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又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育者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不能单一凭借教师的说教,更需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实践。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就只是在课堂上喜欢阅读,并不能说明其形成了好的阅读习惯。本文,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出几点建议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前言:许多教育学者都认为,习惯是人的指引者和领路人;阅读能够将人带入到一个美妙且神奇的世界中。在新课程标准中,将阅读习惯解读为经常读书、喜欢阅读,且将阅读当成一种实现自我的习惯和手段。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阅读实践着手,并引导学生将阅读当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阅读中的乐趣,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使人们的阅读兴趣逐渐减弱,且喜欢阅读书刊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成年人当中,在学生当中也是屡见不鲜。在学校,学生看见教师只盯着教材与辅助书,不看其他书籍;在家里,学生看见父母亲人盯着电脑、拿着手机消磨时间,也很少看书。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使学生的读书意识受到严重的影响[1]。对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以此使学生的阅读意识得到更好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室中设置阅读角,且在选择图书的时候,应该遵循两点原则,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图书要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够使图书角充分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益处和乐趣。其次,教师在校期间除了阅读教材之外,更应该多阅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应该尽量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以此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其做出适当的阅读要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单单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还是不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形成是外部由外部支配再到内部控制转化过程。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就应该支配学生阅读,并为其制定一定的阅读要求。其中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即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对低年段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每天阅读一定时间,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延长阅读的时间。当然,也不能要求时间过长,以免使学生反而不宜完成,发挥不出其真正的作用。在阅读内容方面,教师同样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分段要求[2]。例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其每月阅读一本书籍,亦或是掌握一方面内容,具体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在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的时候,可以与任务驱动等方法相结合,以此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最关键的并非布置任务,而是落实阅读任务。教师应该每天都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激发其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且天性活泼好动,缺乏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倘若单一的凭借教师作出的强制要求,自然无法取得有效的阅读成效[3]。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快乐读书”的主题活动,即利用每周五早自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朗读一篇自己的阅读读后感,可以不限制学生的阅读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故事、科普等,只要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都可以。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此阅读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更能够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
四、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单单凭借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是怎样能够向课外有效延伸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在传统阅读教学时,教师通常注重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交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要使小学生能够在课外有效开展阅读学习,教师就应该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喜欢的书籍、报纸或是杂志等,从而能够快速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必要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如何正确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何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如何正确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等等。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关于《桂林山水》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景色动静态的描写以及寄情于景的写作方式,特别是其中动态与静态的表达方式更是非常值得小学生模仿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分别阅读动态和静态两部分,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好的体验与认识,进而掌握对事物的描写方式。而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之后,就能够有效开展自主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通过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其做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激发其阅读兴趣;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進而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得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报刊荟萃,2018(08):190.
[2]王丹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02):14.
[3]陈素心.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7(20):7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前言:许多教育学者都认为,习惯是人的指引者和领路人;阅读能够将人带入到一个美妙且神奇的世界中。在新课程标准中,将阅读习惯解读为经常读书、喜欢阅读,且将阅读当成一种实现自我的习惯和手段。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阅读实践着手,并引导学生将阅读当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阅读中的乐趣,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使人们的阅读兴趣逐渐减弱,且喜欢阅读书刊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成年人当中,在学生当中也是屡见不鲜。在学校,学生看见教师只盯着教材与辅助书,不看其他书籍;在家里,学生看见父母亲人盯着电脑、拿着手机消磨时间,也很少看书。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使学生的读书意识受到严重的影响[1]。对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以此使学生的阅读意识得到更好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室中设置阅读角,且在选择图书的时候,应该遵循两点原则,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图书要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够使图书角充分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益处和乐趣。其次,教师在校期间除了阅读教材之外,更应该多阅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应该尽量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以此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其做出适当的阅读要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单单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还是不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形成是外部由外部支配再到内部控制转化过程。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就应该支配学生阅读,并为其制定一定的阅读要求。其中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即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对低年段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每天阅读一定时间,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延长阅读的时间。当然,也不能要求时间过长,以免使学生反而不宜完成,发挥不出其真正的作用。在阅读内容方面,教师同样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分段要求[2]。例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其每月阅读一本书籍,亦或是掌握一方面内容,具体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在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的时候,可以与任务驱动等方法相结合,以此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最关键的并非布置任务,而是落实阅读任务。教师应该每天都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激发其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且天性活泼好动,缺乏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倘若单一的凭借教师作出的强制要求,自然无法取得有效的阅读成效[3]。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快乐读书”的主题活动,即利用每周五早自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朗读一篇自己的阅读读后感,可以不限制学生的阅读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故事、科普等,只要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都可以。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此阅读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更能够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
四、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单单凭借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是怎样能够向课外有效延伸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在传统阅读教学时,教师通常注重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交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要使小学生能够在课外有效开展阅读学习,教师就应该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喜欢的书籍、报纸或是杂志等,从而能够快速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必要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如何正确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何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如何正确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等等。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关于《桂林山水》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景色动静态的描写以及寄情于景的写作方式,特别是其中动态与静态的表达方式更是非常值得小学生模仿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分别阅读动态和静态两部分,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好的体验与认识,进而掌握对事物的描写方式。而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之后,就能够有效开展自主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通过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其做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激发其阅读兴趣;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進而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得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报刊荟萃,2018(08):190.
[2]王丹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02):14.
[3]陈素心.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7(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