
[1]齐巧玲,安新发,牛彩霞等.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9):18-20.
[2]朱永鑫,马瑶,墨伟静等.精神病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其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5):188-189.
【摘要】目的:观察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从我院进行药物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归性分析,根据其依从性情况将完全依从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部分依从或不依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患者家庭经济收入较高、家庭支持度较高、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较多、药物副作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使用药物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时的依从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需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护理,以提高其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由于精神性疾病的特殊困扰、精神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家庭及社会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各种因素,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情绪及态度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对医疗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和抵触,而较差的依从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及转归均产生较大的影响[1]。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部分患者的根据其依从性进行分组对比,观察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进行药物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归性分析,男41例、女39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4.83±9.27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并使用抗精神分裂药物超过3个月以上;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伴随其他主要器官严重损伤和功能性障碍、药物依赖及成瘾、具有躯体病患或全身性疾病患者及治疗中断或无法配合调查研究患者[2]。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调查方案并明了该项调查的意义,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要求。
1.2分组
1.2.1分组情况
将抽取的80例精神分裂症使用药物治疗患者根据其服药依从性情况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为完全依从患者,共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对照组患者为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患者,共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患者治疗依从性评估标准
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准时准量的服药为完全依从;患者能够按照要求服药,但服用的时间和剂量均未达到医嘱要求为部分依从;患者80%以上时间拒绝服药或未能按要求服药为不依从。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这种相关的自身基础因素与临床因素进行回顾性统计,并按照分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药物使用时间、药物出现副作用情况、家庭经济收入及支持情况及对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患者家庭经济收入较高、家庭支持度较高、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较多、药物副作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使用药物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因为疾病的影响,对其生活、工作自理能力影响较大,其社会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家属亦须对患者投入较大精力进行监管,这对患者的家庭亦产生影响,是患者及其家庭均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尤其该病目前在临床上并没有根治方法,又经常出现复发,迁延不愈,很容易使家属失去治疗信心,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放弃治疗。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时的依从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需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护理,以提高其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
4护理对策
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特有病情和对服药依从性的临床影响因素,通过对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护理加强。
4.1 设置固定的护理人员,构建良好护患关系 由固定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避免频繁换人使患者产生陌生感、不信任感。尤其患者在刚入院时,对陌生的环境和封闭的病房往往会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的负面情绪。作为护理人员,应当在工作中保持耐心、热心,理解并同情患者,同时注意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信仰,陪同并帮助患者对周围的医疗环境进行熟悉、。在患者信任感、安全感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护患关系。
4.2加強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其家庭加强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其自身病情,认识到治疗及服药的意义及重要性,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治疗及生活;尤其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进行个别的咨询,并对其家属进行书面指导,以加强其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同时亦使患者周围人员尤其是其家庭成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对患者治疗的必要性,减少对患者的负面精神刺激,增强对患者的照顾、监督及与医护人员的配合。协助医护人员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增强患者对服药治疗和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并组织住院的病友和以取得较理想疗效的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增强患者的自信,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念。
4.3 心理护理及治疗 通过对患者的安抚及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建立信心,使患者由消极医治变为主动积极参与治疗;并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认知重建,纠正其对疾病及医治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提高治疗及服药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当其依从性较好时,给予肯定的鼓励;而当其依从性较差时,及时的予以批评指正。
4.4做好用药指导和调控 同时应进行良好的药物指导和调控,使患者清楚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对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并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进行一定的预防措施。对于已经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药物使用的调整,可以减少剂量及服药频率、减少药物的联合使用、更换药物或使用安坦等拮抗剂等。
参考文献
[1]齐巧玲,安新发,牛彩霞等.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9):18-20.
[2]朱永鑫,马瑶,墨伟静等.精神病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其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5):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