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与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feng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对更好地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其健康人格,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终身教育 大学生 终身体育观 培养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思想在体育中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以及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
  一、高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主要场所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风行的“终身教育”思潮的必然发展。1968年,终身教育第一次成为国际会议的议题,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整套理论,形成当前国际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北京体育大学王则珊教授于1987年率先在我国开启了终身体育研究的先河。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旨在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兴趣和爱好,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从事体育锻炼做好准备,体现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随着终身教育的出现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学生时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也是贯穿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二)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终生健身者。我国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
  1.高校体育是贯彻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他一切都会成为空谈。
  3.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和核心,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途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实施大众体育教育的理想场所。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其健康人格,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端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要从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要素上来拓展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要有1~2个优势项目,使每一个学生自觉参与到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当中去,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其次,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把学生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加进来,如武术、气功、太极拳、健身跑、游泳、网球等。要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游戏性、健身性和时代性。
  再次,教学方法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性,要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变灌输为交流、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一为多样、变封闭式为开放式,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学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重视个体评价,主张以个人的进步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加强宣传,增强学生身体锻炼的意识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形式,如校报、橱窗、黑板报、广播电视、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校运动会、体育节、体育比赛、俱乐部、体育知识竞赛等)。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中,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各种活动自然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自觉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最终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实施课内外一体化
  课内外结合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和途径。我们应因人而异地建立个性化的锻炼模式,把体育健康课程与课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体育健康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应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方面入手,以战略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将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淑芳.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培养的新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4(1).
  [2] 陈琦.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1).
  [3]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初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结合体育教学,阐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初中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本文中作者以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为主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个人见解与看法。  关键词 高校教学 体育文化 大学生 社会化  一、高校体育文化和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一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体育从古至今影响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体育更加广泛地进入城乡、社区、家庭和个人生活。体育正在愈演愈烈地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成为主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决定力量,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体育 生活方式 影响  一、早期人类体育与原始生活方式的关联  早在远古蛮荒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通过对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形式的分析,得出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长期逐渐积累形成的。  关键词 青年体育教师 教学 风格  体育教学风格是体育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思想,教学作风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表现。它的本质在于它的独特性
利用荧光技术研究了在人体生理酸度条件下,苏丹Ⅰ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发现苏丹Ⅰ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 Weaver-Burk方程处理荧光猝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针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体育教学的特性以及体育运动的属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以及对个别学生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正确的体育运动疗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课堂教学 心理素质 身心健康  一、学生心理素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