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危重症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转运过程中风险系数高,易诱发程度不一的并发症,甚至发生死亡。对如何提高危重症患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是我们急诊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问题,本文深入分析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现状,并从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三个节点,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提出防范措施,设置相应流程,确保各阶段转运安全。
【关键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护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3-0248-02
危重患者转运目的通常是为获得进一步的诊断、治疗[1]。转运过程中的人员因素、仪器设备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均可加剧转运风险,如何提升转运安全性,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转运护理现状
通常情况下,转运可分为院际及院内转运。院际转运是指发生在医院与医院之间的院前转运,由基层医院或非专科医院向更具收治条件的医院转运,使病人获得进一步诊疗和照护的机会[2]。院内转运是指对同一医疗单位内的各不同医疗区域间转运,此类转运主要目的为病症诊治、诊断性检查,且多数患者存在多次转运现象。目前,导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主要与仪器设备及转运人员等因素紧密相关[3]。仪器设备方面主要为呼吸机电池故障、管道扭曲、氧饱和度探头滑脱、氧气耗尽等;患者方面主要为引流管滑脱、意外拔管、通气过度及沟通不良等,对病人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 提高转运安全性对策
在全院开展品管圈的势头下,2015年5月我们成立了急救小组,根据PDCA原理[4],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流程改进方案。把危重病人转运分为三个关键节点,包括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三个阶段。按每个节点特点设置相应流程。
2.1 实施转运前的流程设置
此阶段的核心业务包括路况评估、仪器设备评估、氧气储备、医生的院际会诊和医务人员的实地评估[5]。人员和车辆准备由科室管理人员完成,仪器清点和性能检测由当班人员完成。医务人员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指脉氧饱和度、血压情况、气道与痰液情况、气管插管的时间(插管时间长的患者可能会因路途颠簸造成气道静脉破损而大出血)。在转运前对所潜在的风险因素予以充分评估,归结安全隐患有以下几点:
1.运送方式不当,加重病情。如护士为方便运送病人使用轮椅转运,而心肌梗塞类病人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坐起会加重心脏负担,危及生命。颅脑外伤病人在运送途中剧烈震荡,上下坡是不采取头高脚底位,容易引起脑水肿和出血。对病情预后不良。
2.转运工具使用不当致病人坠地,引发护理纠纷。
3.途中不注意观察病情,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静脉通路脱落、堵塞。如病人突然病情变化护延误抢救时间
5.氧气供给不符合要求,容易造成肺部损伤。
6.缺乏一些抢救设备,如吸引装置,气管插管装置,给途中抢救带来一定难度。
2.2 实施转运阶段的流程设置
此阶段的核心业务包括患者交接与安置,病情监测,用药管理,管道管理,应急处理[6]。确定转运患者后,由高业务素质护理人员陪同,严格遵守转运途中各项规章制度,依据转运流程开展操作,降低意外事件发生可能性。护理对策:
1.心理护理。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灵活采用适当的方法去同情、关心和支持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转运途中正确搬运,加强途中监测,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7]。根据病情给予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吸氧、间断吸痰,维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有各种管路的,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氧管、胃管、导尿管等,要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滑脱,保证管路通畅。严密观察病情,如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颅内高压患者的瞳孔及意识改变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加强医护的配合。
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松解衣领和紧身衣裤。若有假牙或牙齿松动者应取出。舌后坠者用舌钳将舌拉出后再放置口咽通气管。昏迷患者充分吸氧、平卧、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以防吸人性肺炎和窒息。[8]如患者呼吸器做辅助呼吸,应牢固固定插管,避免转运途中插管脱出或移位。
4.适当的约束病人,防止意外,在搬动和转运途中,应适当的约束病人,防止跌伤和拔除各种管道。观察病人烦躁的原因,特别是用了甘露醇等脱水剂,又没有留置导尿管的病人,要检查膀胱区是否充盈,及时留置导尿管。
5.保证绿色通道的通道,使用车载手机汇报病人的病情,病情危重患者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同时通知CT室做好准备,通知估计到达时间,保证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
2.3 实施转运后流程设置
此阶段的核心业务包括与接诊医院(科室)的衔接,物品清点,救护车的终末消毒,院前急救记录的完善[9]。患者到达转运目的地后需强化患者安全护理,重视对转运末期的把关作用。护送至目的地后,同接收的医护人员共同完成患者安置工作,进行床头交接,将患者病情变化与处置过程做好记录,共同填写相关交接手续,确诊无误后签名。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及时。双方交接时还应注重语言交流技巧,防止交接内容对患者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应对患者知情同意权予以充分尊重,将病情、诊治计划向患者、家属予以详细告知,创建良好护患关系。以品管圈活动提升患者转运安全性,将患者转运交接班时产生漏项现象降至最低,提升护理者组织策划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及质量管理意识。
结束语:危重患者转运并非简单搬运,而是给危重患者获得救治的重要连接点,是集护理、诊治及监护为一体的医疗工作。为保证危重患者转运安全,医护人员应对转运前做好病情评估工作及预处理工作,安排高业务素质转运人员,配置相应急救药品、仪器设备等,保障患者安全转运至目的地,得到及时诊断、救治。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急诊成年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危险因素筛选与MEWS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2]李建芳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研究现状及启示[J]内科,2014,9(02):221-223
[3]黄丽萍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5,17(36):38-39.
[4]刘瑛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26 (17):40-42.
[5]武秀昆.2013急诊医学回顾与展望:院前急救[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1):18-20.
[6]杨建中,王晓静,帕尔哈提·拜合提,等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转运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20( 12):1374-1376.
[7]英武桂,韦蓉,唐育鹏,等优化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转运系统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12):842-845
【关键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护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3-0248-02
危重患者转运目的通常是为获得进一步的诊断、治疗[1]。转运过程中的人员因素、仪器设备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均可加剧转运风险,如何提升转运安全性,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转运护理现状
通常情况下,转运可分为院际及院内转运。院际转运是指发生在医院与医院之间的院前转运,由基层医院或非专科医院向更具收治条件的医院转运,使病人获得进一步诊疗和照护的机会[2]。院内转运是指对同一医疗单位内的各不同医疗区域间转运,此类转运主要目的为病症诊治、诊断性检查,且多数患者存在多次转运现象。目前,导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主要与仪器设备及转运人员等因素紧密相关[3]。仪器设备方面主要为呼吸机电池故障、管道扭曲、氧饱和度探头滑脱、氧气耗尽等;患者方面主要为引流管滑脱、意外拔管、通气过度及沟通不良等,对病人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 提高转运安全性对策
在全院开展品管圈的势头下,2015年5月我们成立了急救小组,根据PDCA原理[4],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流程改进方案。把危重病人转运分为三个关键节点,包括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三个阶段。按每个节点特点设置相应流程。
2.1 实施转运前的流程设置
此阶段的核心业务包括路况评估、仪器设备评估、氧气储备、医生的院际会诊和医务人员的实地评估[5]。人员和车辆准备由科室管理人员完成,仪器清点和性能检测由当班人员完成。医务人员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指脉氧饱和度、血压情况、气道与痰液情况、气管插管的时间(插管时间长的患者可能会因路途颠簸造成气道静脉破损而大出血)。在转运前对所潜在的风险因素予以充分评估,归结安全隐患有以下几点:
1.运送方式不当,加重病情。如护士为方便运送病人使用轮椅转运,而心肌梗塞类病人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坐起会加重心脏负担,危及生命。颅脑外伤病人在运送途中剧烈震荡,上下坡是不采取头高脚底位,容易引起脑水肿和出血。对病情预后不良。
2.转运工具使用不当致病人坠地,引发护理纠纷。
3.途中不注意观察病情,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静脉通路脱落、堵塞。如病人突然病情变化护延误抢救时间
5.氧气供给不符合要求,容易造成肺部损伤。
6.缺乏一些抢救设备,如吸引装置,气管插管装置,给途中抢救带来一定难度。
2.2 实施转运阶段的流程设置
此阶段的核心业务包括患者交接与安置,病情监测,用药管理,管道管理,应急处理[6]。确定转运患者后,由高业务素质护理人员陪同,严格遵守转运途中各项规章制度,依据转运流程开展操作,降低意外事件发生可能性。护理对策:
1.心理护理。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灵活采用适当的方法去同情、关心和支持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转运途中正确搬运,加强途中监测,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7]。根据病情给予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吸氧、间断吸痰,维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有各种管路的,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氧管、胃管、导尿管等,要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滑脱,保证管路通畅。严密观察病情,如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颅内高压患者的瞳孔及意识改变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加强医护的配合。
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松解衣领和紧身衣裤。若有假牙或牙齿松动者应取出。舌后坠者用舌钳将舌拉出后再放置口咽通气管。昏迷患者充分吸氧、平卧、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以防吸人性肺炎和窒息。[8]如患者呼吸器做辅助呼吸,应牢固固定插管,避免转运途中插管脱出或移位。
4.适当的约束病人,防止意外,在搬动和转运途中,应适当的约束病人,防止跌伤和拔除各种管道。观察病人烦躁的原因,特别是用了甘露醇等脱水剂,又没有留置导尿管的病人,要检查膀胱区是否充盈,及时留置导尿管。
5.保证绿色通道的通道,使用车载手机汇报病人的病情,病情危重患者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同时通知CT室做好准备,通知估计到达时间,保证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
2.3 实施转运后流程设置
此阶段的核心业务包括与接诊医院(科室)的衔接,物品清点,救护车的终末消毒,院前急救记录的完善[9]。患者到达转运目的地后需强化患者安全护理,重视对转运末期的把关作用。护送至目的地后,同接收的医护人员共同完成患者安置工作,进行床头交接,将患者病情变化与处置过程做好记录,共同填写相关交接手续,确诊无误后签名。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及时。双方交接时还应注重语言交流技巧,防止交接内容对患者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应对患者知情同意权予以充分尊重,将病情、诊治计划向患者、家属予以详细告知,创建良好护患关系。以品管圈活动提升患者转运安全性,将患者转运交接班时产生漏项现象降至最低,提升护理者组织策划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及质量管理意识。
结束语:危重患者转运并非简单搬运,而是给危重患者获得救治的重要连接点,是集护理、诊治及监护为一体的医疗工作。为保证危重患者转运安全,医护人员应对转运前做好病情评估工作及预处理工作,安排高业务素质转运人员,配置相应急救药品、仪器设备等,保障患者安全转运至目的地,得到及时诊断、救治。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急诊成年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危险因素筛选与MEWS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2]李建芳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研究现状及启示[J]内科,2014,9(02):221-223
[3]黄丽萍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5,17(36):38-39.
[4]刘瑛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26 (17):40-42.
[5]武秀昆.2013急诊医学回顾与展望:院前急救[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1):18-20.
[6]杨建中,王晓静,帕尔哈提·拜合提,等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转运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20( 12):1374-1376.
[7]英武桂,韦蓉,唐育鹏,等优化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转运系统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12):84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