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礼旸
独立食评家
法国美食会会员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在寻觅“正在消失的上海美食”的过程中,常常惊喜地发现,不少上海美食在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富有浓郁的市井风味。我深切地感到仔细探究、玩味这样的市井风味,其快意和享受,常常远胜于尝到这些美食本身。
“笃笃笃,卖糖粥!”
石库门里长大的上海人,小时候恐怕都听过这样一首儿歌:“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核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问(向)侬讨只小花狗!”不但听到过,而且自己也唱过,玩过那像“老鹰捉小鸡”,又不全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儿歌几代人都唱过,生命力特强。我幼时唱这首儿歌时,心里直纳闷:三斤蒲桃四斤壳,那肉该是多少呢?再说,“张家老伯伯”是否有其人呢?待到自己的儿子、孙女也唱这首儿歌时,才知道,“张家老伯伯”确有其人,姓张名阿香,是百余年前肩挑担子,走街串巷,手敲竹筒,“笃笃笃,卖糖粥!”待赚了一些钱,就到城隍庙大殿戏台下设立固定摊位,专卖香甜可口的老城隍庙桂花赤豆糖粥,在大紫铜锅里烹成,燃料是干透的枣树枝。客人买粥时,老伯伯舀了一勺白粥,稍侧过碗,再舀一勺赤豆,放平了,俨然一碗“红白镶”,售七个铜板,合一分银,故又唤“一分镶”。
靠唱小调广为招徕的,还有梨膏糖。幼时傍晚的上海街头,昏暗的路灯下,随处可见小贩用苏北说唱来推销梨膏糖:“老爹爹吃了吾的梨膏糖呀,一觉到大天光呀;老奶奶吃了吾的梨膏糖呀,耳不聋来眼不花呀……”还有社会各式人等,吃了梨膏糖,有什么好处,并配以“呜呀呜里哐呀,梨呀梨膏糖呀!”的衬词。其登堂入室者,则有老城隍庙前广场杂耍之处,现场生产梨膏糖的“朱品斋”,一边操作,一边唱:“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山(三)楂麦芽能消食,使(四)君子能打小囡痨;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人参三七草;七星炉内生炭火,八卦炉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补共煎熬。”朱品斋据说创业于前清咸丰年间(约公元1854年前后),当是现今梨膏糖商店的前身。
鸭肫肝和火腿粽子
在上海,说起“稻香村”,几乎无人不知是“肫肝大王”。这一鲜美小吃,是姑娘和老太太们偏爱的零食。但说起来也许你不会相信,它最早的顾客即是“四马路”(今福州路)上的妓女和老鸨。1930年,苏州人高敬贤在四马路开了一爿小小的“稻香村”。高老板是否想做李纨(《红楼梦》里宝玉的寡嫂,贾兰他妈,孀居在“稻香村”)无从稽考;但欲借此在十里洋场中保存一些土气,却是显而易见的。起初,这小店里卖些糕饼、蜜饯、糖果等茶食。后来,高敬贤从广东人熬粥、煲汤时喜欢放些鸭肫肝提鲜的饮食习俗中得到启发,精选优质鸭肫肝,经腌渍、风干、蒸煮,使之色泽红亮,鲜中略带咸味。切片细嚼,越嚼越有味。
“稻香村”鸭肫肝首先博得马路边最闲散,也最好吃的青楼中风尘女子的青睐。而后,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孕妇、胃纳欠佳病人闻香后纷至沓来,“稻香村”遂成为鸭肫肝的代名词。而当大姑娘、小媳妇、少奶奶、老太太们抿嘴大嚼鲜美的鸭肫肝时,一幅美丽的风俗图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湖州有一种美食“诸老大粽子”。每当夜幕降临,“火腿粽子……猪油细沙粽子”的叫卖声沿街而来。那叫卖的人,就是“诸老大粽子”的创始人诸光潮。此粽长条四角形,小巧玲珑,诙谐的湖州人甚至将嘴大的人谑称为“横塞诸老大”。其之所以名“老大”,据说源于每次挎桶卖粽者粽子评比均为第一,人称“老大”。而这种美食多在深夜时出来叫卖,因为其主顾往往为赢了麻将“出血”买夜宵者。妙的是沪上街巷,深夜也有叫卖“火腿粽子”者,顾客同样是搓麻将的赌客。我自己幼时就被沉醉于“方城大战”中的父母差遣,从亭子间窗口吊一只篮子下去,内有碗一只,钱若干,向挑着“骆驼担”来卖“柴爿馄饨”者售得极鲜馄饨一碗,吊上来,因而也可获食一两只小馄饨的资格。不过小贩不叫唤,只敲梆子。双方均有信誉,钞票绝无假币,馄饨亦非赝品,因而相安无事,还有下次生意可做。
“潮流滑稽”和鸽蛋圆子
1930年前后,著名点心师“跷脚”王有发精心制作了夏令冷食点心——鸽蛋圆子,冷而不硬,一咬一包薄荷糖水流入嘴内,沁人心脾,因色泽和形态酷似鸽蛋而得名,专供湖心亭茶楼销售。这一名点几度兴废,后来配方及工艺由九曲桥堍的桂花厅点心师傅继承下来。当时上海有名的“潮流滑稽”刘春山,当城隍庙举行庙会时,在桂花厅前“唱新闻”(应该是今之“海派清口”的祖师爷吧),吸引了一大帮人。人们游兴正浓,肚内已空,少不得光顾一下桂花厅,鸽蛋圆子因此销路大增。
中国古代将经商之地称作“市井”,《管子·小匡》曰:“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这就是说,四四方方围起来,好比打井一样,就可以做生意了。另外,有井的地方,行人累了可以坐下来喝点水,顺便也做买卖了。有市井当然有市井阶层,有市井文化,市井饮食成为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料理自古以来有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市井菜)、民间菜、寺院菜、(少数)民族菜,以及改良过的外来菜之分。在建城有720年历史,逐渐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无论量还是质,市井菜其实是上海菜的主流和中坚。
我国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不断城市化的过程。认真研究市井饮食文化,探究其中的规律,努力发展我们的乡土饮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无愧于脚下这块热土,当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
独立食评家
法国美食会会员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在寻觅“正在消失的上海美食”的过程中,常常惊喜地发现,不少上海美食在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富有浓郁的市井风味。我深切地感到仔细探究、玩味这样的市井风味,其快意和享受,常常远胜于尝到这些美食本身。
“笃笃笃,卖糖粥!”
石库门里长大的上海人,小时候恐怕都听过这样一首儿歌:“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核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问(向)侬讨只小花狗!”不但听到过,而且自己也唱过,玩过那像“老鹰捉小鸡”,又不全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儿歌几代人都唱过,生命力特强。我幼时唱这首儿歌时,心里直纳闷:三斤蒲桃四斤壳,那肉该是多少呢?再说,“张家老伯伯”是否有其人呢?待到自己的儿子、孙女也唱这首儿歌时,才知道,“张家老伯伯”确有其人,姓张名阿香,是百余年前肩挑担子,走街串巷,手敲竹筒,“笃笃笃,卖糖粥!”待赚了一些钱,就到城隍庙大殿戏台下设立固定摊位,专卖香甜可口的老城隍庙桂花赤豆糖粥,在大紫铜锅里烹成,燃料是干透的枣树枝。客人买粥时,老伯伯舀了一勺白粥,稍侧过碗,再舀一勺赤豆,放平了,俨然一碗“红白镶”,售七个铜板,合一分银,故又唤“一分镶”。
靠唱小调广为招徕的,还有梨膏糖。幼时傍晚的上海街头,昏暗的路灯下,随处可见小贩用苏北说唱来推销梨膏糖:“老爹爹吃了吾的梨膏糖呀,一觉到大天光呀;老奶奶吃了吾的梨膏糖呀,耳不聋来眼不花呀……”还有社会各式人等,吃了梨膏糖,有什么好处,并配以“呜呀呜里哐呀,梨呀梨膏糖呀!”的衬词。其登堂入室者,则有老城隍庙前广场杂耍之处,现场生产梨膏糖的“朱品斋”,一边操作,一边唱:“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山(三)楂麦芽能消食,使(四)君子能打小囡痨;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人参三七草;七星炉内生炭火,八卦炉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补共煎熬。”朱品斋据说创业于前清咸丰年间(约公元1854年前后),当是现今梨膏糖商店的前身。
鸭肫肝和火腿粽子
在上海,说起“稻香村”,几乎无人不知是“肫肝大王”。这一鲜美小吃,是姑娘和老太太们偏爱的零食。但说起来也许你不会相信,它最早的顾客即是“四马路”(今福州路)上的妓女和老鸨。1930年,苏州人高敬贤在四马路开了一爿小小的“稻香村”。高老板是否想做李纨(《红楼梦》里宝玉的寡嫂,贾兰他妈,孀居在“稻香村”)无从稽考;但欲借此在十里洋场中保存一些土气,却是显而易见的。起初,这小店里卖些糕饼、蜜饯、糖果等茶食。后来,高敬贤从广东人熬粥、煲汤时喜欢放些鸭肫肝提鲜的饮食习俗中得到启发,精选优质鸭肫肝,经腌渍、风干、蒸煮,使之色泽红亮,鲜中略带咸味。切片细嚼,越嚼越有味。
“稻香村”鸭肫肝首先博得马路边最闲散,也最好吃的青楼中风尘女子的青睐。而后,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孕妇、胃纳欠佳病人闻香后纷至沓来,“稻香村”遂成为鸭肫肝的代名词。而当大姑娘、小媳妇、少奶奶、老太太们抿嘴大嚼鲜美的鸭肫肝时,一幅美丽的风俗图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湖州有一种美食“诸老大粽子”。每当夜幕降临,“火腿粽子……猪油细沙粽子”的叫卖声沿街而来。那叫卖的人,就是“诸老大粽子”的创始人诸光潮。此粽长条四角形,小巧玲珑,诙谐的湖州人甚至将嘴大的人谑称为“横塞诸老大”。其之所以名“老大”,据说源于每次挎桶卖粽者粽子评比均为第一,人称“老大”。而这种美食多在深夜时出来叫卖,因为其主顾往往为赢了麻将“出血”买夜宵者。妙的是沪上街巷,深夜也有叫卖“火腿粽子”者,顾客同样是搓麻将的赌客。我自己幼时就被沉醉于“方城大战”中的父母差遣,从亭子间窗口吊一只篮子下去,内有碗一只,钱若干,向挑着“骆驼担”来卖“柴爿馄饨”者售得极鲜馄饨一碗,吊上来,因而也可获食一两只小馄饨的资格。不过小贩不叫唤,只敲梆子。双方均有信誉,钞票绝无假币,馄饨亦非赝品,因而相安无事,还有下次生意可做。
“潮流滑稽”和鸽蛋圆子
1930年前后,著名点心师“跷脚”王有发精心制作了夏令冷食点心——鸽蛋圆子,冷而不硬,一咬一包薄荷糖水流入嘴内,沁人心脾,因色泽和形态酷似鸽蛋而得名,专供湖心亭茶楼销售。这一名点几度兴废,后来配方及工艺由九曲桥堍的桂花厅点心师傅继承下来。当时上海有名的“潮流滑稽”刘春山,当城隍庙举行庙会时,在桂花厅前“唱新闻”(应该是今之“海派清口”的祖师爷吧),吸引了一大帮人。人们游兴正浓,肚内已空,少不得光顾一下桂花厅,鸽蛋圆子因此销路大增。
中国古代将经商之地称作“市井”,《管子·小匡》曰:“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这就是说,四四方方围起来,好比打井一样,就可以做生意了。另外,有井的地方,行人累了可以坐下来喝点水,顺便也做买卖了。有市井当然有市井阶层,有市井文化,市井饮食成为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料理自古以来有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市井菜)、民间菜、寺院菜、(少数)民族菜,以及改良过的外来菜之分。在建城有720年历史,逐渐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无论量还是质,市井菜其实是上海菜的主流和中坚。
我国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不断城市化的过程。认真研究市井饮食文化,探究其中的规律,努力发展我们的乡土饮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无愧于脚下这块热土,当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