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剂的制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1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提出了《发酵剂的制备》信息化教学设计,即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实战能力”为本位,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发酵剂的制备;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3-0137-02
  发酵剂是制作发酵乳制品的特定微生物培养物,内含一种或多种活性微生物,是发酸乳产品产酸和产香的基础和主要原因,发酸乳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发酵剂的品质、菌种类型及活力。因此,发酵剂的制备和添加是发酸乳加工的关键步骤,如何制备和添加发酵剂是乳品加工工必备的技能。
  1 《发酵剂的制备》课程教学分析
  1.1 内容 原料乳经标准化、均质、灭菌、冷却、接种、发酵、后熟制得发酵乳。接种所需的发酵剂的品质、菌种类型以及活力决定着发酵乳口味及品质。根据生产工艺和乳品加工工岗位要求,结合课程标准,选取“十二五”规划教材中项目四发酵乳的加工,任务一发酵剂的制备,学习地点智慧教室和乳品加工实训室。
  1.2 学情 课程面向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由课前反馈可知,学生已学习过微生物培养的基本知识,能进行微生物接种操作;熟悉乳品加工中均质、灭菌等工艺,对发酵乳产生不同风味的原因感到好奇。崇尚新媒体技术,喜动手实践。结合往届学情分析和在岗企业员工反馈,发酵剂生产中无菌操作技术和发酵剂接种量的确定较难掌握。
  1.3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实战能力”为本位设立了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发酵剂制备的工艺流程,了解发酵剂的菌种类型及特性。能力目标:能根据生产需求确定发酵剂的接种量,能对发酵剂进行逐级扩大培养。素质目标:规范生产责任心,强化无菌操作意识。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发酵剂制备中的无菌操作教学难点是:发酵剂接种量的确定
  2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综合开发微课、3D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发酵剂添加方案系统、仿真实操系统与实操练习相结合,“做中教,做中学”,实现教学目标。
  3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知发酵剂,课内学习制发酵剂,课后提升评发酵剂,课内为2学时。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见图1。
  3.1 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布预习任务单,学生利用课程平台,自主探究发酵剂的定义、种类等相关知识,完成预习测试,提交预习反馈。
  3.2 课内学习
  3.2.1 课程导入 学生从滋味、气味、组织状态品评牛奶和发酵乳的不同,并总结(发酵乳同牛奶相比酸爽、浓稠,口感更好),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使牛奶成为发酵乳?引导出问题一。
  3.2.1.1 问题一:发酵剂在发酵乳生产中的作用?学生观看3D动画,了解发酵剂在发酵乳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发酵剂使乳中的乳糖转变为乳酸,带来“酸爽”;生成的乳酸使乳的pH降低,酪蛋白凝固,变“浓稠”;发酵剂菌种生长产生乙醛、丁二酮等芳香物质,给发酵乳带来“醇香”。小组讨论总结,并上传课程平台,教师点评后计入考核。发酵剂对发酵乳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制备发酵剂呢?引导出问题二。
  3.2.1.2 问题二:如何制备发酵剂?学生观看发酵剂制备动画,直观了解乳品企业从菌种活化到生产发酵剂制备的整体流程。教师创设工作情境,引入真实项目,某乳品厂制备生产量2000L发酵乳、发酵终点滴定酸度为70°T,引导学生梳理出3个子任务:确定发酵剂菌种组成、确定发酵剂接种量、逐级扩大培养。
  (1)子任务一:确定发酵剂菌种组成:学生品尝不同品牌成品发酵乳,感受口感差异(虽然这3种都是原味发酵乳但它们的味道不一样,这种更酸些,而这种的香味更好,这种更浓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口感差异呢?学生观看发酵剂菌种类型微课,了解不同类型发酵剂菌种的特点及培养特性,结合自己喜好的口感在发酵剂添加方案系统中选择适合的菌种。(2)子任务二:确定发酵剂接种量:发酵剂接种量的确定是教学难点,也是发酵剂制备方案的核心,教师通过交互软件演示发酵剂接种量确定过程。先根据发酵乳实际生产量计算各级发酵剂预计最大制备量,制备时,将实测的发酵剂活力大小代入公式,自动得出实际接种量,使庞杂散乱的方案设计系统化、模块化,突破难点。学生利用交互软件反复练习,形成自己的发酵剂制备方案。(3)子任务三:逐级扩大培养:发酵剂逐级扩大培养制备,无菌操作技术要求高,但生产周期长,无法与教学同步。学生利用发酵剂制备仿真软件,模拟实操制备发酵剂,将发酵剂制备过程连续化,实操与教学同步化。教师后台分析学生操作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并规范操作。学生通过仿真系统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制备流程及无菌操作技术细节,突出重点。系统自动记录操作点,进行考核评价。
  3.2.2 课内实操 发酵剂活力是评判发酵剂品质的重要标准,学生分别对几份母发酵剂进行活力测定。根据实测活力,选择符合要求的母发酵剂,确定制备中间发酵剂所需的接种量并接种培养。教师从旁指导,学生互拍操作视频,上传平台,同学互评,做中教,做中学,达到知行合一。
  3.2.3 总结拓展 学生代表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学生登录课程平台完成随堂测试,检测学习情况。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发酵剂制备过程中如何防止噬菌体污染?
  3.3 课后提升 学生查阅课程平台资料,同企业专家、教师沟通交流,完成拓展问题;检测实操制备发酵剂活力,评定品质;品评小组合作生产的发酵乳,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评价,计入考核。学生代表深入企业体验实际生产中发酵剂的制备和添加过程,工学结合。
  4 教学总结
  (1)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结合仿真实操系统、发酵剂添加方案系统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了教学内容连续化同实际生产周期长的矛盾,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实操,实现技能目标及素质目标;
  (2)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同动画、微课等资源结合,将抽象理论知识形象化,实现知识目标;
  (3)通过平台综合数据分析,学生最终掌握了发酵剂制备的流程及关键制备技术,能够制备出符合生产需求的合格发酵剂。
  参考文献
  [1]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826):43-45.
  [2]王寅龙,李前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评价要点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6:15-18.
  [3]郝彩琴,李軍,徐超.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与探索——以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8,15:39-40.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构式与构成成分之间相互影响,构件是构式义和构式功能的来源,是构式存在的基础,构式对构件有选择与压制作用。基于构式与构件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构式“V他一V”的构件“V”的
摘 要:该研究通过开展河流水质提升方案编制工作,对水质及污染源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识别南京市某入江河流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在确保断面水质达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质提升实施路径及各阶段整治重点任务。  关键词:南京市;入江河流;水质;提升方案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088-03  Abstract:Through the develo
涡旋压缩机型线设计研究中,对于任意简单平滑规则曲线至少二阶连续可导,此处型线采用极角、瞬时曲率中心和曲率半径来表征更为简单,基于此建立了涡旋型线啮合理论.针对通用涡
针对网系间受控数据访问的需求问题,进行多域隔离交换控制系统设计,提出隔离交换控制架构以及跨域交换用户注册、接入认证、报文封装、报文内容检测等方法,解决了跨域数据交
针对传统灌溉模式下水资源浪费严重、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发展状况,提出了智能灌溉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初步设计了一套适合河南地区的智能灌溉系统
摘 要:小麦赤霉病是潘集区小麦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该文对近些年来潘集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病害发生的因素及防治过程出现的问题,并从多年来对该病害的防控实践中总结出了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为周边县区的赤霉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现状;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80-03  淮
八股取士制度不始于朱元璋,八股文也绝对不是朱元璋首创或由他和刘基二人所定.其证有三:首先,洪武年间科举考试使用的主要文体不是八股文,而是宋元经义体;其次,洪武年间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