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渊源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黎锦图案的特色流派
1、哈方言妇女织锦图案;
2、杞方言妇女织锦图案;
3、润方言妇女织锦图案;
4、赛方言织锦图案;
5、美孚方言妇女所织图案。
黎锦图案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
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
工艺制作
主要以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组成。
·纺
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攀花等;
·织
是指用踞腰織机采用道经断纬的纺织方法织出各种花纹图案,利用纬线色彩的变化使得图案丰富多彩;
·染
主要是指纹纱染线,包括美孚方言妇女在白色经线上扎结成所需的花纹,再染成黑白斑花的经线,然后用彩色纬线编织出可织成色泽斑斓的图案;
·绣
是指黎族妇女用彩色线在棉、麻等布料上所刺绣出来的各种图案,织锦图案编织完成后,再补绣加工提高图案效果,一般主体图案都是刺绣的,在图案中间的若干局部都是需要刺绣来完成。
染色方法
主要染料以野生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是用植物叶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经加工而成,棕色、褐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树根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的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然后将布料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上色。
纺织工具
主要有手摇轧花机、踞腰织机、脚踏纺织机等3种,其中最常用的为踞腰织机。踞腰织机是黎族最原始的纺织工具,经过千百年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到汉代达到成熟。在10世纪初,黎族人民把树皮、丝麻等纺织技术运用到棉纺业上,有效地提高了棉纺生产率。
黎锦传承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兴起,黎锦逐渐淡出黎族群众的生活,黎族年轻人很少穿这种堪与杭州“双面绣”媲美的织物。由于黎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文字的民族,黎族织锦工艺的传承又主要是靠母女间心口相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织锦技术的提高和传播,一度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
2006年经海南省申报,黎锦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黎锦的保护创造了条件。五指山市则引入市场机制,将黎锦的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实行“公司 农户”模式,在全市成立4个黎锦工作坊,积极发展黎锦产业。由公司开拓销售渠道,对农民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并将客户订单直接交给农户进行生产。
为了全面挖掘整理黎族织锦工艺、弘扬黎锦文化,除大规模进行文化普查外,还成立了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并先后设立了黎族传统织锦编排技术、手工提花织机、织造工艺、黎族织锦图案和黎锦编排计算机专用软件等5个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保亭县政府成立黎锦研究室,设立黎锦基地,并在职业学校开办黎锦班。同时,每两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表彰黎族织锦传承人,营造浓厚的织锦文化氛围。此外,还建立激励机制,每年拨出专款,补贴织锦代表性传承人每人1000元。
目前,保亭县拥有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799人,其中青年传承人100余名,中年传承人300多人,一批少年织手也在不断成长,为黎族织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传承黎族传统文化后继无人局面将得到进一步改观。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黎锦图案的特色流派
1、哈方言妇女织锦图案;
2、杞方言妇女织锦图案;
3、润方言妇女织锦图案;
4、赛方言织锦图案;
5、美孚方言妇女所织图案。
黎锦图案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
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
工艺制作
主要以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组成。
·纺
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攀花等;
·织
是指用踞腰織机采用道经断纬的纺织方法织出各种花纹图案,利用纬线色彩的变化使得图案丰富多彩;
·染
主要是指纹纱染线,包括美孚方言妇女在白色经线上扎结成所需的花纹,再染成黑白斑花的经线,然后用彩色纬线编织出可织成色泽斑斓的图案;
·绣
是指黎族妇女用彩色线在棉、麻等布料上所刺绣出来的各种图案,织锦图案编织完成后,再补绣加工提高图案效果,一般主体图案都是刺绣的,在图案中间的若干局部都是需要刺绣来完成。
染色方法
主要染料以野生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是用植物叶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经加工而成,棕色、褐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树根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的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然后将布料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上色。
纺织工具
主要有手摇轧花机、踞腰织机、脚踏纺织机等3种,其中最常用的为踞腰织机。踞腰织机是黎族最原始的纺织工具,经过千百年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到汉代达到成熟。在10世纪初,黎族人民把树皮、丝麻等纺织技术运用到棉纺业上,有效地提高了棉纺生产率。
黎锦传承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兴起,黎锦逐渐淡出黎族群众的生活,黎族年轻人很少穿这种堪与杭州“双面绣”媲美的织物。由于黎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文字的民族,黎族织锦工艺的传承又主要是靠母女间心口相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织锦技术的提高和传播,一度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
2006年经海南省申报,黎锦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黎锦的保护创造了条件。五指山市则引入市场机制,将黎锦的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实行“公司 农户”模式,在全市成立4个黎锦工作坊,积极发展黎锦产业。由公司开拓销售渠道,对农民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并将客户订单直接交给农户进行生产。
为了全面挖掘整理黎族织锦工艺、弘扬黎锦文化,除大规模进行文化普查外,还成立了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并先后设立了黎族传统织锦编排技术、手工提花织机、织造工艺、黎族织锦图案和黎锦编排计算机专用软件等5个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保亭县政府成立黎锦研究室,设立黎锦基地,并在职业学校开办黎锦班。同时,每两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表彰黎族织锦传承人,营造浓厚的织锦文化氛围。此外,还建立激励机制,每年拨出专款,补贴织锦代表性传承人每人1000元。
目前,保亭县拥有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799人,其中青年传承人100余名,中年传承人300多人,一批少年织手也在不断成长,为黎族织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传承黎族传统文化后继无人局面将得到进一步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