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沙棘产业化的发展,沙棘育苗过程中出现的苗期病虫害日趋严重。介绍沙棘苗期主要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果沙棘;苗期病虫害;发生;防治
大果沙棘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的珍贵树种,具有“小灌木,多功能,大产业”的特性。大果沙棘果、枝、叶富含200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有“天然营养库”的美称,是保健饮料、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随着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度加工,对沙棘原科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我国现有沙棘资源均为中国沙棘亚种,表现为果小、刺多、产量低、经济效益低。这是制约我国沙棘产量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引种世界上最優良的沙棘品种——俄罗斯大果沙棘,是实现沙棘资源建设良种化、增加农民收入、保证为沙棘加工提供高营养优质原料的捷径之一。
俄罗斯无刺大果沙棘的引、选、育成功,大大加快了我国沙棘品种改良的步伐。随着沙棘产业化的发展,沙棘育苗过程中出现的苗期病虫害日趋严重。本文就在沙棘嫩枝扦插育苗生产及实生育苗生产中发生的苗期病虫害,进行的调查及防治研究情况介绍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1苗期主要病害
育苗期间,发生的猝倒病(也称立枯病)较重。幼苗猝倒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沙棘工作者普遍关注,可算是沙棘苗圃的第一大病害。
1.1症状
幼苗出土后生长到2~4片真叶时,根颈处出现褐色长形病斑,病部凹陷,以后则向上、下蔓延,环缢根颈,苗木倒伏,然后死亡。
1.2病原菌
猝倒病病原菌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主要有:①立枯丝核菌,不产孢子,只有菌丝和菌核。幼嫩菌无色,母枝与分枝成锐角分枝,分枝处溢缩;老熟菌丝褐色,分隔溢缩显著,细胞中部膨大呈藕节状。菌核形状不规则,褐色。可随流水传播,菌丝体可在幼苗株间进行短距离接触传染。②镰刀霉属的几个种。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弯曲无色,多分隔。小型分生孢子椭圆或卵圆形,无色,单胞或双胞。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侵染,病菌随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1.3病害发生规律
猝倒病的发生时期及发病高峰期,因各地气候条件和播种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自幼苗出土至1个月左右为发病盛期。雨量大、降雨次数多、空气相对湿度高,发病率高。幼苗出土3个月以后,病害的危险性就不大了。
1.4防治措施
猝倒病的防治重点必须放在播种以前。一旦发病,来势迅猛,未及时采取措施的苗木已大量死亡,所以发病以后的处理只能是一种辅助措施。
(1)土壤及种子处理。由于猝倒病来源于土壤,故在播种前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土壤以控制或杀死病菌,是防治猝倒病的很有效和应用很广的方法。一般用五氯硝基苯和敌克松按3∶1的比例处理,也可在细干土中混入2%~3%的黑矾粉制成药土,撒1 500~2 250kg/hm2。
(2)幼苗发病后的处理。用药土或药液施于苗木茎基部。如果育苗地较干,则配成高锰酸钾1∶1 000的浓度浇于苗茎基部。另外,选择0.2%的甲基托布津药剂喷洒,第二天再用0.2%的多菌灵药剂喷洒,再隔3~4d分别喷洒2次。这样连续喷施灭菌效果更好,发现病症后,施药越早越好。
2苗期主要虫害
沙棘蚜虫(Capitophorus hippophaes walk)是沙棘苗期发生的主要虫害。
2.1生活史
以卵在树枝芽苞处越冬,当芽苞开放时,幼虫进行孵化,成为无翅胎生雌蚜,并钻入松散的芽内吸汁,而后转入叶背继续为害。雌蚜生殖约2~3周后产幼虫40~50多条。盛夏时节,产生有翅雌蚜,飞行于林中,刺吸嫩汁液,形成新的蚜虫群体。
2.2危害症状
叶子受害后扭曲,变黄色,掉落。
2.3防治方法
由于蚜虫体小,生殖力强,种群数量变动快,故在防治上要抓紧有利时机,及时进行化学防治。严重时,可用1 000倍抗蚜威防治,或氧化乐果原液加水5~10倍后涂干。
3参考文献
[1] THOMAS S. C. Li,温秀凤.沙棘育种[J].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6(1):23-24.
[2] 贾玉,刘伟,王海平.国内外沙棘开发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127-128.
[3] 连桂梅,白凤忠,梁守坤,等.沙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S1):23,27.
[4] 向道丽,郭长健,杨少良. 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1):78-80.
[5] 李敏.中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历程分析[J]. 沙棘,2005(2):1-5.
[6] 李晶,上官铁梁.山西北部沙棘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J].山东学报,2006(2):222-227.
关键词 大果沙棘;苗期病虫害;发生;防治
大果沙棘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的珍贵树种,具有“小灌木,多功能,大产业”的特性。大果沙棘果、枝、叶富含200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有“天然营养库”的美称,是保健饮料、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随着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度加工,对沙棘原科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我国现有沙棘资源均为中国沙棘亚种,表现为果小、刺多、产量低、经济效益低。这是制约我国沙棘产量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引种世界上最優良的沙棘品种——俄罗斯大果沙棘,是实现沙棘资源建设良种化、增加农民收入、保证为沙棘加工提供高营养优质原料的捷径之一。
俄罗斯无刺大果沙棘的引、选、育成功,大大加快了我国沙棘品种改良的步伐。随着沙棘产业化的发展,沙棘育苗过程中出现的苗期病虫害日趋严重。本文就在沙棘嫩枝扦插育苗生产及实生育苗生产中发生的苗期病虫害,进行的调查及防治研究情况介绍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1苗期主要病害
育苗期间,发生的猝倒病(也称立枯病)较重。幼苗猝倒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沙棘工作者普遍关注,可算是沙棘苗圃的第一大病害。
1.1症状
幼苗出土后生长到2~4片真叶时,根颈处出现褐色长形病斑,病部凹陷,以后则向上、下蔓延,环缢根颈,苗木倒伏,然后死亡。
1.2病原菌
猝倒病病原菌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主要有:①立枯丝核菌,不产孢子,只有菌丝和菌核。幼嫩菌无色,母枝与分枝成锐角分枝,分枝处溢缩;老熟菌丝褐色,分隔溢缩显著,细胞中部膨大呈藕节状。菌核形状不规则,褐色。可随流水传播,菌丝体可在幼苗株间进行短距离接触传染。②镰刀霉属的几个种。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弯曲无色,多分隔。小型分生孢子椭圆或卵圆形,无色,单胞或双胞。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侵染,病菌随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1.3病害发生规律
猝倒病的发生时期及发病高峰期,因各地气候条件和播种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自幼苗出土至1个月左右为发病盛期。雨量大、降雨次数多、空气相对湿度高,发病率高。幼苗出土3个月以后,病害的危险性就不大了。
1.4防治措施
猝倒病的防治重点必须放在播种以前。一旦发病,来势迅猛,未及时采取措施的苗木已大量死亡,所以发病以后的处理只能是一种辅助措施。
(1)土壤及种子处理。由于猝倒病来源于土壤,故在播种前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土壤以控制或杀死病菌,是防治猝倒病的很有效和应用很广的方法。一般用五氯硝基苯和敌克松按3∶1的比例处理,也可在细干土中混入2%~3%的黑矾粉制成药土,撒1 500~2 250kg/hm2。
(2)幼苗发病后的处理。用药土或药液施于苗木茎基部。如果育苗地较干,则配成高锰酸钾1∶1 000的浓度浇于苗茎基部。另外,选择0.2%的甲基托布津药剂喷洒,第二天再用0.2%的多菌灵药剂喷洒,再隔3~4d分别喷洒2次。这样连续喷施灭菌效果更好,发现病症后,施药越早越好。
2苗期主要虫害
沙棘蚜虫(Capitophorus hippophaes walk)是沙棘苗期发生的主要虫害。
2.1生活史
以卵在树枝芽苞处越冬,当芽苞开放时,幼虫进行孵化,成为无翅胎生雌蚜,并钻入松散的芽内吸汁,而后转入叶背继续为害。雌蚜生殖约2~3周后产幼虫40~50多条。盛夏时节,产生有翅雌蚜,飞行于林中,刺吸嫩汁液,形成新的蚜虫群体。
2.2危害症状
叶子受害后扭曲,变黄色,掉落。
2.3防治方法
由于蚜虫体小,生殖力强,种群数量变动快,故在防治上要抓紧有利时机,及时进行化学防治。严重时,可用1 000倍抗蚜威防治,或氧化乐果原液加水5~10倍后涂干。
3参考文献
[1] THOMAS S. C. Li,温秀凤.沙棘育种[J].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6(1):23-24.
[2] 贾玉,刘伟,王海平.国内外沙棘开发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127-128.
[3] 连桂梅,白凤忠,梁守坤,等.沙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S1):23,27.
[4] 向道丽,郭长健,杨少良. 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1):78-80.
[5] 李敏.中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历程分析[J]. 沙棘,2005(2):1-5.
[6] 李晶,上官铁梁.山西北部沙棘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J].山东学报,2006(2):2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