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倒”的只能是“楣”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用,其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倒楣”一词的真正来历。
“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甚嚣尘上的作弊之风。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甚为不易。为了求个吉利,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李白“受骗”
唐朝汪伦是安徽泾川(今泾县)的一位豪士。他听说李白将要来泾川,便写信表示欢迎。信中说:“你不是喜欢游玩吗7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你不是喜欢饮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大喜,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泾川。
汪伦住在一个很小的桃花潭村,他一见李白就赶忙说:“我信中说的‘桃花’,是潭水名,并不是真有桃花;我信中说的‘万家’,是酒店主人姓万,并不是真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哈哈大笑,心中很喜欢汪伦同自己一样的豪放性格,就答应留下玩了几日,两人都写了不少诗。临别时,汪伦赠送了李白八匹好马、十匹锦缎,并亲自到岸边“踏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后来就写了那首广为传诵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神童解缙
明代的解缙,是江西人,他从小就性情刚直,才思敏捷。
一次在宴会上,一个权臣当众讥笑他,出了上联要他对下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他应口就对: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在座的人哄堂大笑,羞得那个官老爷啼笑皆非。
相传他的家门前有座竹山,属乡绅所有。春节时他贴了一副对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
乡绅说他好大口气,叫人把竹都砍掉,他只在联下各加一字: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乡绅更气,叫人把竹子连根挖掉,他又在联下加了一个字: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把乡绅气得一点办法都没有。
又有一次,解缙在路上遇着一个秀才摇头晃脑在吟诗: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
解缙听罢哈哈大笑说:“先生何其苦也!我送先生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秀才听了,明知在挖苦自己,却又无可奈何。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用,其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倒楣”一词的真正来历。
“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甚嚣尘上的作弊之风。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甚为不易。为了求个吉利,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李白“受骗”
唐朝汪伦是安徽泾川(今泾县)的一位豪士。他听说李白将要来泾川,便写信表示欢迎。信中说:“你不是喜欢游玩吗7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你不是喜欢饮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大喜,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泾川。
汪伦住在一个很小的桃花潭村,他一见李白就赶忙说:“我信中说的‘桃花’,是潭水名,并不是真有桃花;我信中说的‘万家’,是酒店主人姓万,并不是真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哈哈大笑,心中很喜欢汪伦同自己一样的豪放性格,就答应留下玩了几日,两人都写了不少诗。临别时,汪伦赠送了李白八匹好马、十匹锦缎,并亲自到岸边“踏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后来就写了那首广为传诵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神童解缙
明代的解缙,是江西人,他从小就性情刚直,才思敏捷。
一次在宴会上,一个权臣当众讥笑他,出了上联要他对下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他应口就对: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在座的人哄堂大笑,羞得那个官老爷啼笑皆非。
相传他的家门前有座竹山,属乡绅所有。春节时他贴了一副对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
乡绅说他好大口气,叫人把竹都砍掉,他只在联下各加一字: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乡绅更气,叫人把竹子连根挖掉,他又在联下加了一个字: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把乡绅气得一点办法都没有。
又有一次,解缙在路上遇着一个秀才摇头晃脑在吟诗: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
解缙听罢哈哈大笑说:“先生何其苦也!我送先生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秀才听了,明知在挖苦自己,却又无可奈何。