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而课外作业则是巩固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仍不难发现这样的作业设计:或简单的重复抄写,或机械的死记硬背,或枯燥的题海苦练,或呆板的知识仿效,或钻牛角尖的偏题怪题。试想,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怎能主动积极、心情愉悦地完成?他们的语文素养又怎能得到提升?因此,我认为对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进行变革,真正把学生从繁琐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是刻不容缓的。下面,我就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灵活新颖,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确实,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置趣味性的作业,就是要让学生找到作业的快乐,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高效率,才会事半功倍。
如在教完生字、新词后,我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往往会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保证明天课堂听写时能够全对,便不用再抄写生字。”结果他们为了不用抄生字,便会想方设法去记住生字,如“燥”和“躁”很多孩子都很容易混淆,有一个孩子是这么去记的,他说:“急躁就会跺脚,所以是足字旁。而火可以让湿的东西变干燥,所以干燥是火字旁。”孩子们记生字的方法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此机械地抄写词语的作业也能因形式的变化取得良好的效应。不难相信,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于作业的设计上,学生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教学中我还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设计了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等形式各样的语文家庭作业。
这样的作业,学生有常做常新之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将学习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写作业的浓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面向全体,因生而易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而“多元化”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一改以往一刀切、命令式、强制式的做法,改为给学生的作业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了张籍的《秋思》后,可设计以下几项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A、背诵、默写《秋思》。
B、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C、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B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C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三项作业难度依次提高,分别适应于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作业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致自然会提高,语文素养也自然得以提高。
三、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课堂中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重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多元化”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比如,学了《少年闰土》,补充读《故乡》;读了《草原》,推荐阅读老舍的其它著作;学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搜集、了解各地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与老师、同学共享。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布置一些可操作性的题目,如传统端午节来临时,可以动手包粽子,插艾条,划龙船,搜集相关故事传说、办手抄报等。
这种创造性地拓展延伸,深化了课文内容,给课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四、回归生活,获取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解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领悟人生的意义,使精神日益丰富、健康纯洁。因此我们要让作业成为生活的向导,在生活中完成作业,也能达到收获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目的。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冬季去聆听肃杀的寒风。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孩子们都会从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我们也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听爷爷奶奶讲一讲过去的故事,听亲朋好友讲讲最近发生的趣闻,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还可以在家进行有目的的说话训练,如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协助,适当指点孩子说话要通顺、连贯、有重点、用词恰当等。
总之,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不断地研究和探讨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灵活新颖,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确实,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置趣味性的作业,就是要让学生找到作业的快乐,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高效率,才会事半功倍。
如在教完生字、新词后,我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往往会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保证明天课堂听写时能够全对,便不用再抄写生字。”结果他们为了不用抄生字,便会想方设法去记住生字,如“燥”和“躁”很多孩子都很容易混淆,有一个孩子是这么去记的,他说:“急躁就会跺脚,所以是足字旁。而火可以让湿的东西变干燥,所以干燥是火字旁。”孩子们记生字的方法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此机械地抄写词语的作业也能因形式的变化取得良好的效应。不难相信,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于作业的设计上,学生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教学中我还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设计了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等形式各样的语文家庭作业。
这样的作业,学生有常做常新之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将学习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写作业的浓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面向全体,因生而易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而“多元化”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一改以往一刀切、命令式、强制式的做法,改为给学生的作业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了张籍的《秋思》后,可设计以下几项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A、背诵、默写《秋思》。
B、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C、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B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C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三项作业难度依次提高,分别适应于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作业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致自然会提高,语文素养也自然得以提高。
三、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课堂中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重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多元化”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比如,学了《少年闰土》,补充读《故乡》;读了《草原》,推荐阅读老舍的其它著作;学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搜集、了解各地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与老师、同学共享。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布置一些可操作性的题目,如传统端午节来临时,可以动手包粽子,插艾条,划龙船,搜集相关故事传说、办手抄报等。
这种创造性地拓展延伸,深化了课文内容,给课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四、回归生活,获取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解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领悟人生的意义,使精神日益丰富、健康纯洁。因此我们要让作业成为生活的向导,在生活中完成作业,也能达到收获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目的。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冬季去聆听肃杀的寒风。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孩子们都会从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我们也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听爷爷奶奶讲一讲过去的故事,听亲朋好友讲讲最近发生的趣闻,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还可以在家进行有目的的说话训练,如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协助,适当指点孩子说话要通顺、连贯、有重点、用词恰当等。
总之,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不断地研究和探讨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