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及艺术处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angyun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歌曲领域,舒伯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可惜这位伟大的天才生不逢时,他出生得太晚,不能像贝多芬那样亲身经历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风暴,感受到强烈的自由和民主的空气;他又逝世得太早,未能看到震撼整个欧洲的1830年和1848年的革命热潮。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梅特涅(K.Metternich,1773—1859)当政之下压抑地度过的。正像他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所描写的那样:“没有作为的、没有意义的生活,这正标志着我们的时代。”舒伯特一生勤奋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理解和接受,使他感到痛苦伤心。他是一位腼腆、内向而又谦逊的小学教员,在爱情上不顺利,在思想上受压抑,在地位上微不足道,在经济上穷困潦倒。他的声乐套曲《冬之旅》(Winterreise)中所表现的忧郁、失恋、痛苦、孤寂和绝望,正是舒伯特本人和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写照。但是,舒伯特作品中更主要和更值得珍视的是他那颗爱人类、爱自然、爱世界的赤子之心;是那种强烈的、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是那种在绝望的、悲惨的环境压力之下曲折反映出来的对生活的勇气。这体现在他那辉煌的《C大调交响曲》及《B大调三重奏》里,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许多艺术歌曲中。如在《春之梦》中描写了失恋者在寒冬梦到明媚的春天;在《流浪者之歌》中,表现了流浪者热爱故乡的真切感情;在《鳟鱼》中,流露了人道主义精神;在《圣母颂》中,表现了纯洁的心灵和对信仰的无限虔诚……舒伯特在现实生活中永远追求着理想、幸福、欢乐和美好的世界。他把音乐看成是生活重压下的一种安慰,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理想——自由、人类的尊严、精神的美……的寄托。
  舒伯特还从优秀的民歌、传统的古典音乐和杰出的诗歌等三方面汲取营养。他十分熟悉奥地利民歌,因此他所作的一些民歌风格的艺术歌曲,如,《菩提树》等,都变成了民众的新的民歌。舒伯特从歌德的诗歌中受到很大影响。歌德在1770—1775年间所写的绚烂而情感洋溢的抒情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深远的意境,感人笔触,诗与哲理完美面巧妙的结合,大胆运用色彩丰富的诗歌韵律等特点,这对舒伯特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在舒伯特六百余首艺术歌曲中,就有七十三首是用歌德的诗谱曲的。舒伯特年轻时就显露了超凡的音乐才能,十七岁时就写出了名曲《纺车旁的格雷特兴》,十八岁时就写出了杰出的作品《魔王》、《野玫瑰》、《不息的爱情》等,十九岁时写出了深刻动人的《流浪者之歌》和《米侬曲》等。他能够在一天内同时写六七首歌曲,甚至最多的达到一天八首!仅他十八岁那年,就写出了一百四十四首极为优秀的艺术歌曲。
  舒伯特为缪勒的诗篇谱写的一部套曲《冬之旅》,完成于作曲家去世的前一年,即1827年,是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巅峰之作。当时,舒伯特体内的恶疾正在损耗着他的生命,那一年夏天,当他读到缪勒的诗作《冬之旅》时,立刻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诗歌恰好符合舒伯特此时的心境,于是,他很快将它们谱写成一部绝美哀婉的声乐套曲。
  《冬之旅》的主题是:“孤独”,描写一个被爱情抛弃的磨房工,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寒冬的冰天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漂泊,他饮尽漆黑寒夜的北风,渐渐濒临绝望,直至癫狂麻木,他记忆中剩下的仅仅是不堪回首的往事,他面对的只有不复存在的未来。缪勒的这部诗篇不像《美丽的磨坊女》那样有很强的故事性,而是更具有象征性,对主人公种种情绪的变化,描绘得细致入微,舒伯特在谱曲时紧紧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将主人公从开始时孤独心碎到最后精神失常并麻木之间的各种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菩提树》是这部套曲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表现了磨坊工对昔日的怀恋。这是一首运用多段形式的歌曲,每段前都有引子,引子奏出很富于形象的风吹树叶的形象。第一段是用E大调写的,主题与伴奏结成简单的四部和声;第二段则为主题在e小调上的变奏,伴奏奏出安静而和蔼的菩提树的形象。有意思的是,当歌词中唱到旅行者听见菩提树对他的安慰的语声时,音乐回到了E大调,并且也响起了钢琴的回声。这种大小调的对比强调了画面的内在的对比性;第三段又是一个变奏,伴奏强调了风的形象,旋律则发展了前面的乐思,表示了旅行人去意的坚决。这两种乐思的结合在这里好像形成了一个全曲的展开部;最后主题又在原调上以基本形态出现,伴奏中仍出现了菩提树的形象,并且在音程上较前更为宽广。引子的最后出现,作为全曲的结尾。可以看到,舒伯特不仅运用了变奏方法来形象化地刻画这种多段体的歌曲,并且也运用了奏鸣性原则来构成全曲。他的歌曲好像纯粹来自民间,但同时又运用了最高的音乐手法。因此,可以说他是能够结合民间音乐与古典传统成就最突出的一个人。
  《春梦》是《冬之旅》中非常有戏剧性的一首,表现了梦想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之间的矛盾。歌曲在开始时,以清澈的琴音,和轻快的歌声,描绘了一幅梦境画面:美丽的鲜花,绿茵的草地,小鸟的歌唱;突然间,报晓的雄鸡惊醒了美梦,做梦的人又回到了寒冷和阴暗的现实,房顶传来乌鸦的哀啼,歌声也随之变得急促和不安;然后,是对梦境的回味,歌声温情脉脉,也怅然无比。
  这首歌曲特别注重对人物感觉的精确描述,最突出的例子是有关梦中人醒来后回味梦境的词句。在梦境中,做梦的人拥有了爱情,与自己所爱的姑娘甜蜜地拥抱和亲吻,幸福的感觉难以言表,然而雄鸡的报晓又将他带回现实中来,也惊醒了他的心,他只有追忆那已逝去的梦幻;这时,歌中描述道:我又合上双眼,我的心仍旧暖意融融跳不停。——真是惟妙惟肖,仅用寥寥数语,就将一种既甜蜜又伤感的情调活现了出来。
  《磨王》与其说是一首艺术歌曲,不如说是一阙短小的戏剧。歌德的原作是一首有着民间气息的叙事歌,而舒伯特创作的歌曲使原诗歌更加形象化。歌曲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深夜,父亲抱着病重的儿子在瘴气笼罩的树林里策马狂奔,头戴王冠的魔王紧紧地追赶着他们。魔王用甜言蜜语哄骗孩子跟随他而去,又不时凶恶地进行威胁。孩子十分害怕,向父亲求救;父亲则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将孩子安慰。当父亲筋疲力尽回到家中,发现孩子已经被魔王夺取了生命。
  歌曲中明显包含四个角色:父亲、儿子、魔王和叙述者,他们均被配以性格鲜明、特点各异的旋律,以演唱者来加以表现,钢琴则用来描绘周围的环境,并将全曲联系在一起。以女高音表现孩子,男高音表现父亲和叙述者,男低音表现魔王。这样的安排不仅加强了歌曲的戏剧性特点,也使得故事本身给人的感觉更加惊心动魄,孩子的惊惧,父亲的恐慌,魔王的狡诈,都历历在听者的眼前。
  具有民歌风格的《野玫瑰》,是最为人熟知的舒伯特艺术歌曲之一。歌中进述一个少年在荒野中见到一朵娇嫩鲜艳的野玫瑰,他对她说:我要将你采摘回去;野玫瑰回答道:我绝不答应,我要刺痛你,让你永远也忘不了;然而少年却不顾刺痛,粗暴地折断了玫瑰,可怜的玫瑰只有徒然悲伤叹息。
  这首歌曲实质上是对命运的感叹,无论野玫瑰多么美丽、多么坚强,然而面对无情的命运,她依旧无法逃脱被摧残的结局。不过,舒伯特的谱曲并没有过多渲染悲剧的情绪,反而具有活泼明快的民间舞曲的节奏特点,甚至有一些谐谑的风格,直到“野玫瑰,野玫瑰,红色的野玫瑰”一句出现时,歌曲速度才渐渐放慢,表达出内心的感慨。
  艺术歌曲与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艺术歌曲的不同之处。在加强伴奏作用方面,舒伯特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歌词、旋律、伴奏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意境完美。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日益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既有明显的优势,也有不容忽视的弊端,只有强化优势,扬长避短,方能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优势 弊端    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是一种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软件。多媒体综合了幻灯、录音等设备的长处,图、文与声、色并茂,动、静结合,丰富了高校英语教学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使网络虚拟空间的人机交互朝着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信息资源的无限扩张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渗透,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实现在外部环境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首先对信息技术与高校外语课程整合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英语教学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 课程整合    
摘要: 很多网管在组建网络时,往往只重视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核心级的网络设备,还有对整个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对网络布线往往不太重视,特别是对许多网络布线的重要具体细节的忽略,导致后期网络维护的难度系数增大,一些奇怪的网络故障也由此而生。  关键词: 网络 布线 设备 细节 安全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综合布线系统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已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我校位于西部贫困山区,信息技术课教学条件极为有限,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先进地区。但我校并没有因此放松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的认识,而是力争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和教研,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信息技术课教学之路。经
语音运用是汉语语言运用中最直接有效的部分。由于汉字的象形特性,语音运用在文学语言中比较少见。钱钟书在《围城》中巧妙运用语音描绘人物,实现了“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表现出来”。(《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294页,时代出版社1953年)。    一、语音借用,勾勒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直接勾勒是文学作品的常见手法,但钱钟书是通过少见的语音借用实现的。  (一
摘要: 英汉两个民族言语交际方式的多样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个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英语民族人说话较直白,注重自我而不过多考虑说话对象,他们是以个体为取向的、注重平等的低语言环境社会。汉民族人说话则较谦虚,喜欢拐弯抹角,且十分注重说话的对象,他们是以群体为取向的等级森严的高语言环境社会。  关键词: 英汉民族 言语交际方式 差异 社会内涵    一、引言    言语交际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
摘要: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我国学者对二语词汇方面的习得研究和分析论述,综合阐述了他们在该领域中做出的各种立论、案例分析、实证研究、教学法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就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成果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谈了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中国 二语 词汇 习得 综述    一、引言    二语和外语是不同的语言概念。所谓二语即第二语言,是指不是一个国家的本族语,但作为本国的交际媒介普遍使用(如用于教育或作为
摘要: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近现代中小名家的书画拍卖热进行分析:首先从中国艺术行情动态指数可以看出中小名家在不断发展,其中陈少梅的发展尤为突出,故选为案例。  其次是对这股中小名家热的浪潮进行分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从艺术家自身的条件进行分析,二是就目前中小名家行情被看好的其他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与投资前景对关注中小名家作品的促进,媒体宣传和学术研究关注中小名家对其艺术行情的提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