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整理所学过的知识,使某些遗忘的内容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巩固,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形成知识网络。它更多地是一个加深理解数学知识,扩大数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过程。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复习课,对于不同的教师,方法是不同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和平时上课的经验来说,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复习的内容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复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复习课要从新角度,引发新的思考,给学生新的感受,使学生产生复习的兴趣,从而沟通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形成网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系统的、完整的印象。
如复习《倍数和因数》时,教师设计让学生用扑克牌玩游戏。扑克牌有A(1)——K(13)13张扑克牌。先请同学们随机抽取一张,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说一句话。如:抽到9,可以说:“9是3的倍数,9是18的因数。”接着再抽两张牌说一句话。如:学生抽到4和3,可以说:“3是奇数,4是偶数,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最大公因数是1。”等等。玩扑克牌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活动,它本身所具备的趣味性和游戏性,使学生在期待中快速融入课堂。在游戏中,学生走进“倍数和因数”的王国,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复习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
二、明确目标,增强复习课的针对性
复习课进行时,教师不能只按教材的顺序把旧知识机械地重现、简单地罗列出来,或采用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平铺直叙地一一列举各个知识点。而应加以归类整理、重组知识点、加强复习内容的针对性。可以针对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有联系、易混淆的知识放在一起复习,也可以针对学生平时的知识缺漏设计复习内容。
例如,复习《倍数和因数》时,教师先设计让学生用扑克牌玩游戏。请学生们随机抽取一张或两张牌,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说一句话。教师从反馈中发现学生对因数、倍数、奇数、偶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对质数和合数比较模糊。因此,在复习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复习质数和合数的知识上,使学生的缺漏知识及时得到弥补。
三、总结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在数学复习课中,知识点复习完后,学生要从本质上认识知识体系,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契领地整理出一系列知识框架,使得知识点横成片、竖成线,形成网络。在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低年段的复习,知识点可以由教师进行整理、提升,但要注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并注重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中高年段的复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对比补充,建构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常见的网络构建方式有:1.串联式网络构建。就是把几个相关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先后呈现出来。如,复习学过的四边形。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2.并联式网络构建。就是把多个在内容上属于一类的知识呈现出来。如复习图形与变换,图形的3种变换方式“平移、旋转、轴对称”,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可以把它们各自的要素、作图要领并列构建出来。
3.分支式网络构建。就是从一个知识点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衍生出多个相关知识,然后就其中的每个知识再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支,最终构建起知识网络。如,复习线的认识。先从线引出一线特征和二线特征。再从一线特征引出直线、线段、射线;从二线特征引出相交、不相交。最后再把直线、线段、射线、相交、不相交再分别分支构建。
四、分层练习,提升学生的能力
我们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要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样可以让优生吃得饱,中差生吃得好。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两份题,优生做提高题,中差生做基础题。这样,中差生可以巩固基础知识,优生可以优化知识结构。这样做能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同时在练习设计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复习课的练习也应注意有效性。比如复习概念的练习,学生对知识点容易相互混淆,那么我们可以设计成判断题。再如计算复习课,要注重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性,那么我们可以设计“小诊所”(即改错题)和开放题。
2.应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复习中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3.综合性。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用的方式有题组练习,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
五、注重评价,体验复习课的快乐
评价能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调控,改进学习方法。可以是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复习的快乐。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回答要夸一夸,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在小组合作时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一评。复习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让每个学生参与评价自己,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总之,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复习课的设计要有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要清晰,要能提纲挈领,要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整理有序,复习有效的目的。
(责编韦淑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复习课,对于不同的教师,方法是不同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和平时上课的经验来说,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复习的内容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复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复习课要从新角度,引发新的思考,给学生新的感受,使学生产生复习的兴趣,从而沟通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形成网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系统的、完整的印象。
如复习《倍数和因数》时,教师设计让学生用扑克牌玩游戏。扑克牌有A(1)——K(13)13张扑克牌。先请同学们随机抽取一张,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说一句话。如:抽到9,可以说:“9是3的倍数,9是18的因数。”接着再抽两张牌说一句话。如:学生抽到4和3,可以说:“3是奇数,4是偶数,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最大公因数是1。”等等。玩扑克牌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活动,它本身所具备的趣味性和游戏性,使学生在期待中快速融入课堂。在游戏中,学生走进“倍数和因数”的王国,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复习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
二、明确目标,增强复习课的针对性
复习课进行时,教师不能只按教材的顺序把旧知识机械地重现、简单地罗列出来,或采用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平铺直叙地一一列举各个知识点。而应加以归类整理、重组知识点、加强复习内容的针对性。可以针对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有联系、易混淆的知识放在一起复习,也可以针对学生平时的知识缺漏设计复习内容。
例如,复习《倍数和因数》时,教师先设计让学生用扑克牌玩游戏。请学生们随机抽取一张或两张牌,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说一句话。教师从反馈中发现学生对因数、倍数、奇数、偶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对质数和合数比较模糊。因此,在复习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复习质数和合数的知识上,使学生的缺漏知识及时得到弥补。
三、总结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在数学复习课中,知识点复习完后,学生要从本质上认识知识体系,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契领地整理出一系列知识框架,使得知识点横成片、竖成线,形成网络。在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低年段的复习,知识点可以由教师进行整理、提升,但要注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并注重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中高年段的复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对比补充,建构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常见的网络构建方式有:1.串联式网络构建。就是把几个相关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先后呈现出来。如,复习学过的四边形。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2.并联式网络构建。就是把多个在内容上属于一类的知识呈现出来。如复习图形与变换,图形的3种变换方式“平移、旋转、轴对称”,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可以把它们各自的要素、作图要领并列构建出来。
3.分支式网络构建。就是从一个知识点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衍生出多个相关知识,然后就其中的每个知识再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支,最终构建起知识网络。如,复习线的认识。先从线引出一线特征和二线特征。再从一线特征引出直线、线段、射线;从二线特征引出相交、不相交。最后再把直线、线段、射线、相交、不相交再分别分支构建。
四、分层练习,提升学生的能力
我们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要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样可以让优生吃得饱,中差生吃得好。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两份题,优生做提高题,中差生做基础题。这样,中差生可以巩固基础知识,优生可以优化知识结构。这样做能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同时在练习设计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复习课的练习也应注意有效性。比如复习概念的练习,学生对知识点容易相互混淆,那么我们可以设计成判断题。再如计算复习课,要注重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性,那么我们可以设计“小诊所”(即改错题)和开放题。
2.应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复习中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3.综合性。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用的方式有题组练习,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
五、注重评价,体验复习课的快乐
评价能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调控,改进学习方法。可以是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复习的快乐。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回答要夸一夸,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在小组合作时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一评。复习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让每个学生参与评价自己,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总之,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复习课的设计要有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要清晰,要能提纲挈领,要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整理有序,复习有效的目的。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