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豪车攀比”之机教孩子不做“空心人”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豪车为荣乃人之常情
  儿子就读于本市一所私立学校。因为学校门口交通拥堵,所以家委会组织志愿者服务,轮班让家长维持交通秩序。
  这样一来,家长之间对于彼此的交通方式渐渐有所了解,也顺带着大致了解了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些家庭渐渐走得比较近,孩子们也组成了自己的小圈子。
  这学期一开学,老师在家长会上说:“我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家中不同的交通工具而走到一起成为朋友。他们的圈子大致可以分为电动车公交车、普通汽车、高档轿车这三类。我希望家长们不要将豪车、跑车开来接送孩子,希望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单纯。”家长们纷纷表态回去后会跟孩子沟通,让孩子们不要爱慕虚荣。
  我家是普通工薪阶层,孩子上学自己坐公交车。我们偶尔接送的时候,他会要求我:“爸爸,你能不能把车停在离学校远一点的地方?”我一直没有太在意,以为他是担心校门口拥堵。这次的家长会后我一琢磨,感觉孩子可能是爱面子。这个年纪的男孩儿都喜欢好车,我曾经看过儿子的微信朋友圈,少男少女的照片背景不乏豪車与豪宅。
  说实话,我能够理解孩子的心态。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们,家有豪车也会刻意开到学校门口炫一下,更何况孩子呢?
  我觉得这个事情要循循善诱,不能一味说教。孩子对豪车的欲望和对身份的认同,不完全是坏事,适当加以引导,可以变成促进孩子上进的动力。想当初,我做学生的时候家境贫寒,我拼命苦读考名校的动力之一,就是希望别人羡慕我。
  观察儿子目前的精神状态,我想到我最喜欢的作家三毛。三毛针对下一代曾提出“空心人”的概念,并在《江洋大盗》一文中做过解释:“空心人”是指那种没个性,没特点,不是很有内容的人。其实很多人在青少年阶段都是空心人。但三毛觉得,这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补救的,于是她开始向周围的人学习,从父亲母亲姐姐弟弟身上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用阅读和游历填充自己,最终使自己成为我们所知道的那个伟大的作家。
  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空心”状态,活得更丰富呢?我决定带孩子出门旅行。
  感受更精神化的生活
  十一假期,我带孩子去我的母校复旦大学参观。
  走在宁静的校园里,看着学子们步履匆匆的背影,我心中百感交集。我读大学的时候,物质条件还相对匮乏,我们所住的宿舍条件很差,我经常带着面包进入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那个时候,我们的内心非常丰富。理想主义的氛围中,一个平凡学生的心中也有万丈豪情。
  儿子不太理解我所讲的,他划着手机自拍,不时给我看他同学的度假照片。没错,跟豪华游轮与五星级宾馆相比,大学校园似乎太平淡了。
  晚上,我们站在阶梯教室的后排聆听了一位老教授的讲座。讲座结束之后,那位老教授走出教室,来到离教室不远的自行车棚,骑上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吱呀吱呀地离开了校园。我告诉儿子,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骑的是一辆二手自行车。我经常在自行车棚里遇到很知名的大教授。他们虽然没有好车,但他们视野开阔,聪慧敏锐,自信而独立,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泰斗级的人物。
  返回的路上,儿子说他欣赏老教授们的精神境界。不过,他也诚实地说:“可是,我还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富爹,每天开着豪车来接我。”我借机告诉儿子“目标”和“愿望”的区别:前者是你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后者是被许多客观条件制约,只能期待而不能强求的。我说:“既然你这么喜欢富爹和豪车,就应该给自己立一个长期的目标,然后将这个目标分解为无数个小目标:比如好好学习、考上名校、提高财商……长大后用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回报给你财富,让你成为你孩子的富爹。”
  儿子说:“你难道就不想成为富爸爸吗?”
  我说:“我成为开豪车的‘富爸爸’,那只是你的愿望,不是你的目标。你要为你的目标去努力,我也会为家人们的愿望去努力,但是我们各人负有各人的责任,不能越界。”随后我转发了一篇微信热文给儿子,那是复旦大学一位老校友陈先生对全体师生的演讲——《不做空心人》。
  陈先生说,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一个人如何才能不沦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呢?答案是,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越需要一颗真正慢下来的心。我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自觉者。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读书、求知,当然更不例外。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长得过快的树,是空心的,其材质不堪大用。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速生、速成”的心理惯性,事实上得到了强化。我期待同学们从这种强悍的惯性中挣脱出来。
  我一边在高速上开车,一边听儿子出声地朗读这篇文章。我知道很多东西他在这个年龄尚无法体会,但这些文字总会在他内心留下些许痕迹,启发他更深入地思考。
  尊重孩子正当的物质欲望
  从母校参观回来的次周,一则新闻刷屏了。因为事情就发生在本市,所以儿子跟同学们也很关注。
  新闻说某一个家长开着法拉利去接送孩子,在家长微信群里被劝阻无效之后,老师将这个家长踢出了群。
  儿子跟同学们都为这个家长打抱不平:“不偷不抢,开个好车就招人嫉妒吗?真是国民性之恶劣啊!”
  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容易偏激,儿子甚至跟我说:“等我以后成为富爸爸,我天天开豪车去接娃。要是有家长嫉妒我,我就主动退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一方面赞赏儿子有志气,另一方面也在想如何与儿子沟通。恰好他的语文老师推荐他们读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名作《月亮与六便士》。
  我读过这本书,跟儿子对其精华的部分进行讨论。书中有一句话:“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作者毛姆的意思是,人要克制对唾手可得的实际利益的欲望,要有一种超越性的、更宽阔的眼界,要追求更高尚、更永恒的东西。另一句话是:“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我觉得作者是在鼓励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以及低调踏实的生活态度。
  我说:“豪车这件事儿,这位家长没有错。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上讲,他都无可指摘。只是我觉得,如果他更懂得人性,更能够体会其他家长的心情的话,可能他会表现得更低调一点。”
  儿子说:“我有时候觉得老师好虚伪——明明自己领一次双薪,发一次奖金,都好开心。财富增长与面子荣光明显让他快乐,为什么不敢承认?为什么不敢让孩子们知道呢?为什么要让我们安贫乐道,以豪车为耻呢?”
  这话问得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怪不得有人说,人要进步,前提是真实,不要骗自己,更不要骗孩子。
  想了想,我坦诚地告诉儿子:“没错,有些时候大人是虚伪的。抬头看月亮,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因为利益的羁绊与身份的限制,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尤其是生活在重压之下时。就像那位把家长踢出群的班主任,他的压力与苦衷,你又怎么知道呢?”
  我告诉儿子,我最近多接了两个项目,希望到年底的时候把家里已经开了十年的车换一换。
  儿子一听开心极了。不过我告诉他:“我换车,不是为了虚荣,而是为了安全与环保。人光有进取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开豪车与骑单车没啥区别的心理承受力。”
  儿子还是不太懂我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他看到了我跟他妈在平凡生活中的真味、深味,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不反对羡慕外在的物质,但是更鼓励孩子深入阅读、钻研科学、了解艺术,让内心更充实更丰盈。我觉得,面对青少年蓬勃的物欲,家长必须成为一个真诚的人,懂得尊重自己和孩子的欲望,同时又为这一切设立规则与界限,注入美好的精神元素,那么孩子一定不会成为“空心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就会有更精准的认识和更崇高的追求。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在谈及育子时,陈凯歌说:“往粗里说,男孩子不会打架、不会上房、不会爬树、不会说脏话,那就不是男孩子。搁雅处讲,就是‘水与火’兼顾,水,是柔软不争,是要儿子懂进退、爱家人;火,是炽热坚毅,是要儿子不怕事、能吃苦。”  由己及彼,不让儿子成人人可捏的软面团  像《霸王别姬》《梅兰芳》《赵氏孤儿》等,陈凯歌的作品一直以来以别出心裁著称。他在生孩子的时间问题上也一样别出心裁:喜欢年龄大的时候要孩子,他说:
小佳刚学会走路,爸妈 担心她摔跤,总是小心地照顾着她,尤其不让她一个人上下台阶。小佳上学后,老师教育她,不要單独接触陌生人,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等,避免上当受骗,发生危险。对爸妈和老师的关心爱护,小佳并不领情,反而心里感到不是滋味,因为自己毕竟长大了,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小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辅导老师:万坤山)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51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关于孩子视力的调查。受访家长中,孩子上小学的占44.1%,上初中的占39.7%,上高中的占11.6%。孩子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29.8%,二线城市的占46.8%,三四线城市的占19.2%,城镇或县城的占3.7%,农村的占0.5%。  调查中,72.7%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已经近视,其中,孩子低度近视(300度以内)的占34.5
2015年9月,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张泉灵离开央视,投身创投界,当年42岁的她称,自己想“重来一次”。如今几年过去,张泉灵在投资界如鱼得水,人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才女的勇气。事业有成的张泉灵,同时也是一位称职的好妈妈,她12岁的儿子晨晨不仅阳光健康,更是个编程高手、小学霸。然而,张泉灵却说:“比起当学霸,我更希望儿子拥有美德。”  学会善良  1973年,张泉灵出生在宁波余姚的一个高知家庭。也许是受家庭
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尖子,一路以优异成绩考入本市最好的初中、高中,高中毕业后参加美国高考,顺利被名校录取,研究生一毕业就入职华为公司,成为优秀员工。朋友们经常向我讨教教子秘诀,其实,家庭教育千头万绪,我的心得有很多,但原则只有三个字:不盲从。  重视早教,很少带孩子去商场,公共场所去的最多的是书店  虽然我上学时读了很多书,但并没有学到做父母的知识,所以,儿子出生时我感觉手足无措。没办法,我只好慌
【齐大辉简介】  现任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关委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副主任。多年来,他致力于传播家庭文化、家长教育,提出“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的观念。  在亲子沟通中,不少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费尽口舌,孩子还是听不进去?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孩子就是不听话?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的每句话孩子几乎都嫌烦,这让很多家长感到伤心甚至痛心。于是,孩子
电视、手机、各种Paid、电脑……孩子天生对这些电子产品情有独钟,百玩不厌。虽然这些产品在开发儿童智力方面确有帮助,但弊端更多。美国一项研究指出,过多面对屏幕,缺少面对面的互动,会降低孩子读懂别人情绪的能力,不利于情商培养。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选取了105名6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报告说他们在每个教学日平均要看4个半小时的屏幕。随后,研究人员让其中一半的孩子参加5天的自然和
睾丸疼痛不可忽视  付聪16岁,读高一,活泼可爱,是学校的运动健将。周末的中午,他刚吃完饭,几个同学骑着单车在楼下喊他一起去水镜湖赛车。他跟妈妈打个招呼,便穿上运动服下楼了。  几个同学讨论后一致同意:今天赛车搞点实惠的,最后两位请大家吃烤肉串。等到了水镜湖山麓,大家个个像憋足劲的兔子,随着召集人一声“开始”,同学们“嗖嗖”地在山道上猛骑狂追。刚开始付聪不急于全力以赴,慢慢发力,逐渐从后面追赶上来
周末,我和同事夏雨约好一起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夏雨带女儿如约来到我家。一进门,她就跟我女儿月月介绍自家女儿:“月月,这是妞妞姐姐,你愿意跟她一起玩吗?”月月盯着妞妞看了一会儿,突然对我说:“妈妈,这个姐姐的嘴唇像香肠一样。”没等我反应过来,妞妞不甘示弱地反击道:“你黑得像包公一样,还好意思说我?我不跟你玩了。妈妈,我们回家吧。”月月听了,气得扭头就跑。妞妞也余怒未消,非要拽着她妈妈回家。说好的周末游
问:我儿子4岁多,是个“大嘴巴”,啥事都往外说。比如,他跟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说:“我家有20万块钱。”“我妈说你妈长的不好看。”孩子是有口无心,但这些自家人关起门来说的话,都让他泄露了出去,我真是颜面无光。请问,怎么教会孩子保守家里的秘密呢?  孟达  答:到了四五岁,孩子可以和大人真正对话了,这是个可喜的飞跃。不过,言多必失,孩子会不加选择地泄露他所知道的所有秘密。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懂得区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