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法律基础部分的教育,如何把精神和理念的教育落实到有效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这些教学内容的生命力所在,我们需要运用当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并探索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问题。
关键词:法律基础;教学体系;构建
一、明确教学理念和精神
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的理念和精神,对法律基础教育理念和精神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如何使学生实现内化到外化的过程,首先是学生对精神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其次是用于指导分析和看待社会以及身边的实际问题,最后则是落脚于学生自觉地形成法律意识,守法护法并用法。唯有如此,法律基础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实效性,并能帮助学生成长,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围绕这一目的来开展。
二、研究教学问题
1.对原有教材体系内容的理解
教材体系绪论部分体现的法律素质的介绍是一个总起,同时也是特别明确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在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分三章,每章的培养目的不同,第五章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权利与义务观念,增强对宪法的认同感和维护宪法尊严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第六章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涵,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大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提升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第七章主要是理解个人品德修养的意义,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依据社会要求,加强道德和法律修养,提高学生总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水平。
围绕这些教学目标,根绝具体内容的性质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的划分,笔者主要划分为法治精神模块、法治理念模块、三大生活领域法律模块,从这三大模块再设置每个模块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教学手段。法治精神模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法律的起源过程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由此顺带介绍法律文化,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我国法治进程的艰辛并坚定道路和信心。法治理念模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对当下社会现实所反映的问题与所倡导的法治理念之间的差距能持科学理性的态度,了解党和国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建立平稳的社会心态。
2.提炼学生关注的问题
根据当下的热点、重点以及难点问题,根据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打破章节的界限,设置提炼几个大的模块,下面再设置若干个小问题,按这一形式重新整合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但对于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如何进行筛选和整合并最终确立有集中教学资源解决价值的问题难度较大。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参考党中央关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和问题的论述,找到教学设计的结合点,避免陷在每一个具体和细节的问题上。
3.应对优秀网络资源的挑战(慕课)
“MOOCs”,中文译名“慕课”,是由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观看。Coursera与edX、udacity并称为慕课“三驾马车”。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
在这一资源库里,有众多的公民教育课和其他类型政治课程,设计的画面冲击效果好,教师授课精彩。而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还没有向这一高地进发,这种形式的课程首先能从其存在和运行的形式吸引学生,其次可以引领新的面对面课堂模式,教师和学生不再像以往的传统模式那样教师主讲,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简单地阐释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三、创新教学方法(微课背景下)
1.微课的制作
根据上述对慕课的内容,把原有的课程开发成微课的形式是当下的主要趋势,很多专业类的课程也在紧跟这一趋势。微课对思政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制作优秀的微课,可重新焕发思政课的魅力,引领更多的学生进步。
将法律基础教育部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具有较大难度,关于法治精神和理念的讲解即便是拆分小知识点,要在微课的时长内讲明白、讲生动难度也较大。目前很多微课是把原有的完整的课堂内容进行拆分,并进行加工和修饰,以保证其完整链条。但原有内容的拆分并不能解决知识点短小精悍的问题,有的内容甚至比较冗长。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依照微课设计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设置知识点(体系),并进行具体的录制。录制过程还需要注意制作技术方面的问题,如何使课程画面生动精美也是横跨在众多老师面前的难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技术的培训指导和协助。
微课的制作不仅是教师团队的工作,更可以引领学生团队进行微课的制作达到朋辈教育的目的。学生在制作的过程可同时完成两个目标,一是可以制作教学设计中由学生完成的自主教育部分,二是可以在微课制作的技术上协助任课教师,避免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术手段层面而耽误了内容的提升。
2.学生的课堂引导
在实施微课后,课堂与以往的操作模式大有不同,其更着重强调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在应对学生获得大量更新更快信息的前提下,教师的引导需要作更多的准备和梳理,同时在学生发散思考后合理规整内容,合理控制课堂的讨论范围。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课后的跟踪交流
微课的普及和开展更强调师生的交流,诚然,微课已能解释清楚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但不是解决知识系统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发散和整合思考需要更多的引导。微课客观上达到了一对一的效果,但实质对教师的辅导和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会就某个知识点展开更为详细和丰富的思考,教师的信息量也必须提高,如何及时在微课的基础上建立及时和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尤其是问题研究和探讨是增强微课开展意义的重要工程。
4.实践的开展
这里的实践主要是指学生的实践,法治教育的实践多是以学生观摩和感悟为主,在有限条件和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实践教学全覆盖变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认为同样的运用学生队伍本身进行覆盖是解决的办法之一,亲身参与体验的学生制作实践教学的视频资料并进行讲解,在实践尝试中发现此种方式比直接播放网络的法制教育资源要更能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庆英.实现教材体系转化,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版),2010(19):122—123.
[2]习徐莹.教学媒体技术发展推动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
[3]习褚晓红,刘成新.刍议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J].教育科学,2007(03):25—26.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关键词:法律基础;教学体系;构建
一、明确教学理念和精神
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的理念和精神,对法律基础教育理念和精神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如何使学生实现内化到外化的过程,首先是学生对精神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其次是用于指导分析和看待社会以及身边的实际问题,最后则是落脚于学生自觉地形成法律意识,守法护法并用法。唯有如此,法律基础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实效性,并能帮助学生成长,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围绕这一目的来开展。
二、研究教学问题
1.对原有教材体系内容的理解
教材体系绪论部分体现的法律素质的介绍是一个总起,同时也是特别明确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在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分三章,每章的培养目的不同,第五章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权利与义务观念,增强对宪法的认同感和维护宪法尊严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第六章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涵,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大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提升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第七章主要是理解个人品德修养的意义,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依据社会要求,加强道德和法律修养,提高学生总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水平。
围绕这些教学目标,根绝具体内容的性质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的划分,笔者主要划分为法治精神模块、法治理念模块、三大生活领域法律模块,从这三大模块再设置每个模块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教学手段。法治精神模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法律的起源过程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由此顺带介绍法律文化,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我国法治进程的艰辛并坚定道路和信心。法治理念模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对当下社会现实所反映的问题与所倡导的法治理念之间的差距能持科学理性的态度,了解党和国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建立平稳的社会心态。
2.提炼学生关注的问题
根据当下的热点、重点以及难点问题,根据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打破章节的界限,设置提炼几个大的模块,下面再设置若干个小问题,按这一形式重新整合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但对于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如何进行筛选和整合并最终确立有集中教学资源解决价值的问题难度较大。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参考党中央关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和问题的论述,找到教学设计的结合点,避免陷在每一个具体和细节的问题上。
3.应对优秀网络资源的挑战(慕课)
“MOOCs”,中文译名“慕课”,是由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观看。Coursera与edX、udacity并称为慕课“三驾马车”。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
在这一资源库里,有众多的公民教育课和其他类型政治课程,设计的画面冲击效果好,教师授课精彩。而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还没有向这一高地进发,这种形式的课程首先能从其存在和运行的形式吸引学生,其次可以引领新的面对面课堂模式,教师和学生不再像以往的传统模式那样教师主讲,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简单地阐释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三、创新教学方法(微课背景下)
1.微课的制作
根据上述对慕课的内容,把原有的课程开发成微课的形式是当下的主要趋势,很多专业类的课程也在紧跟这一趋势。微课对思政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制作优秀的微课,可重新焕发思政课的魅力,引领更多的学生进步。
将法律基础教育部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具有较大难度,关于法治精神和理念的讲解即便是拆分小知识点,要在微课的时长内讲明白、讲生动难度也较大。目前很多微课是把原有的完整的课堂内容进行拆分,并进行加工和修饰,以保证其完整链条。但原有内容的拆分并不能解决知识点短小精悍的问题,有的内容甚至比较冗长。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依照微课设计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设置知识点(体系),并进行具体的录制。录制过程还需要注意制作技术方面的问题,如何使课程画面生动精美也是横跨在众多老师面前的难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技术的培训指导和协助。
微课的制作不仅是教师团队的工作,更可以引领学生团队进行微课的制作达到朋辈教育的目的。学生在制作的过程可同时完成两个目标,一是可以制作教学设计中由学生完成的自主教育部分,二是可以在微课制作的技术上协助任课教师,避免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术手段层面而耽误了内容的提升。
2.学生的课堂引导
在实施微课后,课堂与以往的操作模式大有不同,其更着重强调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在应对学生获得大量更新更快信息的前提下,教师的引导需要作更多的准备和梳理,同时在学生发散思考后合理规整内容,合理控制课堂的讨论范围。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课后的跟踪交流
微课的普及和开展更强调师生的交流,诚然,微课已能解释清楚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但不是解决知识系统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发散和整合思考需要更多的引导。微课客观上达到了一对一的效果,但实质对教师的辅导和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会就某个知识点展开更为详细和丰富的思考,教师的信息量也必须提高,如何及时在微课的基础上建立及时和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尤其是问题研究和探讨是增强微课开展意义的重要工程。
4.实践的开展
这里的实践主要是指学生的实践,法治教育的实践多是以学生观摩和感悟为主,在有限条件和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实践教学全覆盖变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认为同样的运用学生队伍本身进行覆盖是解决的办法之一,亲身参与体验的学生制作实践教学的视频资料并进行讲解,在实践尝试中发现此种方式比直接播放网络的法制教育资源要更能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庆英.实现教材体系转化,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版),2010(19):122—123.
[2]习徐莹.教学媒体技术发展推动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
[3]习褚晓红,刘成新.刍议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J].教育科学,2007(03):25—26.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