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自由,可是自由到底是什么?
追求美好,可是什么才是美好?
于是,我们想到了间隔年。
“间隔年”一说来源于英文gap year的字面直译。所谓gap year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大意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当年威廉王子扛木头、劈木柴、教英语甚至洗马桶的形象或许还有人记得,事实上,那也是这名未来国王的“间隔年”试练。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你的身边多了一群周六日不愿宅在家中,而是背起大包,行走在山野之中,探寻那些常人难以见到的美景的人。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去登山,去徒步,去经历? 我们想要在不断的行走中去寻找人生旅途的真谛,我们想要在一步一步的足迹中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想要在极度的疲惫中去体验极度的快感,我们想要去分享那些注定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的美景。我们不一定非得去远足去冒险,但我们应当有追求的勇气,一种重拾梦想的勇气。
关于梦想,有人说,我的梦想是最没出息的那种,回家,回家,回家;有人说,梦想感受不同的文化和地域风情,比如说,去意大利;也有人说,30岁开一家书店,能静静看书和发呆的地方;有人以自己挣钱踏上梦想的国度为梦想;有人以完成学业后可以去山区支教为梦想,梦想自己可以打破世俗的心态,不为物质、潮流、名利所动;更有人梦想能在一个面朝大海,鸟语花香的地方,开一家有甜甜味道的蛋糕店,有一张迎接世界各地的背包族的沙发,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喜欢所有这些真实于内心的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在行走,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信仰不同,梦想不同。
这这这个个个世世世界界界中中中,,,人人人和和和事事事,,,天天天与与与地地地,,,都都都有有有种种种定定定力力力在在在运运运转转转,,,天天天地地地生生生材材材有有有限限限,,,不不不宜宜宜妄妄妄自自自菲菲菲薄薄薄,,,坚坚坚定定定自自自己己己的的的信信信仰仰仰,,,用用用在在在路路路上上上的的的方方方式式式去去去实实实践践践,,,并并并勇勇勇敢敢敢追追追逐逐逐对对对于于于未未未来来来的的的期期期许许许。。。
如果你刚刚毕业,感到迷茫,间隔年走起~
也许你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我认识的那个谁谁谁,XX大学(一定是某牛B大学)毕业后,居然去云南支教了,月薪8000的工作都留不住他。”这事儿要是搁在很多年前,估计能登上当地都市报的社会版,不过如今面对这样的事儿,你大可淡定地吐出一句“他是去追逐自己的间隔年了”。
是的,不要以为大学毕业之后就只有读研和工作这两条路,人生有无限多的可能,尤其是当你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大可不必急着给自己下个套。
你以为名校毕业就一定要无缝链接般地进入世界500强?你以为名校毕业就一定要去考研考博考公务员?其实,你还可以什么都不做地享受一年大好人生。
间隔年动机:我还年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gap一年,慢慢思考。
间隔年模式:打工换宿
在追求五讲四美的杰出青年眼中,这无异于是一种典型的流浪者生活。在青年旅社打工,换取免费的食宿,以劳动换取基本生活,既公平又便宜。在一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还可以换到下一个目的地,相当自由。要是兴致来了,还可以站在房顶高唱一曲“我在遥望,月亮之上”,说不定还有不明就里的外国友人为你大喊安可。青旅就是个全球怪胎集中营。
在和形形色色的世界游客的交谈中,你也变得不再踌躇于未知的人生,猛然间你觉得,在15岁就走遍亚洲、非洲的美国中学生面前,那些陆家嘴金融中心的高级白领们都弱爆了。
如果你厌倦了朝九晚五,间隔年走起~
写不完的文案,做不完的设计,赶不完的新闻稿,每每工作至深夜总忍不住大吼一声:“没有男人在追我,只有工作在追我。”
“这么辛苦工作为了什么?”
“为了你的房贷、车贷、奶粉钱。”
“那我要是从明天起去流浪,是不是就不用买房买车买奶粉了?”
“你还是洗把脸清醒一下,接着工作吧。”
最伤人的还不是找不到工作的意义,而是工作间隙打开微博,看见满屏全是朋友天南海北旅游的照片,再看看自己,办公室格子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行,你不能允许自己被困死在这钢筋水泥之中,于是打开新建文档,熟练地敲下三个字“辞职信”。
如果你已到了职场瓶颈期,间隔年走起~
相比于上一种小职员式的冲动离职,显然你是回归理性的代表。你很清楚,自己已经到了瓶颈阶段,如果不再去充充电就要被庞大的新生力量所淘汰,但重返校园读个MBA什么的简直可笑,于是你收拾好行囊,决定完成多年前的那个梦想——给自己一段没有目的地的旅行。而且你相信一路的人文风光会为自己今后的设计作品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除了这个看似正大光明的理由外,你很清楚间隔年还能提供自己一个吹嘘的资本,以后在酒吧再遇到什么萌妹子,一定要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曾经潇洒地享受过间隔年,当之无愧是阅历丰富的帅大叔一枚。
对了,上路前,再和自己微微隆起的啤酒肚合个影,旅途归来要想再见它一面可就难喽。
如果你是爱无力患者,间隔年走起~
陡然间,你发现按部就班的都市生活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原本那个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懵懂少年早就成了回不去的过往。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你仿佛不再爱任何人,包括自己;仿佛不再迷恋任何事物,包括曾经让你奋战三天三夜不合眼的魔兽世界;仿佛不再对未来心存幻想,包括街角咖啡店的一段美丽邂逅。
听着电视剧里女主角矫揉造作的那一句“从今往后,我不会再爱了……”你突然惊醒,难道我也成了爱无力患者?在犹豫要不要看心理医生之前,你选择先上网搜索“爱无力患者康复指南”,结果先是惊恐地发现此病无药可治,再是振奋地发现也不是完全没救,怎么救?——间隔年大法。去非洲照顾照顾难民儿童,去印度做做义工,你会发现自己原来还可以爱很多人。
终于,在无数次的犹豫中你还是迈出了这一步,身为理想主义者的你对于自己的这个决定十分满意。再穷不能穷理想,你发誓要让自己42码半的脚印踩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不过在想好第一站去哪之前,你决定先好好补个觉。
间隔年动机::工作太累,找不到自我,出去走走。
间隔年模式:背包穷游
辞职,买票,国际义工,打工旅行,变回屌丝,回家务农。
我知道,你们肯定以为这又是一个充满勇气辞职,拿起梦想流浪,良心发现慈善,屌丝回归农田的浪漫坑爹的人生故事……好吧,一切都是浮云,但是,浮云总会有被触摸的时候,假如你站在可可西里,站在玉珠峰,站在唐古拉,站在拉萨,你还会认为曾经的浮云,还是不可触摸的吗?
间隔年动机:我已经很优秀,但这还不够,利用间隔年再充充电。
间隔年模式:租房生活
这适合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没错,说的就是少女眼中年轻有为的帅大叔。
“间隔年”开始可以是毫无目的的,只是朝着一个大方向走,但是很可能到了某个地方,发现自己爱上这个地方,就暂时不想走了,那就租个房子,过过当地人的生活。不少地方有一些单身公寓或是短租。因为有一定的资金,也暂时不用担心生活问题,每天在这个地方游荡一下,与当地人聊聊天,品品当地的美食,看看当地的风景,这样的收获或许比一直漂泊在路上更多。
爱无力是空虚的表现,当生活变得充实,爱无力症状自然就会消退了。
间隔年动机:我好空虚,我需要爱,听说间隔年很有爱,所以我去了。
间隔年模式:国际义工
如今全球有许多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地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可提前给这些组织发送相应简历,最好是要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如语言教育、医学、社区服务等,这样会更容易被录取。
闲暇时在当地四处旅行,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那颗冷漠的心变得有温度了。当一个被你照顾良久的儿童拿着自己的画送到你面前时,瞬间你的心柔软了,原来自己不是不会爱,只是没有找到爱的理由。
追求美好,可是什么才是美好?
于是,我们想到了间隔年。
“间隔年”一说来源于英文gap year的字面直译。所谓gap year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大意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当年威廉王子扛木头、劈木柴、教英语甚至洗马桶的形象或许还有人记得,事实上,那也是这名未来国王的“间隔年”试练。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你的身边多了一群周六日不愿宅在家中,而是背起大包,行走在山野之中,探寻那些常人难以见到的美景的人。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去登山,去徒步,去经历? 我们想要在不断的行走中去寻找人生旅途的真谛,我们想要在一步一步的足迹中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想要在极度的疲惫中去体验极度的快感,我们想要去分享那些注定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的美景。我们不一定非得去远足去冒险,但我们应当有追求的勇气,一种重拾梦想的勇气。
关于梦想,有人说,我的梦想是最没出息的那种,回家,回家,回家;有人说,梦想感受不同的文化和地域风情,比如说,去意大利;也有人说,30岁开一家书店,能静静看书和发呆的地方;有人以自己挣钱踏上梦想的国度为梦想;有人以完成学业后可以去山区支教为梦想,梦想自己可以打破世俗的心态,不为物质、潮流、名利所动;更有人梦想能在一个面朝大海,鸟语花香的地方,开一家有甜甜味道的蛋糕店,有一张迎接世界各地的背包族的沙发,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喜欢所有这些真实于内心的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在行走,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信仰不同,梦想不同。
这这这个个个世世世界界界中中中,,,人人人和和和事事事,,,天天天与与与地地地,,,都都都有有有种种种定定定力力力在在在运运运转转转,,,天天天地地地生生生材材材有有有限限限,,,不不不宜宜宜妄妄妄自自自菲菲菲薄薄薄,,,坚坚坚定定定自自自己己己的的的信信信仰仰仰,,,用用用在在在路路路上上上的的的方方方式式式去去去实实实践践践,,,并并并勇勇勇敢敢敢追追追逐逐逐对对对于于于未未未来来来的的的期期期许许许。。。
如果你刚刚毕业,感到迷茫,间隔年走起~
也许你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我认识的那个谁谁谁,XX大学(一定是某牛B大学)毕业后,居然去云南支教了,月薪8000的工作都留不住他。”这事儿要是搁在很多年前,估计能登上当地都市报的社会版,不过如今面对这样的事儿,你大可淡定地吐出一句“他是去追逐自己的间隔年了”。
是的,不要以为大学毕业之后就只有读研和工作这两条路,人生有无限多的可能,尤其是当你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大可不必急着给自己下个套。
你以为名校毕业就一定要无缝链接般地进入世界500强?你以为名校毕业就一定要去考研考博考公务员?其实,你还可以什么都不做地享受一年大好人生。
间隔年动机:我还年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gap一年,慢慢思考。
间隔年模式:打工换宿
在追求五讲四美的杰出青年眼中,这无异于是一种典型的流浪者生活。在青年旅社打工,换取免费的食宿,以劳动换取基本生活,既公平又便宜。在一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还可以换到下一个目的地,相当自由。要是兴致来了,还可以站在房顶高唱一曲“我在遥望,月亮之上”,说不定还有不明就里的外国友人为你大喊安可。青旅就是个全球怪胎集中营。
在和形形色色的世界游客的交谈中,你也变得不再踌躇于未知的人生,猛然间你觉得,在15岁就走遍亚洲、非洲的美国中学生面前,那些陆家嘴金融中心的高级白领们都弱爆了。
如果你厌倦了朝九晚五,间隔年走起~
写不完的文案,做不完的设计,赶不完的新闻稿,每每工作至深夜总忍不住大吼一声:“没有男人在追我,只有工作在追我。”
“这么辛苦工作为了什么?”
“为了你的房贷、车贷、奶粉钱。”
“那我要是从明天起去流浪,是不是就不用买房买车买奶粉了?”
“你还是洗把脸清醒一下,接着工作吧。”
最伤人的还不是找不到工作的意义,而是工作间隙打开微博,看见满屏全是朋友天南海北旅游的照片,再看看自己,办公室格子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行,你不能允许自己被困死在这钢筋水泥之中,于是打开新建文档,熟练地敲下三个字“辞职信”。
如果你已到了职场瓶颈期,间隔年走起~
相比于上一种小职员式的冲动离职,显然你是回归理性的代表。你很清楚,自己已经到了瓶颈阶段,如果不再去充充电就要被庞大的新生力量所淘汰,但重返校园读个MBA什么的简直可笑,于是你收拾好行囊,决定完成多年前的那个梦想——给自己一段没有目的地的旅行。而且你相信一路的人文风光会为自己今后的设计作品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除了这个看似正大光明的理由外,你很清楚间隔年还能提供自己一个吹嘘的资本,以后在酒吧再遇到什么萌妹子,一定要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曾经潇洒地享受过间隔年,当之无愧是阅历丰富的帅大叔一枚。
对了,上路前,再和自己微微隆起的啤酒肚合个影,旅途归来要想再见它一面可就难喽。
如果你是爱无力患者,间隔年走起~
陡然间,你发现按部就班的都市生活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原本那个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懵懂少年早就成了回不去的过往。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你仿佛不再爱任何人,包括自己;仿佛不再迷恋任何事物,包括曾经让你奋战三天三夜不合眼的魔兽世界;仿佛不再对未来心存幻想,包括街角咖啡店的一段美丽邂逅。
听着电视剧里女主角矫揉造作的那一句“从今往后,我不会再爱了……”你突然惊醒,难道我也成了爱无力患者?在犹豫要不要看心理医生之前,你选择先上网搜索“爱无力患者康复指南”,结果先是惊恐地发现此病无药可治,再是振奋地发现也不是完全没救,怎么救?——间隔年大法。去非洲照顾照顾难民儿童,去印度做做义工,你会发现自己原来还可以爱很多人。
终于,在无数次的犹豫中你还是迈出了这一步,身为理想主义者的你对于自己的这个决定十分满意。再穷不能穷理想,你发誓要让自己42码半的脚印踩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不过在想好第一站去哪之前,你决定先好好补个觉。
间隔年动机::工作太累,找不到自我,出去走走。
间隔年模式:背包穷游
辞职,买票,国际义工,打工旅行,变回屌丝,回家务农。
我知道,你们肯定以为这又是一个充满勇气辞职,拿起梦想流浪,良心发现慈善,屌丝回归农田的浪漫坑爹的人生故事……好吧,一切都是浮云,但是,浮云总会有被触摸的时候,假如你站在可可西里,站在玉珠峰,站在唐古拉,站在拉萨,你还会认为曾经的浮云,还是不可触摸的吗?
间隔年动机:我已经很优秀,但这还不够,利用间隔年再充充电。
间隔年模式:租房生活
这适合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没错,说的就是少女眼中年轻有为的帅大叔。
“间隔年”开始可以是毫无目的的,只是朝着一个大方向走,但是很可能到了某个地方,发现自己爱上这个地方,就暂时不想走了,那就租个房子,过过当地人的生活。不少地方有一些单身公寓或是短租。因为有一定的资金,也暂时不用担心生活问题,每天在这个地方游荡一下,与当地人聊聊天,品品当地的美食,看看当地的风景,这样的收获或许比一直漂泊在路上更多。
爱无力是空虚的表现,当生活变得充实,爱无力症状自然就会消退了。
间隔年动机:我好空虚,我需要爱,听说间隔年很有爱,所以我去了。
间隔年模式:国际义工
如今全球有许多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地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可提前给这些组织发送相应简历,最好是要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如语言教育、医学、社区服务等,这样会更容易被录取。
闲暇时在当地四处旅行,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那颗冷漠的心变得有温度了。当一个被你照顾良久的儿童拿着自己的画送到你面前时,瞬间你的心柔软了,原来自己不是不会爱,只是没有找到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