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抽取仓中的小麦人工制备13.5%、14.0%、15.0%三个水分梯度的高水分小麦,将人工制备的高水分粮装入整理箱(每个不小于100公斤),放入本库301仓内储存。储存过程中检测灰绿曲霉的变化进行高水分粮真菌危害预报。得出如下结论:13.5%的小麦11月份入仓在本地区可以安全度夏;14.0%的小麦在本地区11月份入仓,气温为35.1℃,气湿为70.4%,仓温为24.5℃,仓湿为73.4%,粮温为21.4℃,可安全储存270天左右;15.0%小麦低温情况下储存10天即长菌,不适合在本地区储存。
关键词:检测 高水分粮 灰绿曲霉 真菌 预报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40-02
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可对粮食构成危害的真菌,主要是曲霉和青霉。最初生长的真菌是灰绿曲霉和局限曲霉,一般不会对粮食质量产生影响,但可作为储粮真菌危害检测的警示菌。第二阶段是亮白曲霉和黄曲霉,这些真菌的生长可引起粮食发热、霉变、结块,是储粮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微生物。
低水分区,危害真菌以灰绿曲霉生长为主,高水分区,以亮白曲霉生长为主,水分16%为两种真菌生长的拐点,灰绿曲霉生长逐渐由强到弱,亮白曲霉逐渐由弱到强。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危害真菌的生长,随着粮食水分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演替规律,通过检测粮堆中灰绿曲霉的变化,可进行储粮真菌危害的预报。在储粮过程中危害真菌的生长,会产生大量的CO2,采用传感技术,用便携式生物危害检测仪可准确检测出CO2的含量,它们含量多少与真菌生长(危害)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检测粮食中这些物质的变化,可进行储粮真菌危害的早期检测,查找疑似真菌生长点。对疑似真菌生长点进行取样检测真菌孢子,通过检测粮堆中储藏真菌孢子数的变化,可对储粮真菌生长(危害)情况进行判定。
1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仓实验用真菌孢子计数法来探索高水分粮储存时间,获取高水分粮储存时间的极限数据,为制定高水分粮短期储存相关指标和管理办法提供依据。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仓房情况
实验仓为本库301仓,仓型为高大平房仓,仓房尺寸为36m×23m×5.5m。
2.2 实验仓储粮情况
301仓储存小麦,储粮基本情况见下表1。
2.3 仪器及材料
便携式生物危害检测仪;
插入式温度计;
滤布:网孔300目,裁剪成10cm×10cm小块;
血球计数板:16中方格规格或25中方格规格,V等于0.1mm3;
计数器:计数范围为0-9999,转动式回零;
电子天平:感量0.1g;
生物显微镜:放大倍数600-800×;
所用水无特别说明为符合国家实验室一级水标准。
3 实验方法
3.1 试验样品的准备工作
高水分小麦初始信息如表2。
由于难以找到高水分小麦试验仓进行局部模拟高水分粮试验,选择未检出真菌孢子的小麦用于人工制备高水分粮,人工制备三个水分梯度的高水分小麦:13.5%、14.0%、15.0%,首先用105℃烘干法测定其水分为12.0%,计算出调节到目标水分所需要加的蒸馏水的质量,粮食调节水分后平衡两天,混匀后取样检测含水量(105℃),检测结果与理论值接近,误差在±0.2%范围内。将人工制备的高水分粮装入整理箱(每个不小于100公斤),整理箱规格为70cm×50cm×70cm,每个水分梯度监测点为5个,放入正常储存粮仓中。箱体埋入粮食中,打开箱盖,使上口与粮面齐平。玉米应选择收获季节的天然高水分玉米:15%,15.5%,16.0%,每个水分梯度5个监测点,放入本库301仓内储存。
3.2 数据采集
在储粮过程中,真菌的生长、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的CO2,采用传感技术,用携式生物危害检测仪可准确检测出CO2的含量,它们含量多少与真菌生长(危害)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检测粮食中这些物质的变化,可进行储粮真菌危害的早期检测,查找疑似真菌生长点。每隔10天对各监测点进行一次跟踪检测筛查,便携式生物危害检测仪可以给出Ⅰ级—安全;Ⅱ级—临界;Ⅲ级—危害;Ⅳ级—严重危害4级储粮状况判定。检测时,应将仪器气体采集管插入粮堆0.35-0.5m,同时采用插入式温度计检测同一位点温度。每次需详细记录每个点的储粮状况,包括CO2浓度、温度、湿度等。
3.3 取样检验
对疑似真菌生长点,用手动取样器取样约200g,立即用塑料袋密封,当天测定水分(105℃)和真菌孢子数。剩余样品放4℃冷藏保存,至下一次样品检验结果出来。
3.3.1 真菌孢子数测定方法如下
称取10.0g样品于试管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30.0ml水,以120-150/min的频率用力振摇1min,立刻用300目滤布过滤,用胶头滴管插入试管底部吹吸3次,清洗滴管,取第四次吸液立即点样,点样后的计数板静置10s以上,置于显微镜置物台,显微观察孢子不移动即可开始计数。
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3.3.2 计算方法
(1)每毫升清洗液中真菌孢子数计算公式:
x1=A×5×104=50000×A
x1——25个中方格规格计数板内的真菌孢子总数,单位为个每毫升(个/mL);
A——计数室中5个中方格内真菌孢子总数,单位为个(个)。
(2)样品中真菌孢子数计算公式:
x2=x1×(30/10)
x1——25个中方格规格计数板内的真菌孢子总数,单位为个每毫升(个/mL); x2——每克粮食样品中真菌孢子总数,单位为个每克(个/g);
根据大量实验室和实仓研究,该方法对储粮真菌危害检测的结果,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判定标准,共分四级。
3.4 监测结束时间
对连续两次均检测有真菌生长的点,即可确认此点为微生物生长点,记录真菌初期生长时间和粮食水分,监测即可结束。同时记录该点的CO2、温度、湿度等相关信息。
4 结果与分析
4.1 仓温与粮温变化情况(图1)
试验期间仓温与高水分粮粮温跟踪情况见图1。粮温与仓温均呈下降后上升趋势,粮温最高达28℃,最低为1.0℃;仓温最高为27.6℃,最低为-3.6℃。
4.2 实验起始与结束时间
高水分小麦模拟实仓实验从2012年11月1号开始,至2013年8月中旬结束。高水分玉米模拟实仓实验从2012年12月20号开始,至2013年8月中旬结束。
4.3 实验期间高水分粮真菌初生长时间(见表3)
4.4 经验总结
13.5%的小麦11月份入仓在本地区可以安全度夏;14.0%的小麦在本地区11月份入仓,气温为35.1℃,气湿为70.4%,仓温为24.5℃,仓湿为73.4%,粮温为21.4℃,检测到真菌生长,可安全储存270天左右;15.0%小麦低温情况下储存10天即长菌,不适合在本地区储存。
15.0%和15.5%高水分玉米在本地区自2012年12月20号入仓,气温为35.1℃,气湿为70.4%,仓温为24.5℃,仓湿为73.4%,粮温为21.4℃,检测到真菌生长,可安全储存230天左右。16.0%高水分玉米在本地区自2012年12月20号入仓,气温为26.1℃,气湿为75.1%,仓温为22.3℃,仓湿为73.4%,粮温为18.9℃,检测到真菌生长,可安全储存200天左右。
参考文献
[1]崔基方.粮食储藏技术[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72-84.
[2]程树峰,唐芳,武松陵.储粮真菌危害早期检测方法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1,26(4).
[3]路茜玉.粮油储藏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季青跃,于兆锋,李建智等.高水分玉米储藏试验[J].粮油食品科技,2006.
关键词:检测 高水分粮 灰绿曲霉 真菌 预报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40-02
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可对粮食构成危害的真菌,主要是曲霉和青霉。最初生长的真菌是灰绿曲霉和局限曲霉,一般不会对粮食质量产生影响,但可作为储粮真菌危害检测的警示菌。第二阶段是亮白曲霉和黄曲霉,这些真菌的生长可引起粮食发热、霉变、结块,是储粮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微生物。
低水分区,危害真菌以灰绿曲霉生长为主,高水分区,以亮白曲霉生长为主,水分16%为两种真菌生长的拐点,灰绿曲霉生长逐渐由强到弱,亮白曲霉逐渐由弱到强。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危害真菌的生长,随着粮食水分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演替规律,通过检测粮堆中灰绿曲霉的变化,可进行储粮真菌危害的预报。在储粮过程中危害真菌的生长,会产生大量的CO2,采用传感技术,用便携式生物危害检测仪可准确检测出CO2的含量,它们含量多少与真菌生长(危害)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检测粮食中这些物质的变化,可进行储粮真菌危害的早期检测,查找疑似真菌生长点。对疑似真菌生长点进行取样检测真菌孢子,通过检测粮堆中储藏真菌孢子数的变化,可对储粮真菌生长(危害)情况进行判定。
1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仓实验用真菌孢子计数法来探索高水分粮储存时间,获取高水分粮储存时间的极限数据,为制定高水分粮短期储存相关指标和管理办法提供依据。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仓房情况
实验仓为本库301仓,仓型为高大平房仓,仓房尺寸为36m×23m×5.5m。
2.2 实验仓储粮情况
301仓储存小麦,储粮基本情况见下表1。
2.3 仪器及材料
便携式生物危害检测仪;
插入式温度计;
滤布:网孔300目,裁剪成10cm×10cm小块;
血球计数板:16中方格规格或25中方格规格,V等于0.1mm3;
计数器:计数范围为0-9999,转动式回零;
电子天平:感量0.1g;
生物显微镜:放大倍数600-800×;
所用水无特别说明为符合国家实验室一级水标准。
3 实验方法
3.1 试验样品的准备工作
高水分小麦初始信息如表2。
由于难以找到高水分小麦试验仓进行局部模拟高水分粮试验,选择未检出真菌孢子的小麦用于人工制备高水分粮,人工制备三个水分梯度的高水分小麦:13.5%、14.0%、15.0%,首先用105℃烘干法测定其水分为12.0%,计算出调节到目标水分所需要加的蒸馏水的质量,粮食调节水分后平衡两天,混匀后取样检测含水量(105℃),检测结果与理论值接近,误差在±0.2%范围内。将人工制备的高水分粮装入整理箱(每个不小于100公斤),整理箱规格为70cm×50cm×70cm,每个水分梯度监测点为5个,放入正常储存粮仓中。箱体埋入粮食中,打开箱盖,使上口与粮面齐平。玉米应选择收获季节的天然高水分玉米:15%,15.5%,16.0%,每个水分梯度5个监测点,放入本库301仓内储存。
3.2 数据采集
在储粮过程中,真菌的生长、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的CO2,采用传感技术,用携式生物危害检测仪可准确检测出CO2的含量,它们含量多少与真菌生长(危害)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检测粮食中这些物质的变化,可进行储粮真菌危害的早期检测,查找疑似真菌生长点。每隔10天对各监测点进行一次跟踪检测筛查,便携式生物危害检测仪可以给出Ⅰ级—安全;Ⅱ级—临界;Ⅲ级—危害;Ⅳ级—严重危害4级储粮状况判定。检测时,应将仪器气体采集管插入粮堆0.35-0.5m,同时采用插入式温度计检测同一位点温度。每次需详细记录每个点的储粮状况,包括CO2浓度、温度、湿度等。
3.3 取样检验
对疑似真菌生长点,用手动取样器取样约200g,立即用塑料袋密封,当天测定水分(105℃)和真菌孢子数。剩余样品放4℃冷藏保存,至下一次样品检验结果出来。
3.3.1 真菌孢子数测定方法如下
称取10.0g样品于试管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30.0ml水,以120-150/min的频率用力振摇1min,立刻用300目滤布过滤,用胶头滴管插入试管底部吹吸3次,清洗滴管,取第四次吸液立即点样,点样后的计数板静置10s以上,置于显微镜置物台,显微观察孢子不移动即可开始计数。
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3.3.2 计算方法
(1)每毫升清洗液中真菌孢子数计算公式:
x1=A×5×104=50000×A
x1——25个中方格规格计数板内的真菌孢子总数,单位为个每毫升(个/mL);
A——计数室中5个中方格内真菌孢子总数,单位为个(个)。
(2)样品中真菌孢子数计算公式:
x2=x1×(30/10)
x1——25个中方格规格计数板内的真菌孢子总数,单位为个每毫升(个/mL); x2——每克粮食样品中真菌孢子总数,单位为个每克(个/g);
根据大量实验室和实仓研究,该方法对储粮真菌危害检测的结果,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判定标准,共分四级。
3.4 监测结束时间
对连续两次均检测有真菌生长的点,即可确认此点为微生物生长点,记录真菌初期生长时间和粮食水分,监测即可结束。同时记录该点的CO2、温度、湿度等相关信息。
4 结果与分析
4.1 仓温与粮温变化情况(图1)
试验期间仓温与高水分粮粮温跟踪情况见图1。粮温与仓温均呈下降后上升趋势,粮温最高达28℃,最低为1.0℃;仓温最高为27.6℃,最低为-3.6℃。
4.2 实验起始与结束时间
高水分小麦模拟实仓实验从2012年11月1号开始,至2013年8月中旬结束。高水分玉米模拟实仓实验从2012年12月20号开始,至2013年8月中旬结束。
4.3 实验期间高水分粮真菌初生长时间(见表3)
4.4 经验总结
13.5%的小麦11月份入仓在本地区可以安全度夏;14.0%的小麦在本地区11月份入仓,气温为35.1℃,气湿为70.4%,仓温为24.5℃,仓湿为73.4%,粮温为21.4℃,检测到真菌生长,可安全储存270天左右;15.0%小麦低温情况下储存10天即长菌,不适合在本地区储存。
15.0%和15.5%高水分玉米在本地区自2012年12月20号入仓,气温为35.1℃,气湿为70.4%,仓温为24.5℃,仓湿为73.4%,粮温为21.4℃,检测到真菌生长,可安全储存230天左右。16.0%高水分玉米在本地区自2012年12月20号入仓,气温为26.1℃,气湿为75.1%,仓温为22.3℃,仓湿为73.4%,粮温为18.9℃,检测到真菌生长,可安全储存200天左右。
参考文献
[1]崔基方.粮食储藏技术[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72-84.
[2]程树峰,唐芳,武松陵.储粮真菌危害早期检测方法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1,26(4).
[3]路茜玉.粮油储藏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季青跃,于兆锋,李建智等.高水分玉米储藏试验[J].粮油食品科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