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西海(外一篇)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尽头,何处有芳丘?
  《红楼梦》的林黛玉这样问到,她真切希望有一个和自己冰清玉洁的身心相称的,可以让自己长眠的地方。我想,这也是许多俗世间人曾经有过的期盼吧。
  这次西北行最后的一站是青海湖,古时又叫西海,兴许,这会是我有生之年能到的最西边的所在了。
  西北、西方、西海、西天,难道,天的尽头果真是与西相连着的吗?
  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路,沿着宗喀巴大师走过的路,沿着唐高僧玄奘走过的路,朝着青海湖走着,心里还一直萦绕着文成公主在日月山最后回望长安,走向西藏那悲情、悲沧却又不乏史诗性的成分的画面。
  一念间,我们竟然就到了平生从未到过的大草原了,世间所有的景色,不是摄影,不是照片,不是画,也不是视频。而是眼睛、大脑和情感面对自然风物的折射和映像。没有亲身到过,看过,亲自感受过的风景就只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标本。当大片大片的牛羊和一望无际的宽阔的草地迎面扑来,你只能为自己对草原的储存而自惭形秽;当一条没有尽头笔直通往地平线的大路一直延伸,你知道,那就是天路,就是天尽头了;当地平线和天边出现一条蓝色的线时,直觉告诉你,青海湖到了。车儿继续前行着,所有人都被惊异着,这哪里是风景,实是进了天界呀,是草原,却是出现了平铺于视野所能及的油菜花海;是花海,却又是苍茫无沿的草原;是牧场,却又是碧蓝苍翠的湖海;是湖海,却又是北国那大漠般的沙丘……愈近,景色非但没有消退,反是愈加的美丽,灰色、淡蓝、碧蓝、淡绿、墨蓝、翡翠,色彩在不停的变幻着;蓝天、白云、远山、绿草、黄花、花衣、来时的地方和四周的远山又成了布景,美丽在不停地变幻着;所有的人和建筑、船舶都成了点缀,青海湖以其大美、绝美、雄美、圣美、静美把所有的一切都囊括在自己的怀中,成为她美的一份子。在这里,天地静默无语,却震撼人心;一切都安谧宁静,圣洁清幽,却直达灵魂;她自身散发大自然与生俱来的永恒的静寂,能把所有的心都沉静如一潭清水,和她融为一体,忘记了喧嚣,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功名利禄,每一处,都能把你消融;每一处,都可以让你屏息;每一处,都能让你心醉,你无需做什么,甚至不愿意拍照。只是默默地看,静静地观,悄悄地行,如果时间允许,所有来人都愿意在此长留相守,成为她的一部分。
  坐上船,任鸬鹚在眼帘中飞翔,任湟鱼在身边游荡,任天地湖把自己轻拥,心中已是一片空灵和澄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4583平方公里。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38米,平均深度15米绕湖一周360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湖中有蛋岛、海西皮、三块石、沙岛、海心山五座小岛。我们所到,只不过是青海湖一角。不过这已足够,她早以慑走了我和同伴的魂魄。
  在藏民族的传说中,青海湖居住着赤霞女王九姐妹神,藏民族一直把青海湖视为神灵崇拜,青海湖已完完全全俘虏了他们的心魂,每逢藏历年前,数以万计的信徒都会到青海湖磕头转湖朝拜,要完成转湖一周的朝拜,要三个月,一路的风餐露宿,身心备受煎熬,以此表达对佛的虔诚,从而求得今生来世的平安和幸福。
  在湖边,我看到许多垒砌的玛尼堆,那是信众们对神灵的崇拜之地,也是信众们和神进行对话所在;在一些路口。我看到一些玛尼墙,那是信众们对佛对神永不消退的祷告;在来的路上,导游给我们介绍藏民族的天葬、水葬等一些风俗习惯,并将曾经的天葬台指给我们看,还有一路走来,随处可见的幡旗幡带,这些,都让我心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辽阔和博大的自然面前,在洁净和肃穆的地域面前,人会把自己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把心恢复到原有的大小,不会膨胀,不会放大,不会失去该有的平静,在那里的宗教,其本质还是天地人合一的表现,即便是生死也是平常,生生死死,也不是什么界限,只是一种往返和轮回。
  这时,我想起王洛宾在青海湖边写出的那曲脍炙人口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唯其有青海湖的梦幻和痴恋,他才会把让心爱的姑娘的的羊鞭的抽打变成一种享受和甜蜜;也只有青海湖那绝美的风景,才能让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和王洛宾演绎一出惊天动地的忘年恋。
  正在两人往来频繁时,三毛在一次告别80多岁的王洛宾回台湾后却出人意料的自杀,把生命定格在40多岁,常有人说她是内心忧郁和心灵的疲倦而死去的,但我知道,她一生喜欢流浪和漂泊,曾几度奔波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里,又经历过和荷西的刻骨铭心的婚姻,对爱、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世俗,当她来到新疆,来到青藏高原,来到青海湖湖边,她是否也受到了世界屋脊的摄魂和佛的召唤,把生死看的不再重要,最终毅然走向永恒。
  绝美的风景引出绝念的震撼,也彰显出无可替代的孤独,青海湖的壮丽和孤静仿佛有一个永恒圣洁的神灵在行走着,散发着,召唤着,会让每个到青海湖的人身心里的俗世尘念都轻轻滑落在湖面,悄然融入苍茫无际的湛蓝里,犹如进入心如止水,波平如镜的境地。生命中那些华丽,那些粉饰雕琢,那些牵牵绊绊,都如浮光掠影,在大美的青海湖的面前,化为一缕轻烟袅袅飘散。
  《西藏生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生和死,是每个人最大的两桩事情!行走在生死的旷野,每个人都在路上”……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能忘记的。如果忘记其他事情,只有那件事没有忘记,你就不用担心;反之,如果你记得、参与并完成其他事情,却忘记那件事,那你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每一个高原生活的藏族人,他们都会牢牢记住这件事,像死去一样活着,如活着一般死去,好像从来没活过一样存在,好像从来没离开一样死去。
  当你到了如此的境界,哪里都是青海湖一樣的天堂,哪里都是林黛玉所期盼的香丘。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面对青海湖,面对人世间所有,在青海湖畔神秘消失、失踪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替我说出了全部。
  走近菩提
  在西夏远逝的的伤感中,竟然在一夜之间,又穿越了千里,到了西宁,还没有搞清东南西北,迷迷糊糊中,便被拉到距西宁二十六公里之外青海省湟中鲁沙儿镇,去看塔尔寺。
  塔尔寺,是藏区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其它5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
  对于佛和佛教,我多少是逃脱不了那无形的“罩”的,按生辰八字推,我的命理是带有“华盖星”,不过,自小到也果真对那中华的神秘文化有着兴趣,因而多少了解了佛的一些事理,只是自己从来做事都是浅尝辄止,对佛的知晓仅是皮毛,又生成是佛缘浅薄的那种,甚至连“缘”字用起来都是羞愧的。
  自小接触的佛,印象最深最大的事理当是“生死轮回”了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一粒种子根植在我周边那些人的心中,后来读了《西游记》,对佛的理解以为就是唐僧那般,是一个人一生的目标和期盼,必需努力地取经,努力地修成菩萨,成就正果的,至于为何要作菩萨,菩萨是干什么的,是不晓得的。
  后来大些了,知道汉族的佛教和藏传的佛教是不同的,不过终归还是吃喝拉撒睡重要,七情六欲重要,功名利禄重要,于是,一直陷于红尘俗世中,再也没有去探究佛教的究竟。
  不过菩提树还是知晓的,相传当年佛祖释迦牟尼舍去王位的继承人,正是在一株菩提树下坐禅,苦思冥想,忽然灵光连通了天地人三界,洞悉了所有的大道,顿然觉悟而成佛。在佛教的经典里,菩提是圣树,是和佛教的一部分,和佛是相生相依的,有佛寺便有菩提,有菩提也就有佛寺,每每香火旺盛的佛寺,菩提也是年代久远,根茂枝,叶繁果密的。
  那菩提树倒也真是不一般的,都是无法而果,无需灿烂,无需绚丽,只是用青绿的菩提树叶经历春夏秋冬的阳光雨露,风霜雪寒。偏偏就结下了佛缘的无花果,最终成为僧侣手中和心中的佛珠了。
  在湟中县鲁沙儿镇,有一个天然像莲花盛开的地方,四周有五座莲花花瓣样的山,围着一个山坳。公元1357年一个圣神的日子,一位藏族妈妈在莲花山坳里放牧,没料到提前发作,生下一个孩子,便自己剪下脐带。岂料就在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颗菩提树,菩提树也生的奇异,树根向四面八方延伸,如一个人身子四肢展开,更为神奇的是,这颗菩提树生有十万片菩提树叶,片片叶上自然呈现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而那孩子也非同小可,自小就对佛表现出超人的兴趣,十六岁时就只身去西藏寻法,一去就多年不返,这般就苦了他的母亲,老人家思念成疾,让人捎去了一束白发和一封信,想要儿子回家一见,这位儿子因为佛教事业无法归返,大哭一场,寄回一幅用自身鲜血画成的自画像,也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的地方建一座塔,如见我一样”。这位母亲知道有生之年是见不着儿子了,就把全部的思念都凝聚在实现儿子的希望上,她把一直保存着的儿子的胞衣埋在菩提树下,以菩提树为核心用石片一点一点的垒起塔来,星转斗移,母亲的行为被周围的人和信徒们知道了,也纷纷来帮忙。终于一座莲聚塔建起了,以后几百年的岁月里,塔不停地改建、扩建着,形成一个享誉天下的名寺。先有树,后有塔,再有寺,因名塔尔寺。
  后来,人们知道,那个建塔尔寺的母亲叫香萍阿切夫人,那个生在塔尔寺菩提树下的儿子就是创建藏传佛教最著名的格鲁教(黄教)的宗喀巴大师,这位大师也许不太了解藏传佛教不知端里,然而达赖喇嘛和班禅都是知道的。因为首位达赖喇嘛和班禅就是他的两大弟子转世的,而且达赖喇嘛和班禅是从第三世开始的,而把第一世和第二世留给他和他的两大弟子。他就是藏传佛教的开山鼻祖,是第一世达赖喇嘛。
  对于虔诚的藏族同胞,塔尔寺至高和神圣,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以塔为核心发展为占地600余亩,殿堂52座。僧舍房屋9600多间。僧众700余人的大寺名寺。僅金瓦殿就花黄金100多公斤。还形成了塔尔寺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到这里来的信徒络绎不绝。
  在塔尔寺,我看到大金瓦殿的信徒在无比虔诚的磕着长头,把那里所有的地板都磨的油光,他们手中持着念珠,只因殿内那菩提树那十万片树叶片片都有一个佛,每一个都要磕到,一般要完成这个目标,年轻人需要三个月,老年人要半年,为了不计算错误,磕头时用念珠计数。对他们来说。这十万树叶上佛就是他们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的目标,而身边人,殿外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
  据说,殿中那座包银的佛塔,里面就是宗喀巴生下时的那颗菩提树,那树一直活着,殿内的喇嘛指着殿外的一颗菩提树说,那就是塔里的树伸在殿外的树。倍加神奇的是,在如此干燥的地方,裸露的菩提树的根部还生有青苔,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来塔尔寺的信徒都期盼这颗菩提树能落下一片叶子,更期盼能看到菩提树叶上的佛像,如果看到,那就是和佛有真缘的,从此会进入叩拜十万个头的行列里,我当然是没有那个真缘的。菩提树下,空空如也,一片菩提树叶,更不用说佛像了。
  我若有所失,竟想起神秀和慧能那段人人皆知的偈语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处在俗尘凡间的我只是喜欢这些语句,似乎是明白这里面的一些寓意的,但一到世事在身就身不由己了。此时此刻,我心里总也忘不了那个母亲,纠结这那个母亲期盼相思儿子的那个眼神,纠结这那个母亲在生命奄奄一息时还在往塔上堆垒石片的场景。
  她让我心痛,让我心碎,只是我知道这位母亲始终没有抱怨儿子半句,她把所有的爱都汇聚在塔尔寺上,把人间母亲所有的无私和伟大的都在儿子的事业和悟道中延续。那位儿子的事业也终于成就,他造就了一个拯救人类的精神天界,那里纯净如蓝天,那里纯净如湖水,那里纯净如明镜,那里纯净的如孩子的心空,直是到了当下的世界里,还依然那样弥足珍贵,给处在物欲横流中的现代人类留下唯一一个通往本真净土的通道。
  想到这里,我已然不再为那位母亲纠结。我由此对塔尔寺三绝不再痴迷,对那些白塔、银寺、金像不再好奇,因为那只是所有僧侣、喇嘛、活佛和信徒一种通往圣灵的依托和虔诚的表达,是决不应该用俗世的价值去看待和衡量的。
  游人依然车水马龙,摩肩接踵,可我一时间竟感觉不到,喧嚣了。我的目光和心境犹如那些僧侣和信徒般的淡然和空灵。我知道,塔尔寺不是看的,不是游的,是感的、是悟的、是敬的。
  是啊,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日出、日落;缘起、缘尽;生生息息,自生自灭,交替轮回,实是一片混沌。释迦牟尼最后的悟道,就是世界本没有道。
  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来去自然,匆匆如常。
  菩提树,是可以开在每个人心中的,它带给每个人的,会是一种宁静,一种源自内心的淡定和宁静。
其他文献
爱  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爱天空,河流、萌动的春色,爱雨水、篝火、遥不可及的星光。  还有多少爱,可以抵挡得了那汹涌而至的时间。总有一天,夕阳拽着天空的脖子往下拉,风在一夜之间苍老。  身体里的那一点爱,已经日暮途穷。我想用它再爱一次:  用一滴泪光,爱一棵被風吹弯的稗草;用一怀苦难,爱一头难产的母牛;用一场空旷,爱所有的荒凉、凋零和枯萎。  一切都来不及了。  一座墓地,将把一个人的余生,和他残存
期刊
夜,深山  如果给此刻此地一个词:  我会掘地三尺  不。要三丈  或达地心,找出“生死”二字  熔岩翻滚,在那里  虚空尽无,在这里  我的千度浆液不敌一缕山风  不抵秋枫三枝两叶  我要的就是这样  包括这夜色,这江湖,这人世间  酒三两,风一丈  李白,不请自来  山中有水,冷月不冷  水流绕山,渗入,成烟  只为在你的山河写一封长信  给深冬,给日子  信笺上有青翠,挺拔  真实的故事里,
期刊
档案  躲在黑暗的深处,你是沉默的石头。  即使有光,你也不会言语。  所有的文字都有飞翔的愿望,赋形于物;而你死死拴着一个人的过去,偶尔被带走,被投递,成为一处明明灭灭的灯火。  你还原了一个人,又脱离而去。  你是镜子最光洁的部分,也是最枯燥的部分。  你享有春日的花朵,还享有秋日的静谧与果实。  那些古怪的谎话,那些旧日的说辞,也会汇聚成海,掀起海啸。如果有一天爆发,就将一发而不可收拾。  
期刊
文学创作承载人生孤愤  2003年,一部名为《关中匪事》的电视剧伴随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大实话般的主题曲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伴随电视剧的红火,参演的一大批演员也迅速走红。电视剧无疑是原作的强大推手,亦夯实了作家贺绪林在陕西文学序列中的独特建构,确立了他的文学地位。尤其是电视剧改编完整地体现了原作《兔儿岭》(又名昨夜风雨)的精神风貌、气质,亦是对贺绪林创作的客观认定。 
期刊
一枚落叶遮住了故乡  一路黄金的颜色,一路粮食的芳香,只有雾茫茫的天空没有果实。这座以盛产无烟煤著称的城市,安放着我的学校和故乡。  还有一些屹立着的松树,在不远的山头站岗,守卫着一群学子的梦。在这个小小的属于阳泉市的名叫平定的县城,多少往事正在秋天的尘土中发芽。  被大雨清洗过的一座校园,一枚落叶遮住了我的故乡。我只是在一个寂寞的秋天,像一株小草,从生命的一种状态,向另一处春天开拔。  夜宿西安
期刊
众生与众神  仰天之际,就知道脚印的深浅  不肯也不愿做任何的修饰与润色  芸芸众生,在看透时交给宿命  不拒绝也不排斥所有的贪婪与取舍  诸神在呼应的分水岭间飘过  向往与幻想才能鼓足行囊  众生在攀缘祈祷中指点江山  拔仙台,才是太乙布法的中央  朦胧或者意象  从黄柏塬到斗母峰  从远门口到玉皇池  发情的羚牛正在分水岭走入洞房  黄河在北、长江在南、红腹稚的经血  把大岭南北层林尽染…… 
期刊
她坐的出租车堵在老城区的主干道上。白线和白线之间竖条条排着六行车线,交通瘫痪了。道路指示牌在烈日下发出白炽光线,紫外线和红外线穿透指示牌向外发射。路两旁的树荫面积很小,连同树根都被正午的日光晒透,树冠上榨干了水分的绿叶子,蔫着,坠着,像热极的狗耷拉出黏软的舌头。喧嚣和噪音都化成汗水从大地上所有的毛孔中流出,又迅速化成蒸汽升腾去了。  打车软件提示二十八分钟后到达火车站,距K1085次列车开动还有二
期刊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三十,祖父也五十多了。  我不喜欢待在黑漆漆的屋子。冬天里下雪,父亲打着伞,抱着我,把我包裹得只留两个眼珠子和鼻孔在外面露着。等我六七岁跑的欢的时候,便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转悠了,我十岁,祖父也六十多了。  我四月出生,院子里韭菜正绿,祖父要叫我韭菜,但父母亲不喜欢,这名字,到底没有叫起来。  祖父终日戴在他的园子里忙碌,我跟着他,他戴着草帽,我戴着树叶和狗尾巴草编的帽子。  祖父的
期刊
关中秋后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苞谷叶子晒起了卷卷,一点不比三伏天凉快,空气中连一丝丝儿风都没有。  大清早,男人们就光着膀子,村里当然不比乡镇热闹,三米见宽的街道,两边零星摆了些小摊,地上铺块彩条布,堆上辣子、茄子、豇豆……都是自己种的时令菜,扯开了嗓子叫卖,买的人并不多。  好几家推三轮车卖豆腐的小贩,车上的木板垫着纱布,摆着切好的豆腐,三指宽一小块一小块,颜色有点深。见我过来,老板急着招呼,急
期刊
庭院  清晨到达,西塘尚未睁开朦胧的睡眼。  穿街,过桥,轻踏西塘的梦,我们来到了临河人家。  身边是蜿蜒绵长的抢雨河,远远的粉墙托出绵绵不休的黛瓦,低低地吟着旧时的断章。门廊前的红灯笼,晕开朦胧的红,点睛着墨迹未干的画卷。站在即将入住的庭院前,透过门廊,小心的打量着内庭,江南的诗意扑面而来。  踏着苔痕的青砖,店主在前,我们尾随身后。右拐,穿过里弄,再从月拱门左拐,在一间竹菊的门前站定。  吱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