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藓糖醇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进展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c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赤藓糖醇是一种多元醇类甜味剂,口味类似于蔗糖,具有热量低、稳定性高、甜味协调、吸湿性低、无致龋齿性、不发酵及不会引起肠胃不适等特征,是一种新型食品添加剂,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目前,国内赤藓糖醇生产以发酵法为主。本文重点对赤藓糖醇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赤藓糖醇;可替代碳源;工艺改进
  1 赤藓糖醇
  赤藓糖醇属于多元醇家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因具有甜味特性,1990年作为一种新的天然甜味剂出现在日本市场上,1999年6月被国际食品添加剂委员会批准作为食品甜味剂。赤藓糖醇以其独特的低吸湿性、低热量、高耐受量、保护肝脏以及非致龋齿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无糖食品、饮料、保健品及药品等领域。赤藓糖醇适合于各类人群,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肥胖症、少年儿童等人群。目前,健康消费在国民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赤藓糖醇的市场需求量仍在不断扩大[1],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引起了很多企业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越来越成熟,是商业化生产的主要方法,但昂贵的发酵底物、副产物的存在致使下游分离提取成本加大,对赤藓糖醇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有效降低成本是提高赤藓糖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介绍了高效低成本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状况。
  2 赤藓糖醇的培养基优化
  培养基的组成对微生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既要保证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又要有利于目标产物的高效生产,同时还要考虑避免副产物的产生。为此不少科研工作者对赤藓糖醇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其中碳源和氮源相关研究较多。
  2.1 可替代碳源
  大规模生产赤藓糖醇的常用底物是葡萄糖,由于葡萄糖本身是一种价值较高的化合物,可通过应用替代底物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新的生产方法仍在发展和改进中,目前所研究的替代碳源包括甘油、木糖、糖蜜、菊粉、餐饮工业油脂、果糖以及蔗糖等。
  现在已经有不少关于甘油作为产赤藓糖醇的新碳源的研究,涉及的甘油主要包括纯甘油和粗甘油两大类。粗甘油主要是生物柴油工业的副产品,因此,其在赤藓糖醇合成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支持废弃物的利用。研究较多的是Yarrowia lipolytica菌株。在Moniliella megachiliensis菌株中同樣能观察到甘油转化为赤藓糖醇。Yarrowia lipolytica不仅能将纯甘油有效转变为赤藓糖醇,还能利用工业废物中的粗甘油。粗甘油的化学成分因来源不同而有所不同,其可能受到甲醇、盐或金属等化合物的污染。但Yarrowia lipolytica菌株能够在不同工业过程中提取的粗甘油中生长。甘油作为底物的另一优点是发酵后的副产物的组成减少。在糖作为碳源的过程中,甘油是主要的副产物之一。但在纯化过程中,甘油与赤藓糖醇的分离尤为困难[2]。甘油用作底物时,不仅可在发酵过程结束前完全消耗掉,而且其他副产物的存在也可减少到10%以下。综合比较葡萄糖和甘油为底物,赤藓糖醇最大浓度水平相当,但后者副产物产率较低。甘油添加量视培养体系差异而不同。甘油原料作为生物柴油工业的副产品,杂质含量高,商品价值低,但其作为生物加工的碳源具有巨大的潜力。
  木糖是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作为生物加工的潜在碳源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为富含木糖的工业废料等低成本底物利用开辟了可能性。糖蜜作为廉价的工业副产品,有研究将其作为碳源应用到赤藓糖醇生产中。需要指出的是糖蜜不是直接用于赤藓糖醇的合成,而是用于细胞生长。在第一阶段,糖蜜被用来生产生物量,然后加入甘油以增加渗透压使赤藓糖醇产生[3]。菊粉是一种多糖,存在于菊芋、菊苣、大丽花和雅康等植物的根和块茎中。菊粉与糖蜜一样,具有可再生和廉价碳源的优势。与糖蜜类似,菊粉也被用于Y. lipolytica菌株生产赤藓糖醇的两步发酵过程中。利用Y. lipolytica能够在油上生长的能力,可从废弃食用油中提取赤藓糖醇。
  2.2 氮源
  在赤藓糖醇生产中氮源的性质及其浓度是非常重要的参数,为得到较大的赤藓糖醇产能,针对不同菌株优化探究最佳氮源类型及添加量。
  以纯甘油为碳源恒化培养时,研究无机和有机氮源对Y.lipolytica Wratislavia K1菌株产赤藓糖醇的影响,结果发现含4.6 g/L硫酸铵恒化培养基中赤藓糖醇含量最高达
  103.4 g/L,为84.5 g/L,最佳赤藓糖醇产率和转化率亦是在无机氮源(4.6 g/L硫酸铵)培养条件下获得,分别为1.12 g/L/h和0.52 g/g。对于菌株Y.lipolytica Wratislavia K1,Rywińska等人研究了多种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对赤藓糖醇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氯化铵、硫酸铵和酵母提取物为最佳氮源,最佳赤藓糖醇产率和转化率也是在硫酸铵为氮源条件下获得。与上述结果不同的是,有研究证实有机氮源最适合菌株Y.lipolytica Wratislavia K1产赤藓糖醇。
  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时,同样证实硫酸铵比酵母提取物更适合菌株Y. lipolytica mutant 49生产赤藓糖醇,但当葡萄糖和硫酸铵浓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浓度时,赤藓糖醇产率变化较大[4]。
  研究发现以玉米浸泡粉和酵母提取物为氮源时,菌株P. tsukubaensis和Moniliella sp.获得最高赤藓糖醇产量。在Torula sp.中观察到在酵母提取物的存在下可产生最多的赤藓糖醇。
  3 赤藓糖醇的生产工艺改进
  赤藓糖醇的生产通常是分批模式进行,因为高初始葡萄糖浓度会提高赤藓糖醇的产量。分批发酵过程中,在发酵开始时引入所有必要的底物,在所有底物耗尽后提取产物和副产物。分批发酵操作简单方便,且不需要额外的注意,与其他发酵培养系统相比,赤藓糖醇的产率和浓度较低。   分批发酵赤藓糖醇生产最常见的是分批补料。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分批补料可保持高渗透压[5]。迄今为止报道的最有效的赤藓糖醇生产工艺是以P. tsukubaensis为发酵菌株通过分批补料发酵模式获得,生产率高达2.86 g/L/h,与分批发酵未补料条件下的同一菌株相比,赤藓糖醇增加了73%。
  低渗透压会导致赤藓糖醇低产量,高渗透压虽有较高的赤藓糖醇产量,但会抑制细胞生长。两步发酵工艺,在低渗透压下促进细胞生长,然后在高渗透压下生产赤藓糖醇,避免了最佳渗透压确定困难的问题。
  4 赤藓糖醇的培养条件优化
  赤藓糖醇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条件。渗透压、温度、pH值、溶氧等的优化控制都是与赤藓糖醇生产相关的重要技术指标。
  渗透压胁迫是赤藓糖醇产生的主要诱因之一。调控渗透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使用高浓度底物,如葡萄糖或者甘油;②添加額外的盐。渗透压的调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渗透压升高导致赤藓糖醇产量增加,副产品形成减少。然而,施加压力条件延长了酵母发育的滞后期,导致赤藓糖醇生产率降低。
  5 结语
  由于对多元醇的需求不断增长,采用微生物生产赤藓糖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及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都得到了很好的调整,以使产能和转化率最大化。针对不同菌株优化探究最佳氮源类型及添加量,特别是通过考虑使用可替代碳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将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可实现高效、低成本的赤藓糖醇生产工艺。
  参考文献
  [1]陈文,刘璇,杨春晓,等.赤藓糖醇生产及在食品工业上应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2018,39(2):266-269.
  [2]幸修锋,黄婧,杨海军.益生元IMO保健泡腾片的研制[J].发酵科技通讯,2008(2):52-55.
  [3]谷大建,徐巍.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8(6):58-59.
  [4]杨海军.赤藓糖醇在食品工业不同领域应用情况概论[J].发酵科技通讯,2007(4):30-35.
  [5]刘建军,赵祥颖,田延军,等.低热值甜昧剂-赤藓糖醇[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9):132-135.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电商服务平台的迅速发展普及,外卖食品以其味美价廉、品种丰富、配送入户等优势迅速打开市场,深受广大年轻群体特别是上班族的欢迎。随着网络外卖行业蓬勃发展,食品安全隐患也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为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国家颁布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但由于基层监管力量薄弱、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等,基层执法监管压力依旧较大,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鉴于此,
摘 要:食品安全与社会发展、大众生活具有紧密联系,是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保障。食品监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在现有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引进、研究和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实现对食品及原料的生产、流通等过程的监督管理,在提升食品检测效率以及检测流动性的同时,规范食品标准化程度,推动食品行业的长久化发展。现阶段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已经在食品及原料的流通及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缩短了检测工作的周期,保障了最
摘 要:1+X证书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对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粮油质量检验课程是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粮油检验职业岗位的核心课程,本文旨在1+X证书背景下探索高职“粮油质量检验”课程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新时代粮食质量安全复合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1+X证书;粮油质量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
摘 要:本文阐述了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最后系统探究了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包括前处理技术、气相色谱检测、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生化分析技术、电化学技术、蛋白质组成分析检测技术、免疫亲和色谱分析以及流动注射免疫法,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食品检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目前,农药相关化学药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人们对于食品农药残留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在具
摘 要: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十分必要。气相色谱仪是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设备,应用广泛,本文对气相色谱仪在食品安全检验中的应用及日常维护进行阐述。  关键词:气相色谱仪;食品安全检验;维护保养  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选择性强、可多组分同时分析及快速实现分析自动化的优势。气相色谱法在食品检测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目标物分离的强大工具,气相色
摘 要:为改善重组肉脯品质,以蕨麻猪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蕨麻猪肉鸡肉比例、TG酶添加量、苦苣菜粉添加量、卵清蛋白添加量对蕨麻猪肉重组肉脯品质的影响,获得蕨麻猪肉重组肉脯优化配方。结果表明,选择蕨麻猪肉鸡肉比例1∶1,苦苣菜粉添加量0.8%,TG酶添加量0.35%,卵清蛋白添加量5%,制备的蕨麻猪肉脯在温度67 ℃,烘制3.8 h,制成半成品,再经183 ℃烤制5 min,制备的蕨
摘 要:本文结合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概述其主要作用和潜在风险,帮助人们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的存在,也提出几点预防和控制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方法,希望能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预防;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  随着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化学合成技术的进步,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不断增加,产量也持续上升。近年来,从监管部门的监督抽检、3·15晚会、网络和社会新闻揭露的食品质量问题
摘 要: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在各行各业中均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在食品工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进一步落实好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尤为关键。本文从计算机模拟技术在食品工业用酶改造中的应用、嵌入式计算机包装机器人在食品快速打包中的应用、电子舌技术在食品滋味评定中的应用3个方面分析论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食品工业;食品工业用酶  
摘 要: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安全法规的完善、监管主体的演变、安全标准的提升、检测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现状,并对食品安全的未来和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食品安全;发展现状;趋势  从远古人采集的天然生食到現在精心烹制的美食,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快速便捷,食品安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现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鉴于供应链是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源头,所以在进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时,应从供应链入手。本文对供应链安全风险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实现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关键词:供应链;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1 供应链安全风险形成原因  1.1 员工意识、行为有待规范  员工拥有独立的意识,有决策能力、选择能力[1]。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